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理想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研發負責人賈鵬在NVIDIA GTC 2025發表主題演講。在這場演講中,理想發布了其下一代自動駕駛架構MindVLA。
簡單來說,MindVLA就是理想自研的機器人大模型,成功實現空間智能、語言智能和行為智能統一整合,基于此,MindVLA是一個能與用戶溝通、理解用戶意圖的智能體,也是一名能聽得懂、看得見、找得到的專職司機。
如果說iPhone 4重新定義了手機,那么MindVLA則重新定義了自動駕駛。基于這套下一代自動駕駛技術的最佳實踐,及對前沿技術的敏銳洞察,理想的目標是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這表明,圍繞著AI也即人工智能領域,理想已經初步進入了一個「技術產出期」。
事實上,這種圍繞著技術做迭代,推動企業向新階段邁進的信號,從不久前理想2024年財報發布后,已經能夠明顯感知到。也恰恰是從這個節點開始,理想實際上開始走出自己過去在增程式技術路線的「舒適圈」。
在財報發布當天的投資者電話會議上,理想全面回應和解答了投資者們拋出的問題,圍繞著新的產品、技術路線及企業發展戰略,給出了一套詳細的打破、定義再到重建「舒適圈」的系統性方法論。
文|Wind
編輯|李佳琪
圖片來源|網絡
1
20%的毛利率「紅線」
了解行業經營基本面的人都知道,過去的2024年,汽車行業過得并不容易。價格戰白熱化、企業分化、全球化觸礁,面臨愈加普遍的「增收不盈利」的困境,身處其中的參與者們,既要保持規模擴張的速度,又要平衡利潤與轉型的壓力。
2024年,理想汽車的整體毛利率為20.53%,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還能把企業的整體毛利全年水平保持在20%以上的,除了比亞迪只有理想!相比之下,吉利和奇瑞在2024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分別僅為15.6%和14.8%,蔚來和小鵬上半年的毛利率分別為12.2%、18.7%。高毛利不僅預示著,去年MEGA的負面效應已經得到完全稀釋;也讓外界對無智能不豪華有了重新的感知。
但對比理想2023年同期23.5%,以及2024年第三季度21.5%的毛利率為參考,逐漸下降的毛利也變向驅動著理想汽車要快速邁出舒適圈,找到新的增長點。
要知道,在理想內部,20%的毛利率水平被視為一個重要的「紅線」。用理想汽車CEO李想的話說,作為智能電動車企,20%的毛利率是衡量一家企業過去一年經營成果的「健康門檻」。如果按照這一邏輯進行延展,意味著理想在上一發展階段,尤其圍繞著增程技術路線的「產品紅利期」已經臨近撞墻期。
過去幾年,憑借 「可油可電」的產品特性和精準的家庭用戶定位,理想在20-40萬元價格帶構建起強大「護城河」甚至「舒適圈」。2023年,在新能源汽車行業普遍處于「爬坡期」的背景下,理想以37.6萬輛的銷量成績成為中國第一家年營收突破千億元以及第一家實現年度盈利的造車新勢力。
但隨著智能電動汽車的持續發展,這種過度依賴增程式的技術路線正在遭遇瓶頸,無論是銷量、毛利還是品牌認知,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增程式已經難以支撐理想繼續向更高以及下一階段的發展去做邁進。數據顯示,2024年,在理想L系列中,僅上市不久的L6實現短期內的銷量爆發,其余車型銷量均同比下滑24%-34%。
這也在某種意義上解釋了理想在過去一年「增收不盈利」的幾個重要原因:1、產品溢價低,L6將價格下探至25萬元,在推動銷量向上的同時,也稀釋了理想的整體利潤;2、增程式路線的「瓶頸」帶來的銷售費用增長,2024年,理想的銷售成本達到1148.04億元,同比增加19.1%,增速顯著快于營收增速;3、開展金融政策犧牲利潤,去年四季度,為了L6的促銷以及沖擊50萬銷量,理想開展了三年免息的金融政策,相比于此前不可謂姿態不低。
隨著行業對于純電技術的傾斜,也讓過去理想被終端市場視為“用實力打破偏見”的增程式技術越來越失去其「差異化」優勢。當理想仍在吃增程帶來的里程優勢紅利,寧德時代去年發布麒麟電池,將純電續航帶入1000公里時代;當理想仍在為5C超充技術的落地焦慮,昨天,比亞迪發布的超級e平臺在技術魚塘里撈出了充電功率1兆瓦(1000kW)的黑科技,實現了全球量產最快的充電速度。
2
像蘋果一樣打造新的「護城河」
理想并非看不到這樣的趨勢,相反,從去年MEGA的上市到年末理想L6的推出,很多人都看到理想正在從原先的增程依賴向純電市場進行開拓,試圖尋找增程之外的「第二增量」。財報電話會上,理想也透露,今年將會發布兩款全新的純電SUV,其中,i8會在7月發布,理想i6會在下半年發布,“整體節奏和2022年理想L9和理想L8的發布節奏較為類似。”
