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可水墨寫意作品每平尺5000元至30000元。
尚可重彩作品12萬左右每平尺
尚可是一位在中國美術界具有較高地位和影響力的藝術家,擁有豐富的學術背景和多項榮譽。他的作品曾在全國美術作品展中獲獎,這些因素都會顯著提升其作品的市場價值。
影響尚可作品價格的因素:
藝術成就:尚可是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博士后導師、交流合作部原主任,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并在南京藝術學院、澳門城市大學等院校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這些身份增加了其作品的學術和市場認可度。
展覽和獲獎記錄: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學術性展覽,在“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和“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分別獲得銅獎和銀獎,這些成就提升了其作品的收藏價值。
學術地位:作為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導師以及多項國家級評審專家,他的學術地位進一步鞏固了其作品的市場地位。
市場需求:近年來,中國傳統繪畫和工筆畫在藝術市場上需求旺盛,尤其是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往往較高。
價格范圍:
尚可作品的具體價格取決于作品的尺寸、創作年代、題材、保存狀況等因素。根據目前市場情況,他的作品價格可能在以下范圍:
小幅作品:幾萬元到十幾萬元人民幣。
中等尺寸作品:幾十萬元人民幣。
大型或重要作品:達到百萬元以上人民幣。
總之,尚可的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市場潛力,適合收藏和投資。
尚可,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博士后導師、交流合作部原主任,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澳門城市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筆畫學會人物畫藝委會副主任。教育部學位中心評審專家。中國博士后基金會評委。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文化和旅游部高級職稱評審專家。
出版著作有《走向多元》《藝術與思想》《由解讀到重構》《歷史經驗的詰問與觀照》《陳之佛研究》(合著)《真幻之間》等。
作品參加第九、十、十一、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以及國內外重要學術展覽,并獲金獎、銀獎、銅獎與優秀獎等獎項。曾以“萬象隨心”、“悠游”、“詩性的表現”、“觀想的表達”為題在國內多地舉辦個展。作品參加的主要展覽有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中國現代美術展(國際巡展)、第六屆全國工筆畫大展、中國藝術大展、“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作品展、法國國家藝術沙龍展等等。
尚可作品欣賞
《行走的方向》 尚可 紙本設色 220cm×210cm
《不確定的頭緒》 尚可 紙本設色 230cm×210cm
《多彩的幻象》 尚可 紙本設色 220cm×210cm
《飄離》 尚可 紙本設色 220cm×210cm
《比較關注》 尚可 紙本設色 250cm×205cm
《奇妙的世界》 尚可 紙本設色 240cm×210cm
《你我是誰》 尚可 紙本設色 260cm×210cm
《花開季節》 尚可 紙本設色 192cm×112cm
《常態》 尚可 紙本設色 218cm×169cm
眾家談
(按年齡排序)
趙建成(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藝術委員會主任):尚可是將中國傳統筆墨與現實表達結合得最好的畫家之一,他準確地把自己從時代和現實里獲得的感受用筆墨呈現出來,作品的造型、筆墨,以及畫面中多維時空的再造形成了有機的組合。畫面的灰調子內涵豐富,是對現代人內心世界的深刻闡釋。他的繪畫語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體系,這個體系中既有對中國傳統筆墨的深厚理解,也有對現實的表現,我認為這是尚可對這個時代的貢獻。
