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中國歷史幾千年,每個朝代都有其不同的衣著風格和人文文化。自漢唐始,便融合不同民族文化,出現各種各樣的衣冠裝扮。
歷史長河中,各種各樣的佩飾承載了當下時代中人們的寄托和文化。
小小的荷包便是我們傳統服飾中具有代表性的標志之一,它承載了人們對吉祥、愛情、長壽等美好愿景的追求,成為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佩飾。
具有幾千年歷史的荷包,承載著多樣的民俗文化,側面反映了曾經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
清·納紗繡荷包
歲月之物
古代時人們講究“腰間雜配”,通常裝飾綬帶、玉石、荷包等物。荷包的佩戴歷史可追溯至秦朝,當時的荷包被稱為“荷囊”,日常裝一些小物件。當時的生產水平不高,制作荷包的材料基本以皮革為主。
此時的荷包成品顯得粗糙,荷包表面未有精致的刺繡和裝飾,多以實用為主。到戰國時期,荷包表面開始出現刺繡,大多以“鎖繡”為主。這種荷包以皮革為材料,兩邊縫有皮條作為綴飾,收口部位有皮帶,用來懸掛其他佩飾。
這個時期,腰間掛有荷包的人多為士族、官員等上層階級,荷包成為了身份的象征。
《十三經注疏·爾雅·釋器》中記載,婦人腰間佩飾名為“縭”,以五色絲線編織刺繡,顏色鮮艷輕巧,或為荷包的前身。
遼·鏤花金荷包
后來,繡制和佩戴荷包成了一種習俗,慢慢延續下來,成為民族和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孔雀東南飛》中云,“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表明在漢代時,便有將香囊放入荷包懸掛于床幃間,令空氣清新,常用安神、鎮靜等功效的香料。
漢代時依舊沿襲佩戴荷包的習慣,至三國時期,深得上層人士的喜愛。《北堂書鈔》中記載,“操性佻易,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細物”,又有《鄴宮詞》書“卻有遺薰在繡囊”。
可見在三國時期,荷包用于盛放輕小的物件之外,還做盛放香料的作用。1995年新疆曾出土過一枚漢晉時期香囊,發現此物時其系于墓主人腰部左側。此香囊呈圓筒狀,中間有束腰,縫有各色絹織十四條,并有繡花和貼金裝飾。
另一件出土的漢晉香囊被稱為“金池鳳”,這枚香囊裝飾簡單,以“金池鳳”錦緞為面料,整體造型簡約。
唐·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三國時有詩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這表示此時香囊已被用作定情之物。除卻這類較小的荷包之外,還有另一種錦袋,用以盛放銅鏡、胭脂、絲線等物。
曾出土過兩種專事盛放特殊物件的荷包,一件為魏晉時期的“鏡袋”,另一件則是漢晉時期的“梳袋”。
這兩種荷包做工精細,面料擺脫皮革等粗糙之物,用上錦緞這種細軟面料。荷包上繡以幾何紋或動物紋,整體看起來簡潔又實用。
《宋書·禮志五》中記載,為官之人手板、筆墨之物,常用紫色荷包裝放,綴朝服之外,稱其為“紫荷”。
由此可見,一些荷包不僅可盛放細小物件,更是古代官員上朝時的必備之物。文化和經濟極為繁榮的唐朝,刺繡工藝和技法越來越精美。
唐朝女子對自身的妝飾更是到達了最精致的時候,她們的眾多佩飾里,荷包成了非常受歡迎的種類。許多出土的壁畫、和陶俑上都有佩戴荷包的女子形象。
表現古人佩戴香囊荷包的畫
此時的荷包已經不再是階級和身份的象征,不同性別和身份的人都可以佩戴各式各樣的荷包。
荷包的形制也不局限于絲織物,更有金屬鑄制的類型,垂放于室內。至宋代時,女子更喜歡佩戴香囊,此時因為經濟發展的緣故,不再局限于自制,坊間市集亦能購買。
至明清時期,荷包已經成了人們日常冠服中不可或缺的裝飾品,清朝時期,荷包更是成為節日、壽誕中的禮品,更有專門售賣荷包的“專賣店”,供眾人選擇。
此時荷包形制多數以奢華繁復的花紋為流行,象征富貴和身份。荷包在清朝頗受皇室子弟喜愛,清初時只在腰間垂掛兩三種裝飾,往后則越掛越多,分為不同用途。
《古玩指南續編》中所記,無論身份貴賤,夏日無不配香囊者,蓋因當時若不佩香囊,猶如衣履不齊。
繡花鑲嵌種類繁多,家世顯赫者尤愛比較,衍生出各種各樣的花樣和形制。隨著荷包的普及,它不再是象征身份地位的物件,而是人們日常穿著中的必備。
織繡香囊
女紅文化
刺繡為“女紅”技能之一,是傳統婦女與生活相關的技藝的統稱。女紅自中國農耕文明發展而來,經過幾千年的延續和變化,逐漸變成了獨特的文化形態及藝術形態。
女紅文化深遠,自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時期便已經出現紡織工藝。中國古代以農為本的經濟發展方式已存在幾千年,女紅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民生文化。
