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我國的重型卡車的發展歷程,來自大西南的紅巖重卡,是絕對不容忽視的一個篇章。從1965年到2025年,這個誕生了60年的重卡老企業,卻已不復往日的輝煌。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就用作這篇文章的注腳吧。”
01—
重慶重汽:始于三線建設
說到我國的重型汽車發展,就不得不提到上世紀60-70年代的三線建設。重卡領域著名的紅巖重卡、陜汽重卡和東風汽車三大巨頭,都是三線建設的成果。
重慶是我國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其中位于西南的紅巖重卡創建于1965年,是這三大重卡企業中成立最早的。1965年,四川汽車制造廠在重慶破土動工,這也是我國第一個重型軍用越野汽車基地。
1966年,四川汽車制造廠,從法國引入貝利埃GCH重型越野車技術,相繼研發了CQ260、CQ261等越野車型,為國重型卡車的發展奠定了最早的基礎。
02—
從四川重汽,到中國重汽
80年代初,我國重型卡車市場迎來巨變。由濟南汽車制造廠牽頭,聯合了四川汽車制造廠和陜西汽車制造廠,組建成立了中國重型汽車工業聯營公司。
然后以中國重汽聯營公司為平臺,我國從歐洲奧地利引入了斯太爾重卡技術。該技術由中國重汽旗下三大重卡廠商共享,由重慶制造的斯太爾重型卡車,大受市場的歡迎。
紅巖重卡在80-90年代,絕對是國內重卡市場的明星,這一點也不夸張。舉個例子:在1991年,上海市舉辦“20萬汽車司機評選最受歡迎的國產汽車”評選,紅巖汽車被評為“國產重型汽車第一名”。
03—
中國重汽一分為三,命運不同
進入2000年,以80年代斯太爾技術為核心的中國重汽,已經跟不上重卡市場的需求變化。聯營公司陷入經營困難,直接推動了三大重汽制造廠商的分家。
其中,濟南重汽繼承了中國重汽的品牌,陜西組建了陜汽集團。重慶直轄之后,原四川汽車制造廠則變為了重慶重汽集團,從央企劃歸到地方管理。即便此時,重慶重汽的紅巖重卡,依然是國內市場占有率最高的重卡品牌,特別是自卸車產品更是遙遙領先。
2002年,湘火炬收購重慶紅巖55%的股份。到了2004年,湘火炬對紅巖經過幾輪抽血,最終導致紅巖汽車陷入經營困難甚至瀕臨破產。最終,當年重慶紅巖又重回重慶市管理,依然掙扎在生存邊緣。
也是在這一階段,陜汽迎來了濰柴的控股,引入了德國MAN重卡技術,打造了德龍重卡,駛入發展快車道。中國重汽也先后引入了沃爾沃、德國MAN的重卡技術,打造了豪沃、汕德卡等產品,逐步發展為國內第一重卡品牌。
04—
上汽入主重慶紅巖
2004年,重慶紅巖終于迎來了白衣騎士,上汽集團和意大利依維柯合資組建公司,收購了重慶紅巖67%的股份。從此,重慶紅巖正式步入了上汽依維柯時代,并組建成立了上汽依維柯紅巖汽車公司。
在依維柯技術的支持下,上汽依維柯紅巖推出了紅巖杰獅、紅巖金剛、紅巖杰卡等重卡產品,不過在市場上的表現并不突出,紅巖重卡的市場占有率不斷下滑,甚至已經退出了主流重卡品牌的序列。
2016年上汽集團增資成為紅巖大股東,2021年依維柯退出。至此,紅巖汽車正式成為上汽集團的全資子公司,由上汽集團所屬的上海新動力控股(原上柴股份),公司簡稱為上汽紅巖。但是,這并沒有改變紅巖重卡,在我國重卡行業繼續走下坡路的命運。
05—
紅巖,不再“主流”
日前,上海新動力發布數據顯示,2024年上汽紅巖重卡的整體銷量為0.62萬輛,相比2023年下滑了31.4%。
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重卡市場,2024年的市場規模約為90萬輛。上汽紅巖的銷量,沒有進入行業前10位。相比之下,曾經同屬中國重汽聯營公司的中國重汽(濟南重汽)和陜汽集團(陜西重汽),依然保持著行業前三位行業位置。
其中,中國重汽2024年重卡銷量為24.5萬輛,排名行業第1位。陜汽集團的銷量為15萬輛,位居行業第3位。上汽紅巖的同期銷量,甚至趕不上大運重卡(2.16萬輛)、徐工重卡(2.11萬輛)、江淮重卡(1.36萬輛)等,這些年輕的重卡品牌。
不得不說,重慶重汽曾經作為我國重卡市場的三大支柱之一,如今的銷量進入不了行業前10位,確實是讓人扼腕嘆息。
時至今日,提到我國的主流重卡品牌,大家還會想到西北的陜汽重卡、東北的一汽解放,華東的中國重汽,華中的東風重卡,而西南的紅巖重卡不再主流。
另附:2024年中國重卡銷量TOP10榜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