孔紫(中國國家畫院國畫專業委員會研究員):尚可在繁忙工作之余仍能創作出如此多的優秀作品,這讓我感到驚訝。多年來,尚可一直孜孜不倦地堅持人物畫的藝術探索和追求,此次展覽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他每個階段的藝術發展脈絡及藝術面貌。在當代中國畫領域,尚可的藝術是前衛的,他敏銳地意識到當代人復雜的心理和生存狀態,并以一個藝術家的敏感和視角深入社會生活,通過獨特的構思、個性化的筆墨語言、扎實的造型能力,鋪陳一位藝術家豐富的心靈悸動和感受,找尋到畫面極具辯識度且不脫離國畫要素的創作樣式。這一點,他比我們很多國畫家要走得更遠。
趙奇(中國國家畫院國畫專業委員會研究員):尚可的展覽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獨特的人物造型,其中工穩的線條刻畫、大面積的水墨渲染、鋪滿式的構圖形式,構成了一種只屬于尚可自己的藝術語言,呈現了他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社會的認識。尚可的藝術風格是明確的,這也是一個成熟藝術家的標志。
田黎明(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主任):作為一位優秀的當代人物畫家,尚可有著新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使命與擔當,他的作品既表現了宏大的時代歷史主題,也表現了當下人物的生存狀態。尚可的藝術探索獨樹一幟,畫風清晰可見。
第一,在人物造型上,尚可解決了從具象到意象之間的跨度,形成了獨屬于尚可自己的可觀、可想、可感且極具個性化的人物造型語言,這些語言既是時代的、也是當下的,是對中國傳統人物畫的傳承和創新。
第二,在筆墨方面,尚可通過創作捕捉到了人們在當下的生存狀態,它既不是實體,也不是虛體,而是用筆墨所傳達的一種生命狀態。作為中國文化精神內核的呈現,筆墨呈現的是藝術家在繪畫過程中的獨立思考和人文體驗,是其生命當中不可或缺的生存狀態,從尚可筆墨中的當下感中,我們感受到了他對中國人物畫“以形寫神”“以神寫形”“意在筆先”等理念的傳承。
第三,尚可對當代中國畫人物的探索具有當代性,但他的當代性與當代藝術相比還不一樣,尚可的當代性要承接中國畫的人文性,注重人文關懷和群體的整體意向,注重一種精神的指向。在這種指向當中,尚可始終圍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理念來把握人物畫的筆法、墨韻和氣象。尚可對中國當代人物畫的思考和探索呈現了一個當代畫家的責任,即直接到日常生活中去體驗,這是非常可敬、可貴的品質。
第四,尚可的筆法是對傳統中國人物畫語言的傳承和轉換。尚可把中國畫的寫意精神轉換為一種當代意識,他筆下的形象、造型均有當代的文化元素,讓當代人在他構建的精神世界里暢游,向內尋找內心所沉積的生命感。
在我看來,中國畫的建設只有介入到人文的生存狀態中,才能把中國畫的筆墨推入到時代語境下思考和提純。衷心祝福尚可的展覽圓滿成功,也祝福尚可能夠以苦學派的精神,孜孜不倦地探索著人物畫的筆墨精神,探索著人物畫的時代性。
范揚(中國國家畫院國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尚可是我的多年好友,在我看來,尚可是當代中青年畫家中的優秀代表,是中國國家畫院的主創人員和生力軍。尚可不斷地用自己的筆墨語言來表現發生在周圍的人和事,作品既寫實又浪漫,描繪了現代人們浪漫的生活情調。
繪畫技術上,“盡精微”的藝術追求讓他的作品能夠直接打動人心。他的一些作品尺幅巨大且多聯式組合在一起,再加上巧妙的色彩處理,由此可以看出尚可的藝術造詣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作為一位優秀的反映時代的藝術家,尚可沒有躲在象牙塔里,而是直接走進生活,用藝術來表達當下真實的社會狀態。作為當代中國畫壇的主將,尚可年富力強,相信未來他可以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作品,為這個偉大的時代傳神存照。
