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嗓子總是感覺有痰,吐也吐不完,咳也咳不出,讓人十分難受。這不,最近我的鄰居王大爺就遇到了這樣的困擾。
王大爺今年65歲,身體一直還算硬朗。可最近這半年,他總覺得嗓子眼里有東西,一咽唾沫就能感覺到,有時候還覺得有股氣頂著,好像要把那團東西往上頂,可就是咳不出來。他以為是咽炎犯了,就自己買了些消炎藥和止咳藥吃,可吃了好幾天,癥狀一點沒緩解。
后來,他去社區醫院看醫生,醫生給他做了個肺部X光檢查,結果顯示肺部沒問題,只是嗓子有點炎癥,給他開了一些消炎藥和潤喉片。王大爺吃了一段時間,效果不明顯。后來他決定去看中醫。他想搞清楚,痰多吐不完,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中醫是否有更好的調理辦法。
一、嗓子里總有痰,是怎么回事?
在中醫理論里,“痰”這個概念比我們日常理解的要廣泛得多。它分為“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有形之痰”就是我們能直接咳出來的、肉眼可見的痰液,比如感冒時咳出的黃痰、白痰等;而“無形之痰”則比較隱蔽,它是指由于人體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水液代謝異常,產生的一種病理狀態。
這種“無形之痰”可能表現為身體的某些部位出現異常,比如耳鳴、頭暈、胃脹、惡心,甚至是一些慢性疾病,如甲狀腺結節、脂肪瘤等,從中醫角度看,都可能與“痰”有關。
中醫有句話叫“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意思是說,痰的產生主要和脾臟的功能有關,而痰液的儲存則在肺部。脾臟在人體中負責運化水濕,如果脾的功能失調,比如長期飲食不規律、過度勞累、情緒壓力大等,就會導致水濕在體內停滯,進而凝聚成痰。這些痰液一旦產生,就會儲存在肺部,表現為嗓子有痰、咳嗽等癥狀。
二、中醫教你3招化痰
1. 中藥調理
中藥在化痰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優勢。中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和體質,辨證論治,開具適合的中藥方劑。比如,對于寒痰,也就是痰液清稀、白色,患者怕冷、喜歡喝熱水的情況,可以使用小青龍湯加減,這個方劑有溫肺化飲、止咳化痰的作用;
對于熱痰,也就是痰液黃稠、患者怕熱、喜歡喝涼水的情況,可以使用清肺化痰的藥物,如黃芩、魚腥草、浙貝母等,來清熱化痰;如果是濕痰,也就是痰液白色稀水樣,患者伴有身重、倦乏、胃口不佳等癥狀,可以使用二陳湯加味,健脾燥濕、化痰。
2. 飲食調理
飲食在化痰過程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適當多吃一些具有健脾祛濕、潤肺化痰的食物。比如,山藥、薏米、蓮子、芡實等,這些食物有助于增強脾臟的運化功能,減少痰濕的產生;梨、百合、銀耳等,有潤肺的功效,可以幫助緩解嗓子干癢、有痰的癥狀。
同時,要避免過多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加重脾胃的負擔,導致水濕內停,痰濕加重。
3. 按摩調理
通過按摩一些特定的穴位,也可以起到化痰的效果。比如,按摩豐隆穴,這個穴位是人體的化痰要穴,位于小腿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肌外緣。
每天堅持按摩豐隆穴15-20分鐘,可以起到健脾化痰的作用;還可以按摩天突穴,這個穴位位于鎖骨之間的凹陷處,按摩時可以用拇指指腹輕輕按壓,有助于緩解嗓子有痰、咳嗽等癥狀;此外,按摩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和脾俞穴(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也能調節肺脾功能,從根本上改善痰多的問題。
中醫在治療這類問題上有獨特的優勢,通過中藥、飲食、按摩等綜合調理,可以從根本上切斷“生痰之源”,讓我們擺脫痰多的困擾,呼吸更加順暢。王大爺經過一個月的中醫調理,痰多的癥狀明顯有了好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