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新華社重點報刊《參考消息》第7版整版刊發由新華社湖南分社社長陳俊同志領銜采寫的長篇通訊《“國際張”為開放中國寫下鮮活注腳——入境游火熱重塑武陵山城》,聚焦張家界入境旅游市場,生動展現張家界入境游的蓬勃發展。稿件同步在新華社客戶端、新華網等平臺展示。此前,新華社總社多部門記者編輯、新華社湖南分社多位記者曾多次到張家界展開蹲點調研。
《參考消息》被譽為“國際消息總匯”“萬報之報”,發行量長期穩居全國日報前列,是中央領導特別喜歡閱讀的報紙。《參考消息》以整版的重磅力量集中報道一個城市,尚屬首次。
原文如下
入境游火熱重塑武陵山城 “國際張”為開放中國寫下鮮活注腳
文/ 陳俊 席敏 張格 陳振海
“太神奇了!雖然在來之前就看過不少張家界的圖片、視頻,但只有當自己真正站在這里,才能深刻領略‘阿凡達世界’的雄偉壯觀!”在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韓國游客姜真浩如是感慨。
地處中國中部的湖南省張家界市,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電影《阿凡達》中“懸浮山”的原型。盡管還是初春乍暖還寒時候,一群群膚色各異、語言不同的游客們已絡繹不絕地穿梭在張家界的山水間,流連忘返。
“雙向免簽”“單方面免簽”“240小時過境免簽”……隨著中國持續擴大免簽國家范圍、全面放寬優化過境免簽政策,越來越多外國游客來到中國、了解中國、愛上中國。
素有“國際張”之稱的張家界,不僅在國際旅游市場中成功“出圈”,更一路“進階”,以越來越濃郁的國際化氣息,為開放中國寫下鮮活注腳。
游客在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袁家界景區游覽。(吳勇兵 攝)
內地山城盡顯“國際范兒”
幾個月前,姜真浩從新聞上了解到中國開始對韓國試行免簽政策,便計劃帶父母前往中國旅行,同時開始自學中文。因為曾在韓國電視廣告里看過張家界令人震撼的山水美景,姜真浩一家便將張家界定為他們首次“中國行”的目的地。
來中國之前,姜真浩還有些擔心。“我的中文只是初級水平,所以對到張家界旅行有些緊張。”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學的中文有些“派不上用場”——姜真浩說,張家界的景區、酒店、商店里,到處都有韓文,甚至在這座城市的韓國料理店內,還能直接用韓語跟店員溝通。
行走在張家界的大街小巷,耳畔傳來世界各地的語言,街頭有韓餐、日料、西餐廳,景區、酒店里都有多語種標識,連集市上的小攤主都能說幾句外語……這座常住人口不足150萬的小城,充滿著“國際范兒”。
數據顯示,2024年,在張家界口岸出入境人員中境外人員占比達95%,居中國全國空港口岸首位;全年接待入境游客超183萬人次,同比增長166.3%;入境旅游創匯10.08億美元,同比增長504.3%。一組組數據,成為張家界入境游市場蓬勃發展的有力見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長期以來,韓國都是張家界最主要的入境客源國。早在21世紀初,張家界市的旅游從業者便以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叩響了韓國市場的大門。此后,張家界旅游市場“韓流”涌動,從以“孝道文化”為特色的“銀發游”走熱,到如今備受追捧的親子游、家庭游,張家界與韓國之間跨越山海的緊密聯系,成為國際旅游界的一段佳話。
剛剛過去的冬天,65歲的韓國游客李淳龍在兒女的陪伴下,在張家界旅行期間度過了自己的生日。他說,韓國民間流行一句話:“人生不到張家界,百歲豈能稱老翁。”意為人這一輩子如果沒來過張家界,即便活到百歲,也不能說自己見多識廣。
張家界在韓國的知名度,從一些旅行社的推廣策略中也可見一斑。不少韓國旅行社常常使用“第二個張家界”“比肩張家界”等說法,借此推薦其他旅游目的地。
“享受免簽待遇后,我們節省了辦理簽證的時間和費用。希望中國可以一直對我們免簽,有機會我們還會再來。”李淳龍的女兒李周娟說。
如今,張家界的客源地不斷拓展,除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傳統市場持續火熱外,俄羅斯、日本、新加坡、歐美、中東等新興市場也在日益拓寬。數據顯示,2024年,張家界入境客源地達183個國家和地區,較歷史峰值增加50個。
游客在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黃石寨景區游覽。(吳勇兵 攝)
“國際化”非一朝一夕之功
從地圖上望去,張家界地處中國中部湖南省的西北部。這座山城既不沿邊也不靠海,如何能吸引眾多外國游客跨越千山萬水奔赴而來?