邢少臣(中國國家畫院國畫專業委員會研究員):在我看來,尚可的人物畫具有“探索精神”和“時代精神”兩個特點。他的創作在中國傳統繪畫的基礎上,將傳統筆墨精神與現代意識,甚至是一些西方觀念進行融合。作品人物造型夸張、畫面構圖飽滿、墨色對比強烈,眾多人物間的穿插安排也非常縝密,從中我們能夠看到尚可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人物畫的探索精神。此外,尚可對中國畫有一種前瞻意識,在任伯年、徐悲鴻、蔣兆和開啟中國人物畫的復興后,如何讓人物畫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是其一直在進行的探索。對青年藝術家而言,尚可的探索是旗幟性的。祝愿尚可的畫展成功,也祝愿尚可的人物畫越來越輝煌。
張曉凌(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觀·想的表達——尚可作品展”展出了眾多尚可的當代工筆畫人物作品,呈現出了中國當代工筆畫的成就。什么是當代工筆人物?如何理解當代工筆人物?尚可的作品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詮釋和答案。在我看來,所謂的當代工筆人物主要指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指對當代人物精神體系的表達;另一方面是在語言上完成了工筆的當代轉型。我覺得尚可以他對周遭事物的體驗,對身邊人物的把握,準確地表達出了當代人物的精神狀態。他作品中的每人物都非常細膩、準確地呈現出了當代社會特有的人物表情,如迷茫、彷徨、沉思等,這是我們當代人固有的表情和內心世界。尚可通過作品把當代人物的內心世界做了體系化、完整性的表達。
所謂當代性不僅是在形式上完成的一個改造,更重要的是指對當代人物精神體系的理解和把握,在這一點上,尚可做了一個非常好、非常準確的嘗試,概括來講,尚可的圖像系統構建了一個當代人物精神世界的圖譜。一方面,這些表情向我們暗示了當代人物的 精神面貌和生活狀態,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示;另一方面,工筆畫可謂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寫實派”,尚可有著良好的傳統工筆畫人物功底,他在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寫實主義的基礎上,對工筆人物畫作了非常大膽的革新和創新,把人物畫的畫面結構、造型、色彩、線條作了全面的轉型和提升,讓它從傳統的風景人物轉換為當代人物畫體系。
尚可作品還有一個特點是它有著強烈的、標志性的個人風格,無論在任何場合下,都能一眼看得出來。他的筆墨很具有辨識度,完全獨立于其它作品之外,他創造了一個嶄新的能表達當代人物畫精神體系的藝術語言,這也是尚可對當代工筆或是對當代中國畫最大的貢獻。對一位藝術家來說,探索一套完整的當代工筆人物畫體系是非常困難的,而尚可在這個階段就完成了自己的體系建構,這在當代人物畫領域是非常難得的。尚可不僅是一位藝術家,同時他也是社會心理學家,他準確地套住了當下時代的精神脈搏,這一點是非常了不起的。
張立柱(中國國家畫院國畫專業委員會研究員):作為尚可多年的老同事好朋友,看到此次展出的這批作品深感震撼。首先,這一大批作品背后是難以想象的工作量,需要藝術家無比勤奮才能完成;其次,尚可的作品貌似表現現實生活,實則是生活中的夢境,雖說畫面中呈現的并非真實生活狀態,但卻是生活的直接感受。第三,尚可通過把人物組合在一起,安放在特殊氛圍里,展現當下人們一種非常規的精神面貌,他貌似游離生活之外,實際卻扎根生活深處,因為只有這樣,藝術家才創作出了如此觸動人心的作品。總之,尚可的藝術是青春的、前衛的、現代的、具有創造性的,值得我好好學習。
孔維克(山東畫院院長):我是第一次大規模地看到尚可的這些作品,之前在不少展覽上看過許多單張作品,已經感受到他藝術的獨特面貌、筆墨風采。這一次他的系列作品在個人畫展上集中展示,在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力。
第一,在畫面上具有夢幻感,夢幻地展示了他的內心世界,能夠在現實和浪漫間不斷切換,表現了他對藝術的當代性追求。
第二,在技法上他追求一種與當代性相適配的藝術語言,如中灰、淡墨的主調,大量類型化形象的排比,畫面的滿構圖造成撲面而來的視覺張力。這種當代性的表現,比照古人的畫留白較多、輕盈簡潔,尚可的畫雖然滿但亦很空靈,使人觀之視覺不感疲憊。
第三,他畫的人物形象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在展覽前言中,他提到在互聯網時代的當下,信息泛濫容易使人麻木,且使人們在現代生活中產生焦慮感和麻木感,他將人物的形象提煉為類型化、概念化的漠然,從而強化表現當下生活對人的重壓。壓力的另一種體現是人物臉上無奈的笑,同樣反映了重壓下人物表情的異化。
