人類下巴的進化之謎:多理論探討與解析
觀察其他靈長類動物或尼安德特人的顱骨,會發(fā)現(xiàn)它們和晚期智人相比似乎少了些什么。確實,有一樣東西是人類獨有,而其他靈長類動物、尼安德特人和早期智人都不具備的,那就是下巴。猩猩的下頜從前門牙處向后傾斜,直立猿人等原始人類的下頜也是如此;尼安德特人的下頜是平的;只有現(xiàn)代人類的下頜處有一塊鑲嵌突出的骨頭 —— 下巴。從某個角度看,下巴看似是個無關緊要的小東西,但有趣的是,人類是唯一擁有下巴的動物,這不禁讓人好奇,為什么別的動物都沒有呢?更有意思的是,對于下巴這一看似毫無用處的附屬部位,人們提出了多種不同解釋。
咀嚼造就了我們的下巴?
科學家最初認為,下巴是為咀嚼而生,它能在咀嚼時幫助下頜減少承受的壓力。研究者考察了下頜對垂直彎曲和叉骨壓迫這兩種力的一般反應。在叉骨壓迫中,下頜一側受到向外拉力,致使下巴外表面產(chǎn)生壓縮;在垂直彎曲中,升支部(下頜兩側靠后、接近垂直的部分)向外張開,使下巴變緊。科學家覺得,在這兩種情況下,下巴都受到機械力壓迫,微觀層面上,這應會促使新骨骼產(chǎn)生,就如同舉起重物造成微小傷口從而催生新肌肉一樣。所以,有理論認為是咀嚼的機械力造就了人類的下巴。
然而后來科學家發(fā)現(xiàn),下巴實際會加重下頜的壓力。下頜骨是一分為二的,咀嚼時會壓迫下頜骨靠近臉部外側的部分,拉扯靠近臉部內側的部分。由于骨頭受壓時比受拉時更強健,理想狀態(tài)下人類應加強臉部內側骨頭,而非外側。也就是說,人類需要的恰好是與下巴相反的作用。此外,男性下巴通常比女性更寬。若僅是咀嚼形成下巴,男女之間不應有明顯差異,畢竟飲食結構相近。
說話使人類有了下巴?
有科學家提出,下巴是為順應人們說話而進化的產(chǎn)物,它能抵消說話時產(chǎn)生的力量。人類語言出現(xiàn)時間和下巴出現(xiàn)時間大致相同。隨著語言出現(xiàn),說話時舌頭和相關肌肉不斷活動,這種頻繁肌肉運動導致面部下端出現(xiàn)了這一突出的骨骼結構。畢竟,說話能力是人類與其他動物區(qū)分的重要因素。但沒有有力證據(jù)表明舌頭確實產(chǎn)生了足夠力量,需要這么一塊骨頭來抵消其作用。任何能用聲音交流或用舌頭進行復雜進食動作的哺乳動物,可能都承受了同樣壓力和張力,可它們并未進化出下巴,所以這一推論值得懷疑。
下巴與性吸引有關嗎?
有一種解釋稱,下巴有助于人類吸引配偶。男人下巴一般比女人大,且下巴大小通常與吸引力大小相關。也許下巴類似雄鹿的角或孔雀尾巴,是一種性象征,能吸引伴侶,甚至體現(xiàn)健康程度。早在 1981 年,學者們就發(fā)現(xiàn)較寬的下巴在不同文化中都顯得更具成功人士風范。1984 年西點軍校的一項調查顯示,下巴寬的人更容易獲得高軍銜。鑒于下巴寬度與成骨有關,雄激素又能促進成骨,現(xiàn)有假說認為下巴較寬的男性從生理上來說天生更陽剛。如此看來,寬下巴男性仿佛是高富帥潛力股,理應很受異性青睞。
下巴是防御打擊產(chǎn)生的嗎?
有人認為下巴是為幫助臉部承受擊打而進化出來的,但這需要人們頻繁互相扭打,并不現(xiàn)實。而且,下巴實際上無法承受沖擊,它無法將沖擊力均勻分散到各處,容易導致下巴錯位。
下巴與烹飪有關?