眾多旅游從業者說,“國際張”的熱潮涌動,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早在三十多年前建市之初,張家界便有了“國際化”的發展思路。
張家界原名“大庸”。1994年,大庸市正式更名為張家界市,并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化國際旅游城市”的目標,“國際”“海外市場”等關鍵詞頻繁出現在每年的當地政府工作報告中。同年,張家界機場正式通航,為張家界走向世界創造了有利條件。
張家界的國際知名度也在各類活動中不斷提升:特技飛行員駕駛特技飛機穿越天門洞,引發全球關注;入選首批世界地質公園、獲得“張家界地貌”命名等諸多世界級榮譽;作為電影《阿凡達》中潘多拉星球奇幻場景的原型之一,吸引全球影迷前來探訪……
張家界市旅游協會副秘書長劉洋說,張家界得天獨厚的自然風景,與外國人心中對中國寫意之美的想象疊加,而且地貌地形多樣、旅游產品豐富,讓游客不斷有新的體驗。
在做好“山水文章”之外,張家界也積極拓展國際航線、深耕入境游市場。
過去一年,張家界航空口岸開通了往返韓國、越南、蒙古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的14條國際客運航線。2025年,還計劃新增、加密多條國際(地區)航線航班,助力入境旅游市場持續火熱。
讓國際友人賓至如歸
近日,一段外國游客攀爬崖壁邊百米長“天梯”的視頻走紅,驚險刺激的畫面令人直呼“腿軟”。這是張家界七星山旅游度假區的“飛拉達”項目,一經推出便被多家外媒報道。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率先介紹了這一項目,隨后《亞洲旅游周刊》報道稱,這一新景點為中國廣闊的風景增添了更多樣的體驗。
七星山旅游度假區數據顯示,運營四個多月以來,該“飛拉達”項目迎來超2000名外國游客,其中不少人是專程而來。
為了接住政策利好帶來的國際流量,張家界不斷優化“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布局,從豐富旅游產品、優化旅游服務兩方面入手,打造進階版“國際張”。
過去一年里,張家界還結合城市特色,舉辦了包括全球旅游業創新周、國際新雜技戲劇周、天門山翼裝飛行世錦賽、國際越野跑等在內的超百場活動和賽事,直接帶動國內外游客200余萬人次觀光打卡。不斷涌現的文旅消費新場景和新業態,也打破了人們對張家界“自然風光景點”的認知。
“白天在張家界山上漫步,晚上在城區欣賞夜景、體驗非遺,太美妙了!而且這里的旅游設施都非常現代化,在山上可以乘坐纜車、電梯,這讓無論是年輕人還是更年長的人,都可以來欣賞仙境般的景色。”印度尼西亞一家旅行社的領隊伊內茲·先達說。
在位于張家界七十二奇樓景區內的一家旅游紀念品商店,巴基斯坦游客伊姆蘭使用他熟悉的電子錢包納雅貝支付完成了付款。“幾年前我來中國時,提前去銀行網點兌換了人民幣。而現在能直接使用自己國家的支付軟件,匯率也不錯,方便又劃算!”