另外,他還將古代、現代甚至西方的人物置于一張畫上,風格協調一致。畫面時間和空間的錯位感讓人驚諤,給人以奇炒的回味。他畫得很苦,卻又表現得輕松。總之,我認為尚可的作品既是他不斷探求人心、釋然生活的深度思考,也呈現了他與這種思考相適配的水墨語言所進行的個性化探索。
我是在山東承辦第八屆全國畫院作品展的近兩年工作中,走進并認識尚可的,他不僅具有藝術家那種敏感、豁達而又內斂的氣質,更有對藝術的執著、對創作的刻苦精神。他作為美術組織工作者,盡心盡責,事無巨細、傾情而為,展覽活動的每個環節他都考慮得非常周到,從對全國作者面上的發動到重點省份畫院的具體考察調度,從展覽的初評復評到布展時各個展廳具體作品的調整,他都考慮得非常周到,其工作的繁重可想而知。另外他還帶博士教書育人,還有大量的其他美術組織工作和社會活動等。他犧牲了休息時間,畫出了這么多作品,大大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尚可能在組織工作和藝術創作的思路上不斷切換,在人生有限的時間中雙向統籌調度,多么難能可貴!尚可身上有許多閃光點,值得我們去借鑒學習,他的藝術之路也會給我們以無盡的啟迪。
陳履生(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造型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
尚可的風格是一目了然的。
在現代水墨的范疇內,很多水墨畫家都在千方百計的顯現自己的風格和樣式,因此,風格和樣式對于現代水墨來說非常重要。尚可把現實生活做了碎片化的處理,即將一個真實的現實打碎而成為一個支離破碎的自我存在。在這樣一個碎片化的處理中,人們看到畫面中顯現出來的不管是古與今,不管是什么職業與什么狀態,以及人和物質世界中的各種所有,它們交織在一起,用不同的語言方式構造了一個屬于尚可的水墨世界。
在尚可的水墨世界中,他千方百計的用碎片化的方式來解構生活中的所有,包括人物的造型,包括人的五官中一些具體的內容,它們都在碎片化的表現中讓人們看到了它的“碎”。“碎”在以往的藝術表現和批評中是一個帶有貶義的字眼,是一種缺點,而缺少整體的“碎”是很多畫家終生難以解決的問題。可是,尚可卻利用了“碎”并成全了一個不同一般的整體表現。他最終表現出來的整體,哪怕是一種荒誕的,哪怕是一種后現代方式的(他并沒有去拼貼),都是用主動的構成來顯現出他對現實的一種認知。因此,尚可的形式感之強,也在現代水墨的表現中表現出了在傳統水墨基礎上的當代的發展。他從題材內容到表現方式以及個人風格的種種不同,正在于人們看到的現代化的多樣化發展。
當然,每一位當代水墨畫家所表現出來的彼此的差異性,除了整體,往往還表現在一些非常小的方面。尚可風格所顯現出來的正在于他解構了現實生活中的所有內容,讓它們重新組合或拼接到一起,這種既把它碎片化,又把它做整合處理的方式,顯現了他的水墨在現代藝術或當代藝術發展中的一種特別的作為。因此,人們也能夠看到當代水墨在發展過程中,進入到21世紀以來,以尚可為代表的這樣一種風格的發展所顯現出來的當代樣式,它既不同于20世紀后期,也不同于21世紀初期當代藝術的發展狀態。這種在學院繪畫影響下的一種當代藝術的發展,所呈現出來的更加理性的一面,尚可的這樣一種個人風格中的理性化的處理,本質上是對現代生活的一種理解。而基于現實生活的這種理性化處理,哪怕是非常碎片化的對待或者處理的方式,都能讓人們看到數字化時代的影響,而數字化時代中的所有對于藝術的影響,對于藝術風格形成之間的關系問題,其中所表現出來的這個時代中的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最為重要。
因此,所謂的尚可風格正是他表現出了這樣一種獨特的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所以,他的生活態度以及他的藝術態度,在其作品中的表現都呈現出了這樣一種讓我們值得研究的一種狀態,也是值得去關注的在當代藝術發展中的一個個案。他讓人們看到了當代水墨畫的發展在尚可身上的這樣一種特別的展現,顯然,這不同于過去人們所理解的藝術與生活的關系,更不是以往時代中所表現的藝術反映生活的畫面。它實際存在的多樣化的表現,讓我們看到了當代藝術以及當代水墨在新時代發展的可能性,尚可是一個非常好的例證。
