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環球時報》英文版以及一些外媒,都在報道我們六代機第二次試飛的情況,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我沒有辦法和大家討論它的相關細節。但現在有美國媒體說,美國可以搞7代機,這樣就能夠讓中俄的軍隊“陷入窒息”,看到這個分析我當時就笑了,因為他們如果再這么想幾年的話,中國的六代機可能就要服役了。
大家可以簡單的回憶一下,殲-10戰斗機從首飛到列裝,用了大概6年的時間,而殲-20大概用了5年的時間。
網絡流傳的殲-36試飛圖
大家可能會說,他們不就相差1年嗎,那以此推算,我們的六代機怎么也要四五年后才能試裝或者列裝吧?
但是我們要考慮到,5代機對于4代機來說,那可是有著顛覆性的技術進步的——尤其是隱身技術的應用和發展。而年紀大一點的軍迷也都知道,殲-10戰斗機當時的研發對于我們來說,那可是經歷了很多復雜和漫長的過程,所以他們需要的5-6年時間并不適用于今天我們討論的六代機。
殲-10戰斗機對中國來說也是“顛覆性跨代”產品
坦白的來說,目前國際上之所以對6代機什么明確的標準,是因為6代機相比5代機,它并沒有什么顛覆性的技術——至少目前來看沒有——不管是從隱身性能還是在動力系統,還是在信息化程度上。
而正是因為沒有顛覆性的技術,就意味著我們6代機的研發和試飛進展,都會比之前具有“跨越性質”的4代機和5代機要快。
另外,當年殲-10和殲-20這兩個型號的列裝,都走了邊試飛,邊裝備,邊改進這樣一條路,那我們的六代機肯定也會是這個模式。
所以,我認為,我們的六代機從首飛到裝備,時間上會更快一些。
還有一點必須要強調,那就是在我們6代機出現之前,我們的主力戰斗機和美國相比一直都是有差距的,哪怕是到了今天,在5代機的使用經驗和裝備數量上,美國人依然是有優勢的。
網友繪制的殲-36
說到美國,我想為美國的NGAD的“推倒重來”做一個“辯解”,因為美國人發現,最近這些年航空技術的技術進步,跟他們當年規劃的NGAD相比,已經沒有辦法去“匹配”了,所以他們要重新規劃。
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美國人太沉迷于5代機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了,要不然他們怎么會把F-22的生產線早早停了呢。
說的通俗一點就是,美國人之前覺得即使原地踏步,也沒人追得上,現在想在6代機上邁大步的時候,卻發現他們的步子邁的太大了,一下子青黃不接了。
最后,從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形勢來看,對吧,各方面都非常的緊張,所以,我們除了一方面繼續擴大5代機的機隊規模之外,必須盡早的裝備6代機,這樣才能夠保證(5代機)數量的同時,在技術上(6代機)對美國形成一定的優勢。
要不然,一些重要的時間點就很難去保證,至于是什么重要的時間點,我想大家都非常清楚。
所以,在技術發展和用戶需求這種雙重動力的牽動之下,我們的6代機大概三四年之后,是由可能會進入中國空軍(試用)試裝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