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餐飲老板內參 內參君
國內首家“地鐵食堂”
最大缺點:排隊人太多!
不久前,蘇州地鐵有了一個大動作。
蘇州地鐵在廣濟南路站(1號線與2號線換乘站)開設了社區食堂——“廣濟南大食堂”,是國內首個地鐵站內食堂,也是蘇州首個對外開放的國企員工食堂。
這一舉動吸引了不少人前去品嘗,吃過的網友都說經濟實惠,人均20元左右,大葷一般9-12元,小葷5-7元,素菜3-5元,湯和米飯免費提供。
近些年,在地鐵站內見到早餐車、便利店不稀奇,但在站內開設社區食堂還是頭一回。該食堂經營面積為1300平方米,可容納280人就餐,設有快食區和社交島,不是飯點時間還可以成為學習辦公的地方。
該食堂花樣很多,設有六大主題檔口:涵蓋蘇式經典面(如楓鎮大肉面、五香爆魚面)、自選快餐(人均20-25元)、輕餐吧(創意沙拉、減脂套餐等)、現做煲仔飯、蒸菜(少油少鹽)及麻辣燙。
菜品也是各式各樣,大約有60種菜品。不僅如此,餐廳的菜品還不斷的更新:每日更新20%,每周更新60%,兼顧年輕人、老年人及健身人群的需求,目前還籌備青團子等特色時令菜品。
蘇州地鐵大食堂明確表示“拒絕預制”。食堂實施透明廚房,實時直播后廚操作,屏幕上滾動播報食材的進價與售價。可謂是既安全又衛生,讓老百姓吃的放心,吃的安心。
作為國企民生項目,該食堂通過“交通 + 餐飲”模式,實現不出站即可滿足多元的用餐需求,兼顧便利性與性價比,日均接待量達2500人次,成為蘇州“地鐵生活圈”的創新樣本。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蘇州地鐵的主要乘客群體以年輕人為主,其中包含大量外來務工人員與工薪階層。
蘇州軌道交通城市運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谷亞軍表示,下一步,他們將結合客流情況、周邊配套缺口,對蘇州其他地鐵站進行評估選址,爭取年內在更多地鐵站開設社區食堂。
最高日均客流200萬
如何激活這個“流量池”?
相比傳統的社區食堂,蘇州地鐵食堂的模式更具靈活性與創新性。
傳統的社區食堂主要是解決居民日常就餐問題,主要服務于本社區居民(尤其是老年人、低收入群體),一般位于社區活動中心、居民樓底層等,面積較小(多為50-200平方米),服務半徑覆蓋1-2公里。菜品方面也是相對單一,主要以當地家常菜為主,像米飯套餐、面食、包子等,注重飽腹感和健康。
近期,社區食堂熱度下降,但并不意味著相關布局停滯。
廣濟南大食堂的成功落地,正是社區食堂不斷向高流量區域靠攏、主動貼近消費者的案例。如今,社區食堂的適用場景已發生顯著變化,從最初的街道辦、居委會食堂,到超市食堂,再到如今的地鐵食堂,其選址正在向更具人流優勢的區域延展,目標客群也愈發多元。
據悉,大約半年前,廣濟南大食堂所在地還是一處閑置多年的空間,廣濟南路站也只是功能單一的地鐵站。
隨著地鐵食堂的落地,這一片曾經沉寂的空間煥發了新的生機,不僅為居民和通勤者提供了便捷的就餐選擇,也成為地鐵商業化運營的新探索。
谷亞軍表示,在地鐵站開設社區食堂,不僅是惠民之舉,也是深挖地鐵閑置資產價值、推動消費、融入城市發展大局的舉措。
目前,蘇州地鐵全線共有85處存量資產,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覆蓋278座站點,并正逐步推進站廳商業的全面升級,以提升地鐵商業價值和城市公共服務水平。
在一線及新一線城市,有的地鐵站日均客流動輒達到200萬客流,是天然的高流量商業場景。然而,受制于空間、動線及消費習慣的限制,以為地鐵站只能圍繞便利店或餐車來展開。
如今,蘇州地鐵開出1300㎡大食堂,讓軌道商業第一次有了真正的“堂食”空間,也讓餐飲品牌在地鐵這一高流量場景中,看到了更深度運營和變現的可能性。未來,隨著地鐵商業化的深入,“地鐵+餐飲”能否成為下一個餐飲品牌的“必爭之地”,值得更多行業觀察和驗證。
高流量背后
仍需破解運營難題
地鐵站內設食堂,的確拓寬了地鐵空間的商業化想象力,但并非毫無局限。
地鐵站本身是一個高頻次、高密度的交通樞紐,伴隨而來的嘈雜環境、空氣流通問題,可能影響食堂的舒適度。以上海人民廣場站為例,僅有28%的通勤者愿意在地鐵食堂進行商務洽談或社交用餐。如果地鐵食堂未能在環境優化和體驗提升上有所突破,仍會面臨客群粘性不足的問題。
目前,全國地鐵站能夠符合開設食堂的點位非常有限。究其原因,國內地鐵站的規劃主要圍繞交通功能展開,鮮有預留大面積的商業開發空間。地下建設成本高昂,使得絕大多數地鐵站僅能滿足基本的客運需求,少有富余空間可用于大規模商業改造。因此,像蘇州地鐵1300㎡大食堂這樣的案例,在全國范圍內并非普遍適用。未來,若要推廣類似模式,如何在有限空間內進行靈活布局、提高坪效,將是關鍵問題。
社區食堂作為去年民生與餐飲的熱點項目,持續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深層問題。
根據最新調研,全國多地社區食堂面臨“冰火兩重天”的局面:既有成功案例實現全齡覆蓋和盈利平衡,也有一些地方的社區食堂人氣不旺、客流不足、長期虧損,最終難以為繼。
多數社區食堂主要以政府補貼為收入來源,部分食堂補貼占運營成本的50%以上。一旦補貼減少,易陷入虧損。運營成本過高,像商業水電價格、人力成本、食材采購分散等問題突出。
如何在保障惠民屬性的同時,提升市場化運營能力,將是未來社區食堂能否真正走遠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