目前,張家界“大額刷卡、小額掃碼、現金兜底”的支付服務體系正不斷完善——全市已有超2000家重點商戶完成POS機升級改造,支持多種國際主流信用卡;來自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游客,還可以直接使用境外支付軟件。
來自美國的司徒明是一位多次到訪中國的“中國迷”。“以前來湖南,因為吃不了辣,很多時候只能選擇西式快餐。但這次來張家界,發現多了不少講究的西餐廳,連住的民宿里都有專門的西餐廚師!”司徒明說,他現在來張家界選擇民宿,不僅安全有保障,服務還十分溫馨舒適、有人情味兒。
“入境游的火熱,激勵我們在基礎設施、旅游服務、人才培養等方面,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張家界市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副局長田洪曼說,作為一座旅游城市,張家界始終將游客需求擺在重要位置,巧花心思、下大力氣,以最大誠意打通外籍游客在張家界所面臨的痛點、堵點問題,讓國際友人賓至如歸。
“游客需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這是張家界旅游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們用熱情和真誠,推動旅游公共服務日趨國際化,生動詮釋著中國熱忱的待客之道。
游人在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十里畫廊乘觀光電車賞花游玩。(吳勇兵 攝)
旅途中的“文化會客廳”
旅游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橋梁。跨境游,更是文化交流和民間外交的紐帶,能促使不同文明間增進認知、相互包容,推動全球文明的互鑒與共融。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我們圍繞土家建筑文化、湖湘飲食文化、巫儺民俗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打造了系列場景。”張家界七十二奇樓景區品牌營銷部負責人童奕說。
童奕記得,不久前,一位外國游客在景區看見不同民族的非遺、美食和人聚在一起時,好奇地問:中國有這么多民族,各自有不同的文化特色,為什么大家能夠和諧共處?
童奕向他解釋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求同存異、和而不同”。“旅行讓海外游客有機會看見真正的中國,更充分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童奕說,文旅融合為中外文明的對話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外國人來到中國體驗不同的生活,這正是“和而不同”的現實意義。
韓國游客在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袁家界景區游玩。(吳勇兵 攝)
隨著入境游持續走熱,越來越多“和”的場景出現在張家界。外國游客在安全、舒適、充實的旅途中,看見自信開放的中國;中國民眾也在與外界的緊密交流中,看見更廣闊的世界。
在張家界土家織錦文化創意園,外國游客們被服飾、壁掛、包包等土家族織錦手工產品吸引。在這里,因為欣賞產品太過投入而耽誤行程,是常有的事。
馬來西亞游客伊布拉希姆在體驗完織機織布后,選購了襪子、圍巾等土家族織錦產品,并向土家織錦文化創意園聯合創始人、“90后”土家族女孩張甜甜分享了他對產品的想法。
張甜甜說,在外國游客的建議下,她們將土家族織錦和波希米亞、朋克等風格相結合。如今,土家族織錦不僅亮相巴黎時尚舞臺,還與國際一線豪華品牌展開洽談。“一塊土家人的花鋪蓋,成了外國人愛不釋手的寶貝。大山里的民族珍寶借入境游東風,正加速邁向國際化。”張甜甜說。
“國際張”不僅讓世界看見中國、讓中國感受世界,不同文化也在此匯聚、碰撞、交融,為世界各國游客提供了一個旅途中的“文化會客廳”。
踏入張家界市慈利縣的《茶馬雄風》實景劇演藝場,雄渾大氣的演出映入眼簾:30名來自蒙古國的騎手演員,身姿矯健地駕馭著胯下駿馬,他們時而張弓搭箭,時而揮舞長矛。
《茶馬雄風》蒙古籍演員噶拉說,張家界的文化氛圍非常好,在這里演繹“萬里茶道”的故事,希望能讓全世界的觀眾透過演員與馬兒的互動,在張家界看到不同文化、不同風情的碰撞,加深對“萬里茶道”歷史的理解。
入境游的浪潮,好似靈動的筆觸,在張家界的奇山異水間勾勒出文明交融的畫卷。有著不同膚色、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們因旅游相聚,讓這座城市成為全球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實踐場,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澎湃動力。
張家界旅游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