不久前,科學家有了新發(fā)現(xiàn),認為人類下巴的產(chǎn)生與烹飪的發(fā)明有關。研究指出,下頜的進化和萎縮是因為烹飪使食物變軟。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詹姆斯?潘普什教授發(fā)表論文稱,猿類和猴類無下巴的事實表明,下巴是在人類祖先與靈長類其他分支分離后進化而來的。潘普什教授推測,下巴在 600 萬年前至 20 萬年前之間的某段時期出現(xiàn),最有可能是在 200 萬年前左右。這與人類智力出現(xiàn)巨大飛躍的時間重合,這一飛躍帶來諸多突破,包括烹飪的出現(xiàn)。潘普什教授認為,下巴的進化源于人類牙齒與下頜的萎縮,因為人類無需再咀嚼未加工的肉類和植物。他說:“我認為這發(fā)生在約 200 萬年前,當時人類腦容量劇增。我們的食物變柔軟,所以不再需要大顆牙齒。我想,最終導致人類進化出下巴的變化與烹飪直接相關,與大腦及軀體變大間接相關。” 下巴是下頜遺留下來的一部分,下頜其他部分在進化中回縮了。自從人類開始烹飪食物,對牙齒需求減小,牙齒開始縮小。牙齒想逐漸縮小到臉頰中,可支撐它們的下頜沒有完全回縮,于是出現(xiàn)了下巴。
激素水平的變化造就了我們的下巴?
最新研究結果顯示,下巴是在進化適應中隨著面部大小和形狀的改變而產(chǎn)生的。進化中的人類對社會生活越來越適應,體內激素水平發(fā)生變化,下巴的出現(xiàn)或許就與這些變化有關。愛荷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生物力學手段,分析了近 40 名對象的面部特征,數(shù)據(jù)涵蓋從嬰兒到成人的各個階段。結果表明,包括咀嚼在內的機械力所引起的阻力,不足以在下顎上制造出新的骨骼。
他們在《解剖學雜志》撰文指出,晚期智人長出下巴,原因似乎可歸結為簡單的幾何學:從早期智人到現(xiàn)代人類,我們的臉部越來越小(比尼安德特人小了約 15%),在此過程中,面孔底部的骨骼突了出來,成為我們的標志特征。同樣在愛荷華大學,羅伯特?弗朗西斯卡領導的一組人類學家提出了一個更有趣的解釋:他們認為下巴是人類生活方式轉變的副產(chǎn)品。
這個轉變始于 8 萬年前左右,到大約 2 萬年前,晚期智人開始從非洲向外遷徙,生活方式從此發(fā)生劇變。具體而言,晚期智人的祖先是古代狩獵采集部落,在進化過程中,原先彼此隔絕的小部落變成互相協(xié)作的大集體,形成了社會關系網(wǎng)絡。隨著群體關系日益密切,人們更多地用藝術和其他符號媒介表達感受。在這個過程中,男性變化尤其明顯,性格變得沉靜,不再為領地和財產(chǎn)大打出手,更愿意結盟。與態(tài)度變化同時發(fā)生的是男性激素水平,尤其是睪丸酮水平下降,這又造成了他們顱面部的顯著變化。其中一個較大變化是面部縮小,下巴自然就突顯出來。
為何有些女性喜歡整成 “尖下巴”?
從 20 世紀末風靡的 SD 娃娃,到近年來女藝人們越來越尖的下頜、越來越大的眼睛,以及大街小巷鋪天蓋地的 “削骨磨臉”“開眼角” 的美容整形廣告,大眾審美傾向似乎越來越偏愛大眼睛、尖下頜的 “蘿莉臉”“蛇精臉”。為什么這種面相這么受歡迎呢?
由于骨骼各部分生長速度不同,小孩子的臉通常下頜較小、眼睛較大。漫畫、動畫中的小蘿莉和小正太就是對兒童典型面部特征的抓取。所以,大眼睛、尖下巴的女人可能看上去更年輕。1996 年,進化人類學家道格?瓊斯進行了一項跨文化研究,研究對象分別來自巴西、美國、俄羅斯以及巴拉圭的土著部落阿齊族和委內瑞拉的印第安部落希維族。瓊斯在這 5 個群體中分別采集了一些臉部照片,然后把每個國家的人獨立分組,將所有照片呈現(xiàn)給他們,讓他們對照片中人的性魅力、看上去的年齡和其他品質進行評分。接著他測量了面孔比例及其與年齡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對這 5 種文化中的男性而言,那些擁有比實際年齡更年輕面孔比例標志的女性,如有較小下巴和相對大眼睛的,比那些面孔比例和實際年齡相當甚至更顯老的女性,顯得更有吸引力。也就是說,男人們更偏愛看起來年輕的女性,這個結論也支持了相關的進化心理學研究結果。
按照達爾文 “物競天擇” 的進化學說,生物都有繁殖過剩的傾向,而生存空間和食物有限,所以生物必須 “為生存而斗爭”。生存意味著繁殖、基因的擴散,所以出于生物本能,人們在選擇配偶時,潛意識里最重視的依然是最有利于生存的繁殖能力。
下巴是其他器官進化產(chǎn)生的副產(chǎn)物?