陳孟昕(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此次展覽全面立體地呈現了尚可的藝術創作成果、探索方向及表現技巧,看完這批作品有兩點感受:第一,鮮明的個人風格和個性樣式的創造是中國畫創新的核心內涵和價值,回望歷史,中國畫之所以能夠不斷的發展前行,正是由于不斷的審美智慧的注入、不斷地產生個性化的創造,藝術家們不斷地堅持變革、融合與創新是中國畫新發展的最大的推動力。尚可的作品既有對客觀生活觀照,又有內心審美理想的表達,在造型、色彩、構圖、筆墨語言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和藝術語言方式,這很難得,大家都在追求,但真正得到少之又少。第二,對藝術方法的創新和個性的探索是基于中國畫的傳統之上,尚可的作品沒有脫開傳統程式方法和用筆用墨基本要求,但又有當代性觀念介入,使其作品在語言上不僅彰顯出東方的審美特質,同時又呈現了觀念性、當代性的氣息。由衷祝福尚可能夠做出更多有價值的探索,為這個時代、為中國繪畫的發展作出貢獻和努力。
李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尚可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當代藝術都有著深入的研究,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求變,增加了個人的理解和創造。與中國畫看重留白和虛空不同,尚可借鑒了西方當代藝術追求的完整充實構圖,作品畫面飽滿,他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高樓、器皿、家具、農作物等表現在畫面中,形成了有別于其他畫家獨特的個人面貌和繪畫語言。尚可也是一位注重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藝術家,他把目光聚焦在周圍的生活里,以灰藍色調作為覆蓋式、籠罩式的色彩氛圍,畫面整體色調和水墨層次和諧豐富,營造了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構建了新時代具有紀念碑式的人物群像。從此次展覽中,我也有幸學習吸收了很多新東西,這讓我非常滿足,好的展覽是應該能給人以啟迪的。
陳平(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原院長):尚可藝術中的人物造型、筆墨都很有當代性,反映出他對中國人物畫的探索。尚可作品的筆墨很新、造型很自我、畫面構圖很滿,幾乎每個空間都被人物占滿,擁擠的畫面恰好反映了城市中熙熙攘攘人群的都市生活景象。但與尚可的交往中,我發現他是一個很安靜的人,而恰恰是這種反差,讓尚可筆下的都市更具吸引力,因為在當下這個浮躁的社會需要有顆沉靜的心。
紀連彬(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此次尚可的作品展中90%的作品都是新作,非常震撼。尤其是在當代水墨人物作品中,尚可通過自己獨特的視角表現了現代都市題材,由此可見藝術家對社會的關注、對時代變遷的關注、對當代人的關注。其中藝術家對城市鄉村的變遷、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尤其敏感。正如展覽的主題“觀·想的表達”,尚可希望通過“觀”來達到“思”和“行”,其中“思”是未來的想象,即對城市的向往、對新生活的渴望;“行”即在當下生活里的行走,表現當下人的生存狀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現實和夢想的錯位。
從中國畫現代性的角度來看,尚可的作品呈現了他對都市和人的理解。在水墨語言構成上,他把城市里的人進行了一種形象化的符號處理,并通過人物的組合堆積體現當前時代城市人群的生活節奏。尚可對生活的思考是很深刻的,他在自己建構的多維空間里不斷地反思人和生命的關系。我認為這是尚可對當代中國人物畫和當代水墨畫的一次探索和貢獻。
張江舟(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尚可是一位有思想,有探索品質的藝術家,此次展覽中那滿墻的陌生感和誘人的神秘氣息,把觀者帶入到了相關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思考之中,駐足他的畫作前,它能將你引入相關當代人的生存經驗、生存境遇和情感經歷的體驗之。尚可的繪畫有其獨立的價值判斷和文化立場。
同時,尚可注重藝術語言形式的探索,他一直致力于都市人物題材創作,這已將自己放在了當代水墨人物畫所面臨的探索課題之中。
產生于農業文明背景下的中國水墨藝術傳統,沒有為當代都市水墨人物畫創作提供直接可用的語言經驗,當代都市水墨人物畫創作更不僅僅是題材內容的轉換,面對鮮活的當代體驗,藝術語言的轉換與拓展,才是當代都市水墨人物畫創作的本體訴求。