隨著封建社會的建立和發展,刺繡成了婦女禮節德行中必學的手工藝。刺繡內容除卻花卉動物,還有大量描述禮教德行的故事和人物。
在女子學習刺繡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灌輸封建禮教,變成無形的教育手段。古代講究男女有別,在教育方面更是如此,女紅是閨房中相對單調的活動。
古代女子自記事起,除卻母親、姊妹之外幾乎不與外人交流,她們的認知便來源于刺繡紋樣,閉塞教育之下,仍舊是灌輸女子為男權社會附屬的思想。
清·黃色緞平金繡五毒葫蘆紋荷包
家庭條件好的閨閣小姐制作女紅并不為養家糊口,而是形成女子所需的端莊、溫婉的品格。
一件繡品越精美,細節越多,花費的時間便越久,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培養了女子的耐心、細心程度。
《女論語》中詳細講述了女紅究竟是什么,“不貪女務,不計春冬。……嫁為人婦,恥辱門風。……遭人指點,恥笑鄉中。奉勸女子,聽取終言。”
這段文字中要求女子需晚睡早起,勤謹勞作,必須學習紡織、縫紉、刺繡等技藝。寥寥數語,表現出以女紅來評價女子德行,又重點說明女紅不好的女子會被人恥笑。
從小就接受這樣教育的女子,她們手中的刺繡作品無一不精致美好。這種思想的根深蒂固,女紅在民間代代相傳,成了大家默認的習俗。
荷包,便是女子技藝中非常普遍的作品之一,她們利用自己的雙手,通過小小的荷包表達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的愿景。
在制作的過程中,她們的愿景和祈盼成了荷包上精致的刺繡,再傳遞給家人、愛人、子女。這種無言的情感在女子之間延續、流傳,母女、婆媳間借由這小小的荷包,將這份情感延續下去。
清·葫蘆形刺繡荷包
一部分人認為荷包的紋樣與其他民間刺繡制品雷同,但不影響它是制作者思想情感的外在表現。
封建社會中的女子,在男尊女卑和重男輕女的思想中生存,精神和物質的匱乏讓她們在深閨之中,利用精致荷包寄托她們的感情。
古代女子一生的追求便是夫妻恩愛、闔家歡樂、子孫順遂、父母長壽。她們在荷包上將這些情感宣泄出來,并通過不同的紋樣表達自己的愿望。
荷包上的“五福增壽”是希望老人能夠富貴長壽;“魚戲蓮葉”、“鴛鴦戲水”則是女子對愛情含蓄卻雅致的表達;“佛手”、“石榴”表達辟邪、消災的意念。
隨著文化發展,荷包已不再是單純的衣冠佩飾,而變成了女子審美情趣的表達。在民俗文化中,荷包曾是男女之間傳情、定情的重要物質媒介。
封建制度下,男女之間無法直接表達自身的情感,只能借由這小小的荷包傳遞自己的心意。
古畫中佩戴荷包的人物
繡荷包是封建社會中大部分女子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工藝創造出來的藝術。小小的荷包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表達封建女子文化底蘊。
每件荷包因為制作者不同,所表現的個體特征、情感思想和工藝都不同,所以荷包的藝術價值多了獨特性和唯一性。
制造者的理性和感性交織,成為與眾不同的手工藝術品。一枚精致的荷包,從樣式、搭配到配線、顏色,都經過制作者精心的構思,凝結了制作者的心血和期盼。
近幾年,我國對民間文化的關注和保護,荷包作為中國民間工藝的代表性種類也讓無數學者關注。隨著文化碰撞和演化,審美意識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荷包的功能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如今的荷包符合時代的特征,衍生出許多獨特的欣賞價值和實用價值。國潮的興起讓小小的荷包成了“中國風”的代名詞之一,變成年輕人喜愛的時尚元素。
現代荷包
結語:
荷包作為傳統文化的象征,在如今也有著延續和發展的意義。現代人對荷包的情感價值和審美發生變化,延續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仍舊需要結合現代元素。
但作為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荷包不僅傳達著曾經女性的生活,還表達了封建社會中不同朝代的民生習俗。
小小的荷包里蘊藏著我國千年文化和錦繡山河,一針一線中是那時的女子對生活的向往和心愿。它將時間凝結成錦緞紋樣,華麗和質樸之間,是一個時代文化的傳承。
資料出處:
女紅奇葩——民間繡荷包
女性的情感載體——荷包
民間繡荷包與女紅文化
《女論語》
《宋書》
《古玩指南續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