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漕運是中國古代十分常見的一種運輸方式,被運輸的通常都是國家發展所需要的重要的物資。而漕運的方向,在古時候也是需要相當縝密的規劃的。
不管是從南向北,還是從東向西,漕運的方向一直以來都跟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重點區域是相關的。
隨著漕運的發展,朝廷也出臺了更加嚴格的制度和政策,保證漕運過程的穩定和順暢。漕運是古代交通史上的傳奇,在不同的時代也歷經了不同的變化。
那么它的變化跟什么因素是有關的呢?漕運的變化具體來說又是怎樣的呢?
- 國家發展,急需改變
在秦漢時期,漕運就已經在中國范圍內有所發展。嚴謹一點來說,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漕運就已經擁有了相對比較完備的生存空間了。
當時,諸侯并起,戰爭是國家擴張實力的主要手段。在戰爭中能夠取得主動權,那就意味著對抗中會勝利一半。
而且,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最短的時間內給在前方征戰的部隊送上足夠的糧草儲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除了糧草之外,該有的兵馬,同時也應當及時補充。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戰爭年代,漕運起到的主要是運輸軍隊物資的作用。后方對前線的戰略補給,大多數都是通過漕運完成的。
當國家發展主要通過戰爭勝利來實現時,漕運所擔負的就是為戰爭服務的目的。由此可見,漕運最終是為國家利益服務的。
到了秦漢,朝廷的中央統治逐漸穩定下來,但是邊境地區的戰爭還是時有發生。這一時期,漕運同樣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而除了軍事戰爭之外,國家也是需要發展的。社會民生問題,同樣是當下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比什么事情都重要。
所以在當時,漕運同時還承擔著運輸糧食的作用。
由于秦朝和漢朝兩個朝代的都城都在中國的北方城市,所以當時北方的人口一般來講是多于南方人口的。在運輸糧食的時候,全國各地的糧食都會優先向北方運輸。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漕運方向大概就是由南向北的。
不過,由于南方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限,社會資源并沒有集中在國家的南方,所以由南向北的航線之上,運輸的社會資源也是有限的。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漕運雖然有所發展,但是發展程度卻并不高。
而當隋唐時期,社會發展進一步穩定之后,國家人口數量激增,糧食運輸的數量也會增加。所以在這一時期,漕運的作用被更大地開發了出來。
由于隋唐時期的都城是在長安,同樣也是祖國北方,所以自南向北的航線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更多的開發。人口的發展是需要糧食做支撐的,漕運的發展則是為國家和人口的發展做準備。
不管是在秦漢時期還是在隋唐時期,甚至在更早的春秋戰國時期,漕運的功能都是為國家而服務。準確來說,它更是在為統治階層而服務。
當國家需求發生改變時,漕運的功能也有可能會發生改變。國家的發展方向是當前所有戰略發展的中心,漕運的方向和功能,最終都是由國家而決定的。
這其實跟我們今天看到的社會有異曲同工之妙,發展交通運輸,最終還是為國家建設提供便利。當運輸擁有更大的優勢時,國內的各項資源互通會更加便利,國家整體發展水平也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 經濟重心,決定改變
到了宋代,漕運又有了不一樣的發展。具體來說,南宋之后,漕運的南北方向的運輸功能會更加顯著。
其實這是因為,宋代的經濟重心本就在不斷南移。
眾所周知,宋代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經濟十分發達的時期。由于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家對商業有意識地扶持,宋代的經濟發展的各項元素都是非?;钴S的。相對來說,宋代的社會資源也會更加豐富。
尤其是在南方地區,商品經濟更是發展迅速。南方受到地理優勢的影響,沿海一帶的城市在商業上更是占據著極大的優勢。相對來說,這里也就籠絡了更多的社會資源。
但是,南方的人口數量相比于北方來說,并沒有占據明顯的數字上風。也就是說,全國人口大多數還是分布在傳統的北方地區。雖然南方自然資源豐富,但北方地區的社會發展則更需要資源做支撐。