尚可以去中心化的,平面化的形式結構方式,以碎片化的,意象化的造型手法,突破了現實主義三維空間描繪與情節故事性的表述方式,使其藝術進入了更加自由的,更具當代性的表現空間。由此我認為,尚可的藝術已經實現了由客觀再現向主觀表達,由自然描摹向內心表現的根本性轉變。他畫中的人物沒有社會屬性,沒有職業、年齡、性格的個性化描述,平和略帶呆滯的人物造型,不適略有些惶恐的眼神,塞滿于畫面各處的莫名的寵物和生活小道具,加之鋪天蓋地的構圖方式,整體透射出擁塞、困惑、陌生、茫然的都市體驗。當然,畫中偶爾出現的一抹暖色,還是給人帶來些許溫馨與希望。在我看來,尚可的當代水墨探索豐富了當代水墨的創作內容,對當代水墨創作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何加林(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原館長):尚可作品風格鮮明,他用一種特有的筆墨語言、線條和塊面的結合、光怪陸離的平面布局,重疊出他對當今世界“浮世”的直觀感受。尚可作品中的人物有閉著眼睛瞑想或入夢的,也有睜著眼睛看世界的。我在觀看尚可作品時,感受到尚可或通過夢境,或通過人物表情和姿態來展現蕓蕓眾生對世界的“在場”與無奈,這一絲無奈的情緒也可能是尚可本人內心深處被這個世界所“催眠”而獲得的一種享受。此外,尚可的作品表象背后還隱藏著些許憂傷,這也是他作品中難以直接言說的內心,盡管在尚可作品中那些反復重復的形象和交錯重疊的塊面與復線,向觀者強化著一種繪畫語言的“當代性”,觀者都能從中感受到一絲灰色的情緒,這也許是尚可整個甲子人生經歷的反射。作為藝術家最重要的是能夠從與眾不同的視角去面對生活、觀想世界、表達情感。在我看來,尚可的成功之處在于通過對筆墨語言的多年研究和探索,從而呈現出“尚可式”的審美特征,并通過對作品的審美,讓觀者能夠從中豐富一個對“另類”世界的體驗,而這一“另類”的世界恰好就是我們的平常生活,這對一個藝術家來說就已足夠。
盧禹舜(中國國家畫院原院長):“大道不孤”是中國國家畫院的一個品牌展覽,其目的是為了推出中國國家畫院畫家的研究創作成果。此次展覽集中展示了尚可近年來的新作70余件,如此大規模的展覽帶給了我不一樣的感覺。尚可是一位以現實生活為創作題材的藝術家,他對藝術本體有著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對生活的感受超越了對客觀存在的理解和認識。尚可的藝術創作具有思想性和精神性,作品制作也很精美和完整,技巧使用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筆墨語言也極具時代感和創新性,內容本身也給予了我們精神享受和審美感想。
于文江(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觀·想的表達——尚可作品展”是中國國家畫院“大道不孤”系列的個案研究展之一,旨在為大家提供一個相互借鑒交流的平臺,呈現中國國家畫院中青年藝術家的藝術探索和思考。作為中國國家畫院人物畫所的專業畫家,尚可成長于20世紀80年代,受到了良好的學院派訓練,功力深厚。在個人創作方面,他以當下都市人的生活狀態為創作題材,大膽使用夸張的造型、協調雅致的色墨,并形成了個性鮮明的藝術語言。尚可的藝術個性來自于他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理解,無論是用色、用墨,還是造型他都非常講究,繪畫上也越來越有個人的語言符號。此外,他在處理大型場景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其為“‘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創作的《王熙弘傳中醫》,可以看到他在駕馭大幅創作方面的能力。未來,希望尚可在中國人物畫創作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姚大伍(中國國家畫院花鳥所原副所長):中國畫發展至今,無論人物、山水、花鳥均面臨著同樣問題,就是藝術創作如何體現當代文化語境,相信這一問題既是今天藝術家面臨的問題,同樣也該是歷代的畫家面臨的問題,如何擺脫已有的框架,使藝術作品與時代同頻大家均在探索嘗試之中。今天我們看到展覽中,尚可用作品對當代藝術創作與發展進行著探索,這種可貴的精神層面上的求索,給我們拓寬了創作思路,也讓我們反思自身的創作問題。
李曉柱(中國國家畫院人物畫所所長):尚可的作品,通過對現實的體驗幻化出他所憶造的圖像,他把當代所有人面對現實的共識集合在一起,直面平鋪在畫面中,每個人都會找到自己在現實中窘迫不適的情節。