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想要追求更高的溢價和毛利空間,圍繞著20%以上的毛利水平僅進行約束,理想需要解決的不僅是有沒有的問題,還有好不好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理想給出的另一份答案是:AI,通過AI體系能力的建立,理想要像蘋果一樣,建立一套全新的圍繞著技術、產品、生態的商業護城河。
今年年初,就有媒體報道,理想汽車戰略管理委員會通過了一項名為「智能汽車戰略閉環」的管理方案,總裁馬東輝將擔任產供銷聯席會主任,接替此前由李想擔任的職務。而李想則騰出精力專注于AI領域;去年年底,理想還舉辦了一場持續3天AI技術分享會,目的就是為了利用這種廣而告之的形式去讓外界對理想在AI領域的動線形成感知。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發現,理想圍繞著AI去做技術迭代的特點像極了當年圍繞著移動互聯時代縱深布局的蘋果。而之所以說兩家企業有著跨越時間、技術和空間約束下的相似特點,源于兩個企業在不同時代下基于不同技術核心的3個共性:
1、都是追求以技術深度為引導的垂直整合,蘋果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護城河」始于對芯片、系統、服務的全棧掌控,理想汽車則試圖在智能汽車領域復刻這一模式,目前,理想已經在內部組建了一個500人的芯片團隊,代號 "舒馬赫" 的 NPU 芯片計劃在今年內完成流片,在財報電話會上,理想還表示,2025年公司在整體AI領域里的相關研發戰略投資會顯著增加,并且主要依靠自身造血能力;
2、都聚焦于打造生態閉環,蘋果通過iPhone、Mac、iPad、Apple Watch等設備構建的互聯生態,將用戶鎖定在服務網絡中,理想同樣希望的是在AGI(通用人工智能)時代成為真正的終端企業,把未來所有在物理世界里會呈現出來的AGI終端想象成機器人,它要有感知的能力、決策和推理的能力、必要的執行能力、自身的反饋能力,最終實現像人一樣工作;
3、都強調用戶體驗優先,回過頭來看,蘋果的真正成功之處,并非技術的絕對領先或超出,而是通過場景化的體驗重構,讓技術優勢轉化為用戶習慣,而理想,比如理想的AD Max 3.0系統就是基于AI大模型,重點優化了包括暴雨夜視、兒童關懷等20個高頻場景,這種關注「體驗凈值」而非「功能數量」建立差異的方式恰恰與此前對應了蘋果“每天被使用卻未被察覺”的設計哲學高度相符。
理想對蘋果路徑的追隨,本質是在行業技術代際更替的臨界點上,對商業模式的系統性改革。尤其站在今天整體規模向上、階段性拔高的關鍵節點上,理想之所以從蘋果身上找方法,學習和借鑒蘋果在移動互聯網時期的方法論,不僅僅是在向純電賽道進攻的過程中,對于品牌、產品和市場認可的進一步拔高,更是喚醒市場對于下一階段對于理想的展望和期待。財報發布后,理想股價單日漲幅達7.3%,跑贏中概股汽車板塊4.8個百分點。
3
理想的技術「黎明期」
理想將汽車的商業模式分為3種:一種是單純的制造業,這樣的體系下,毛利率維持在10%已經算是合格;一種是消費型,毛利率能達到20%也是一個不錯的成績;只有成為一家科技企業,毛利率才能更好的突破20%以上。如果從商業思維來思考,不難看到,今天李想對理想汽車的期待正在從一家消費性公司向科技型公司轉變。
但需要強調的是,圍繞著AI技術整個行業實際上還尚未沒有迎來真正的規模商業化和技術紅利,尚處于日出前的黎明階段。李想自己也直言,「AGI一兩年內還不具備更好的商業模式,所以本身并不賺錢(賺小錢的除外),是必要的投入期。」那么在這個過程中,理想需要做什么?在從消費型到科技型公司轉型,什么是支撐它拿到下個階段的「入場券」?
在理想看來,還是要回歸到汽車最核心、最本質的層面上來。因此,在財報電話會上,可以看到,圍繞著2025年的戰略規劃,理想其實提出了很多非常「務實」的舉措。
渠道方面,在502家銷售門店的基礎上,理想推出了「繁星計劃」,計劃與售后服務合作伙伴一起,在2025年在四、五線城市增加137家門店;同時,還將在全國高端商場布局超過200個零售展廳和60個快閃店,提高高端車型的轉化率。這不僅是為即將上市的純電i8/i6鋪路,更是提前卡位AGI時代的高價值用戶。
營銷方面,面對越來越多品牌,理想也將在2025年重構營銷體系。一方面迭代了一線銷售隊伍的作戰隊形,增加專職的線上直播隊伍,擴大了獲客的開口;另一方面,通過專職DCC外呼系統,呼叫中心人員配置,提高轉化效率。
海外市場方面,目前理想也在按照規劃推進,在去年圍繞中亞、亞太等市場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的基礎上,2025年繼續增加在拉美、中東歐洲市場的投入,逐步開展海外市場的授權經銷商工作,引入一批高質量、有經驗的授權經銷商加入,進一步擴充海外市場的增量。
基于這些支撐起理想現階段市場預期的「基本盤」,疊加一系列圍繞產品、運營、戰略的既定動作,理想實際上建立了一整套短、中、長期的敘事邏輯:短期通過渠道擴張、營銷重構等已驗證的動作維持市場預期,中期海外策略加上今年兩款純電車型上市帶來新的市場增量,長期則圍繞AGI這一主線形成線性的發展框架,重新建立理想新的商業護城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