有科學家懷疑下巴根本不是進化的產(chǎn)物,認為它更像是沒有實際作用的器官,是其他器官進化時產(chǎn)生的副產(chǎn)物。比如,在人類進化中,面部逐漸變短,身體逐漸直立,這些變化使我們的嘴更擁擠。為給舌頭和其他軟組織提供更多空間,并避免氣管受壓迫,下頜部逐漸發(fā)展出一個向前傾的斜坡,下巴只是這次進化的副產(chǎn)物。但這個想法存在問題,下巴內外側輪廓發(fā)展不同步,還額外長出一塊凸起的骨頭,這兩點都不是為了 “節(jié)省空間”。
哈佛大學教授洛文丁認為,下巴并非進化的產(chǎn)物,只是由于面部各部位生長速率不同形成的副產(chǎn)品,用處不大。在嬰兒到成年階段,面部骨骼會改變形狀和位置。人成長過程中,下頜骨逐漸向回縮,臉部骨骼向下生長,而下巴沒跟上頜內縮的步調,反倒在縱向生長骨骼的影響下,顯得更加突出。
紐約大學的布拉米奇部分同意洛文丁教授的意見,不過他認為下巴還是有一定實際作用的。比如,下巴的存在使喉部和舌頭有足夠空間,保持氣道通暢。人類進化中大腦變大,為適應直立行走、保持視線水平,身體做出許多調整,下巴的出現(xiàn)可能就是這種變化的次生產(chǎn)物。一般來說,人的后腦較大,重心稍向后,不易保持平衡,但當面部有了下頜這一突出骨骼結構,就能讓以脖子為軸心的大腦袋不易后偏,在跳躍或跑動中更好地保持頭部平衡。
下巴的變化透視出人的個性
在頭部各種動作中,下巴的動作往往比較細膩,卻能反映一個人的心理。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的特工認為,下巴的動作通常能左右他人印象,下巴的收縮、抬高等動作含義豐富。收起下巴表示隱忍,緊縮下巴表示馴服,耷拉下巴表示困乏,突出下巴表示攻擊,下巴指人表示驕橫。收縮下巴的人多半膽小怕事,或常處于不安和擔憂狀態(tài)。他們行事小心謹慎,注重眼前,缺乏長遠打算。這類人不善于接納他人,也不輕易相信他人,常將別人拒之門外。用力縮緊下巴,通常表達畏懼和馴服之意。下巴突出的人多半有攻擊性行為,常將傲慢、清高凌駕于別人之上,自我意識強烈,有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欲。前伸下巴表示自大,下巴向前伸出,多半表示內心潛藏憤怒。高昂下巴的人心高氣傲,過于自信,從不認為自己會犯錯,即便出了差錯,出于愛面子也會強詞奪理為自己辯解。
這類人往往有高度優(yōu)越感,不愿承認別人的成功,對別人的成績和榮譽不屑一顧。此外,他們通常自尊心很強,不容許別人對自己有任何不尊重行為。美國特工在多年偵查案件過程中發(fā)現(xiàn),當人們將頭部高高昂起,同時讓下巴向外突出時,往往在向他人顯示自己的強勢、無畏、高傲,甚至傲慢的態(tài)度和個性。這個高昂下巴的姿勢,不但向別人暴露出自己的喉部,還讓人的視線高于對方視線水平,做出俯視他人的動作。所以,突出的下巴總是給人威嚴和侵略性的感覺。
人類與生俱來的下巴形態(tài)往往能幫助我們判斷一個人的一般傾向性。比如,下巴尖細的人多半有些神經(jīng)質;圓下巴的人,通常性情溫和,富有仁愛之心,對待工作十分熱心;寬下巴的人,性格略顯強硬,對待事情通常抱有執(zhí)著心態(tài);方下巴的人大多是行動主義者,他們是行動派,富有強烈進取心,個性剛毅果斷,一旦下定決心做某件事,就會堅決地一往無前,有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單下巴的人多半是理想主義者;雙下巴的人通常心地寬大,心態(tài)平穩(wěn)。
個人觀點
關于人類下巴的進化成因,眾多理論各有其合理性與局限性。咀嚼理論雖看似符合邏輯,但下巴實際加重下頜壓力這一事實對其形成挑戰(zhàn);說話理論缺乏有力證據(jù)支撐;性吸引理論有一定依據(jù),卻難以完全解釋下巴的進化;防御打擊理論明顯不符合實際情況;烹飪理論與激素水平變化理論相對較新且有一定研究基礎,但仍不能確鑿地解釋所有現(xiàn)象;副產(chǎn)物理論也存在無法解釋的細節(jié)問題。或許下巴的進化并非由單一因素導致,而是多種因素在不同階段共同作用的結果。隨著研究的深入,新的證據(jù)和理論可能會不斷涌現(xiàn),幫助我們更準確地理解人類下巴這一獨特結構的進化之謎。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進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涉及生物學、環(huán)境、行為等多個層面,不能簡單地用某一種觀點來概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