參與社會關懷是藝術走向當代最顯著的特征,尚可試圖通過對每一個個體的溫情關懷來安撫他們的心靈,把他們籠罩在一片溫柔又冷漠的氛圍之中,哄著一群并無睡意的人入眠,形成了畫面的和諧又荒誕,使得他維系內心沖突下的表面平和,這種呈現耐人尋味,使得觀者心靈深處微微泛起波瀾,從而反思自己的境遇,實現與當下的聯結。
郭寶君(北京畫院副院長):通過欣賞此次展覽,我對尚可的藝術作品感到震撼,畫面尺幅較大,人物眾多,可見尚可駕馭和控制大型畫面多種因素、多個人物的能力很強,這在當代藝術家中并不多見,我非常佩服他的能力。他也有很強的造型能力,通過用傳統的筆墨技巧來表達自己對社會的認知,又打破傳統的筆墨,重新組合來表達自己對人與社會深層的靈魂拷問。尚可通過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在畫中表現了對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認知,我認為非常到位。而且他還通過整體表達了自己的想象,進而將想象呈現在畫面上,使畫面表現出一種非常震撼,同時又很溫柔的力量,不禁令人產生遐想。總之,看完這個展覽,我很喜歡尚可的藝術風格。
崔進(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常務副院長):我和尚可都是從南京來到北京的畫家,當時我在南京書畫院,他在南京藝術學院,所以多年前就對他的藝術風格十分熟悉。今天觀看他的展覽,覺得他這幾年的創作無論從形式語言還是精神深度上都有了新的表現和探索,以前他的作品以重彩為主,畫面色彩絢麗夢幻,這次展覽水墨味道更多、語言也更為純粹。他以敏銳的視角觸摸現實,以超現實、后現代的手法表達出商業化、信息化時代下人們的生存狀態和內心感受,在游離于現實和夢境之間,將都市人物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當代性的意義,是中國畫從傳統向當代轉型的成功嘗試。
黃華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在展覽現場第一次近距離觀看了尚可近百幅水墨人物畫作品,認真研讀后有如下三點感受。
一、傳統文心的賡續者與踐行者
傳統水墨不僅有著嚴格的程式規范,亦有一套完整的價值體系,且互為表里。尚可所展出的水墨作品,題材廣泛、人物眾多、細節豐富,足見其準備此展所付出的巨大心力與投入的高昂時間成本。我們不僅能夠從展出作品筆跡繁復、變化精妙、刻畫深入的表現方式上看到尚可真心深耕水墨,為當代水墨注入宋元的品格與氣質,同時也能看到他在實踐中成功完成傳統文心向丹青筆墨的通感式轉換;與此同時,我們還能夠從展出的數量龐大的作品中看到一位堅守寂寞,從容不迫的探索者的身影。事實上,水墨最終能打動人心的東西,不是華麗奪目,而是樸素與安寧,畫者,亦復如是。
二、時代生活的觀察者與記錄者
尚可不是一位躲進書齋的知識分子,而是有著敏感現實觸角的生活觀察者與記錄者。展覽的作品多表現蕓蕓眾生,關注現實周遭人物的喜怒哀樂,并對尋常生活場景進行了浪漫主義的視覺化升華。畫面所呈現的一切,讓我們既熟悉又親切,疲憊、松弛,或是困乏的人物形象,不僅真實,似乎我們還能夠在畫面人物形象中看見自己,關照我們自身。在尚可這些既筆精墨妙又同時具有強烈表現意味的作品中,人物的歡笑似乎顯得言不由衷,疲倦無力的身體形態又帶有嬉戲的成分,但這些形象卻很容易與公眾建立起共情的關系。尚可以悲憫的人文情懷為現實寫照,為今天的水墨繪畫注入了人間的溫度。
三、當代水墨的探索者與開拓者
一方面,中國當代藝術和西方當代藝術之間不是技術差距,而是認知差距,是作品表達出來的對“現代、人性、生命”在理解層面體現出來的認知差距;另一方面,古典水墨與新水墨比較而言,新水墨應該面向未知,但是,即便是最具前瞻性與探索性的美術作品,也會與傳統文化存在某種共生關系。
就尚可的水墨創作而言,其作品的主題說不上有所關于,也說不上無所關于,他的作品所呈現的一切狀態都是暫時性的,景與物、人與物、人與人之間所有的邊界都可以伴隨著種種的不確定性自由穿梭,既可以看到傳統方式關注靜態秩序的人與物,也可以看到筆下人物的幻影移形,以及這些景與物、人與物、人與人的動態關系和形成的過程,我猜想尚可希望他的作品能夠呈現一種開放的視覺體驗,并以系列水墨繪畫呈現一種表面的連續,使作品能夠與觀者產生一種持久的互動。
事實上,尚可守正用奇的創作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見天地、見眾生、見自我的過程,他通過對傳統藝術語言創造性的轉化,以克制性的筆墨進行著他不疾不徐的繪畫探索,在記錄、表現當下的社會生活的過程中,不僅收獲了了不起的創造,同時也為推動中國當代水墨前行注入了充沛的動力。
