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副總統萬斯在“美國活力峰會”上就公開抱怨,過去四十年把工廠全搬到國外,美國算是徹底栽跟頭了。
這事兒有意思在哪呢?全球化原本是美國拿來控制全世界的"戰略武器",原計劃里面美國自己搞設計研發,讓別國當廉價代工廠。結果現在玩脫了,中國這樣的制造業大國不僅會造東西,連設計專利都開始反超。有數據顯示,2023年的時候中國消費電子專利占到全球38%,美國只剩22%,這臉打得啪啪響。
有朋友可能會問,不就是搬走工廠嗎?至于這么嚴重?這里頭有個關鍵邏輯——制造和設計實際上是根本分不開的。就像蘋果公司,把生產線全扔給中國后,研發投入直接降到5.7%,創十年新低。麻省理工的一份報告里說得就非常透:離開生產線,工程師連改進產品的靈感都沒有。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國芯片產業,一直靠著臺積電的代工,現在28納米以上成熟制程技術出現了斷層,這就是“設計和制造割裂”的代價。
那美國這幫精英是傻嗎?為什么明知危險還拼命外包呢?看看這組數字就明白了:2001年到2020年的20年時間里,美國企業海外利潤從1200億暴增到1.1萬億美元,七成多都是從廉價勞動力國家來的。華爾街大佬們數錢數到手軟,誰還管什么國家產業安全?五角大樓2023年的時候就在《供應鏈安全報告》里發出警告,說90%的稀土加工、75%的鋰電池都得靠中國。但是資本根本不在乎,不愿在相關產業上投入資金。美國既想通過全球化收割超額利潤,又想保持技術絕對優勢,這種“既要又要”的貪婪,最終導致戰略失衡。
現在萬斯這幫人把寶全押在人工智能上,他反對AI監管,希望AI能夠成為美國突圍的“救命稻草”,這招真的行得通嗎?波士頓咨詢的最新研究顯示:AI雖然讓美國服務業效率提升15%,卻導致制造業自動化投資下降9%。為什么?因為企業更傾向用AI優化現有流程,而非重建生產線。更尷尬的是,美國AI訓練數據63%都來自國外,這相當于技術命脈還捏在別人手里。也就是說,美國試圖用AI繞過制造業短板,卻陷入“數字領域的路徑依賴”,反而加速實體產業萎縮。
美國精英將廉價勞動力比作制造業的“毒品”,那么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就真的是“解藥”嗎?在我看來用笑話來形容或許會更貼切。說是要逼企業回美國,結果87%中小企業被迫漲價,真正把工廠搬回去的只有12%。有研究顯示,美國重建制造業需三個核心要素,一個是廉價能源,這個美國有了;第二個是熟練工,目前大概有500萬人的缺口;第三則是產業集群,這一要素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培育。而關稅只能解決短期政治焦慮。最諷刺的是,中美關稅大戰打得昏天黑地,導致到2023年美國從墨西哥的進口暴增了22%,而這里頭六成商品其實是中國零件過去組裝的——這不就是換湯不換藥嗎?
說到底,美國現在就像19世紀的英國,自己推自由貿易卻養出了德美工業強國。現在他們關稅大棒越揮,越暴露從全球操盤手淪落成賭徒的窘境。就像《孫子兵法》說的,真正能贏的都是先準備好再開打,而美國現在是先掄起拳頭再想怎么收場。
這場全球化反噬大戲告訴我們,制造業從來不只是流水線和螺絲釘,而是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根基。當資本短視遇上政治貪婪,再強大的帝國也難免栽跟頭。關于美國這場戰略困局,您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