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里只有俄羅斯和美國,菜單上的主菜是‘基輔炸肉排’,前菜是‘布魯塞爾芽菜、英國炸魚薯條、巴黎公雞’。”這是俄羅斯官方大噴子、聯邦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梅德韋杰夫對美俄兩國總統通話內容的評論,這話符合他一貫的“戰恐”人設,但話里話外卻不是“戰恐”。
他這番話,是借用了美國前國務卿布林肯的名言:“如果你不在談判桌上,那你就在菜單上。”烏克蘭顯然成了那個被端上桌的“主菜”,而刀叉握在俄美手中。
從通話內容看,俄美確實在主導議程。雙方達成“30天內互不攻擊能源設施”的臨時停火,并同意啟動黑海航運安全談判。普京甚至已向俄軍下達指令,俄烏也將在19日交換175名戰俘,并移交23名重傷烏軍士兵。
表面上,這是和平的曙光,但進一步看,烏克蘭正在被榨取最后的剩余價值。特朗普在通話后高調宣稱:“如果我是當時的總統,這場戰爭就不會開始!”典型的特朗普式話術,而白宮聲明強調,俄美關系改善將帶來“巨大的經濟交易和地緣政治穩定”。顯然,特朗普在追求一場“速效交易”:用停火換取能源合作、中東議題聯動,甚至冰球比賽這類象征性互動。
但《華爾街日報》指出,俄方對停火提出的條件,如“停止西方軍援”“監督烏克蘭停止動員”,可能讓烏克蘭陷入更被動的境地。特朗普為了短期外交成果,犧牲了長期利益。
對于俄羅斯來說,這次通話是一次外交勝利。普京一招“以退為進”,成功鞏固了自己的勢力范圍。普京對停火提議“積極響應”,但要求監督停火、停止烏軍動員,并強調“消除沖突根源”,即西方承認俄在烏東和黑海的安全利益。俄方真正的目標,是借談判固化戰場成果,克里米亞、頓巴斯、黑海控制權,以及削弱北約東擴的合法性。
部分美媒將此次通話比作“2025年的雅爾塔會議”,認為俄美可能像1945年那樣劃分勢力范圍。這種類比雖吸引眼球,卻忽略了兩個關鍵差異:
其一,烏克蘭不是二戰后的東歐。澤連斯基政權仍有一定的國內民意基礎,且歐盟難以接受“新雅爾塔”對主權國家的切割。
其二,美國已非單極霸主。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削弱了跨大西洋聯盟,而歐洲的警惕與烏克蘭的抵抗,可能讓任何協議的執行充滿變數。
澤連斯基的處境令人唏噓。他一面表示“支持停火”,但一面強調“沒有烏克蘭參與的談判無效”。他還聲稱,烏軍仍在抵抗,擊退了俄軍12次進攻,試圖證明自己還有一戰之力。就在普京和特朗普通話的當天,烏軍對別爾哥羅德州發動5次襲擊,俄方稱造成烏軍60人傷亡。與此同時,澤連斯基在社交媒體上控訴俄羅斯“企圖延長沖突”,呼吁西方繼續制裁和軍援。
俄羅斯國防部表示,所有進攻都被擊退,烏克蘭進行襲擊的目的是破壞俄美兩國總統之間的通話。
這種“戰場+輿論”的雙線作戰,實則是烏克蘭的絕望掙扎。一方面,軍事行動試圖證明烏軍仍有反擊能力;另一方面,輿論攻勢旨在爭取國際同情,對沖俄美談判對其主權的侵蝕。但問題在于,當特朗普將停火與“停止西方軍援”掛鉤時,烏克蘭的籌碼正在縮水。
接下來俄烏沖突可能如何發展?可能有三種情況:
1、分階段停火:當前達成的“30天能源停火”可能成為試探性第一步。若監督機制到位,或能擴展至黑海航運、前線停火。但難點在于,俄要求“停止西方軍援”與烏方“主權完整”訴求難以兼容。
2、俄美“強制和平”:若特朗普斷絕對烏軍援,俄可能迫使基輔接受“中立化”“非軍事化”,承認克里米亞及頓巴斯現狀。但這種“芬蘭化”方案將遭遇烏國內民族主義者的強烈反對,甚至引發政權動蕩。
3、沖突長期化:若停火談判破裂,沖突可能轉入低強度僵持。俄依靠能源收入維持戰爭,烏依賴西方有限援助,而歐洲在能源危機與安全焦慮中搖擺。這種“慢性失血”對各方都是最糟結局。
無論哪種結局,烏克蘭的悲劇已無法逆轉:其領土與主權成為大國博弈的抵押品,而“地緣棋子”的命運,早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時便已注定。
當然,和平不會很快降臨。這場通話只是漫長博弈的一環。真正的結局,或許要等到刀叉落下、賬單付清時才能揭曉,而賬單上的數字,注定由烏克蘭人民承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