這個時候,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就在不斷分開。
我們在分析宋代時,會明顯地看到這樣一個社會現實。宋代的富商大多數都是分布在江南一帶,可是這一地區的權力結構卻沒有北方那么嚴密。相對來說,朝廷直接管控的區域大多數還是在北方地區。
也就是說,宋代的政治重心分布在北方,而經濟重心則不斷南移。兩個中心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遙遠,這個時候,交通運輸的作用就顯得更加重要。
漕運的優勢,在這一時期幾乎是完全體現了出來。
跟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宋代的漕運方向呈現出顯著的南北趨勢。不管是從南向北運輸各種社會資源,還是從北向南運輸勞動人口,這都會增加漕運的承載量,也會擴大漕運這一交通運輸方式的優勢。
通過漕運系統,經濟中心產生的大量的社會物資,都能夠被及時有效地運送到政治中心,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穩定發展。所以,漕運自古以來都承擔著連接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的重任。只不過在宋代,這個重任顯得更為突出而已。
后來的元朝,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的說法就漸漸顯得不再那么突出了。元朝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他們的統治方式和中原人自己的統治方式是有所不同的。
在交通運輸這個問題上,他們更多地采用海運的形式。而內陸河道的運輸,即使他們有心想要發展,也沒有足夠的技術支撐。
事實上,元朝當時的漕運甚至有過短暫的停滯期。受到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某些河道會發生河床的異常上升或下降。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時,朝廷選擇的不是調整河道,而是尋找新的運輸方式,取而代之。
而由于元朝統治者的重農抑商政策,南方的經濟中心社會功能也逐漸減弱。所以總的來說,南北方的溝通在當時并沒有那么重要。經濟中心功能減弱,政治中心又在北方,所以南北方向的漕運并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不過停滯期只是暫時的,在元朝統治者的統治結束以后,漕運再次得到了發展。
到了明清時期,它甚至迎來了一個發展上的小高峰。而且這一時期,國家對制度的管控也更加嚴格。
- 全面管控,越發成熟
《明史·食貨志》中曾經這樣描述過明代漕運的具體情況,它說明代漕運是“法凡三變,初支運,次兌運、支運相參,至支運悉改為長運而制定”。
明代在漕運問題上有過三次比較重要的改變,每一次的改變都是在趨于完善。
一開始,民間基本都是老百姓自發地在使用漕運。人們使用的方式也非常單一,那就是通過漕運來運輸糧食。民間運輸數量并不是特別大,所以這一時期的漕運壓力自然也不是特別大。
后來,漕運就被軍隊給接管了。軍隊當時會和民間的百姓共同合作,在不同的河段負責各自的運輸工作。也就是說,當時水運是分段來進行運輸的。相對來講,老百姓的壓力自然也就被軍隊分擔了過去。
到最后,軍隊索性全盤接管了漕運工作。不管是運輸軍中需要的糧草,還是運輸老百姓自己需要的糧食,這些運輸工作都是由軍隊負責的。老百姓自己,則完全不用再操心運輸問題。
到了清代,漕運更是得到了進一步地發展。清朝的統治者是非常重視漕運的,他們專門出臺了各種政策和法令,還在不同的分段處設置了各司其職的官員。
這些官員有著專業的技能,他們也分別負責著各自位置的運輸管理工作。所以,清代的漕運工作是更加具體,更加全面,也更加系統性的。
這是朝廷在制度上提供的保障,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漕運在當時國內眾多的交通運輸方式中的重要性。正是因為重要,所以朝廷才會花時間去維護和保障。
雖然對于明朝的各項政策有所繼承,但是相對來講,清朝的政策是更加全面細致的。而在這一時期,漕運的運輸功能更是大大增強。
結語:
漕運作為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運輸方式,在不同的時代都有著不同的變化。我們仔細去分析這些時代變化時會發現,其實漕運的背后反映的是國家政策和經濟政治發展的變化。
就像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樣,在表象背后,我們能看到的是一個社會整體的經濟政治關系。
參考資料:
1.《宋史》
2.《明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