劉萬鳴(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此次尚可畫展的主題是“觀·想的表達”,我理解的“觀”是藝術家的繪畫觀念,“想”是藝術家的繪畫思想,這與尚可作品的整個發展是非常貼切的。尚可在筆墨觀、思想觀上達到了自己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其作品畫面構圖飽滿并有一種單純的平面感,在平面中尋找層次感,這是尚可筆墨構成的觀念表達。他的作品筆墨技巧嫻熟、思想表達深刻、人物形象各異、心理表達豐富,由此可以看出他在處理大幅畫作上的能力。在中國傳統繪畫的傳承與創新方面,尚可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用新的筆墨語言來表達新的筆墨創造,這也是此次展覽給我最大的啟示。
喬宜男(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副主任):尚可的畫展讓我們看到中國人物畫,尤其是中國傳統水墨畫在新時代發展的鮮活樣本。中國畫從繼承到創新的發展過程中,許多有志的藝術家用自己的藝術實踐做出解答,這些解答既有大家共同的特性,又包含個人探索的特殊性。我認為尚可的寫意人物畫也是如此,既有時代對中國繪畫的普遍要求,體現了時代精神、文化認同感及中華民族審美觀,此外還表現出個人鮮活的藝術特性。首先,他在繼承傳統人物畫的過程中,沒有受到約束,能夠站在當代人的角度看水墨和人物畫。從直觀上看,這是一種跨時空感覺的空間疊加,解構重組。這種形式最大的好處是,在藝術觀念上十分新穎,在藝術手法上以筆墨為手段。我經常說以筆墨為手段,構建當代中國畫的視覺形式語言與文化審美意境,我覺得在這一點上與尚可達成了一種默契,即筆墨是中國畫的底線。但尚可構建的審美意境和我完全不同,具有當代性,甚至是超前性。我認為這是尚可繪畫的特點。
徐漣(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觀·想的表達——尚可作品展”是中國國家畫院“大道不孤”系列展覽之一,作為中國國家畫院的一個重要學術品牌,旨在通過學術研究展的方式向觀眾展示中國國家畫院中青年藝術家的最新創作成果,同時,也希望展覽能夠吸引更多同行同道前來觀摩、學習、思考,相信會有所啟發。
繪畫在今天到底有著怎樣的價值和意義?藝術家與現實生活的關系究竟應該如何表達?尚可的繪畫讓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我的印象中,尚可是一個外冷內熱的人,從他的繪畫中,你能感受到藝術家感性表達之中的理性思考。他的創作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進行了大量主題性創作,完成畫院的各項創作任務,把自己的藝術語言探索的成果運用于大尺幅的主題性創作之中;另一方面,他的創作一直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關注當下的社會之思、生活之困,關注普通百姓的日常精神狀態。他以一種既批判又反省的態度,帶著悲憫的情懷,來“觀、想并表達”當代人的生活,他使用夸張、變形、堆疊的藝術語言甚至是超現實、解構的藝術方式,把都市人物形象鋪滿整個畫面,使用中國畫的筆墨造型,利用綿密逼仄的構圖、時空相織的畫面、密密麻麻的人物與景觀,表達出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和緊張焦慮的情緒。畫面灰藍色調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當下人們內心渴望釋放壓力、尋求寧靜的精神需求。
繪畫藝術是與藝術家個體緊密相連的最直觀的表達方式,因此,走進一個藝術家的個展就仿佛走進了他的內心世界,藝術家的個性與氣質,他的內心最深處的情感與情緒,甚至他自己都說不出道不明的瞬間感受,都能通過畫面傳遞給觀者。尚可是安徽人,安徽作為中國傳統的農業大省,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艱難的城市化轉型發展。作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尚可可以說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見證者、受益者,他的生活、學習、成長經歷,都離不開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從尚可的展覽中,你可以感受到藝術家嚴肅、真誠的創作態度,他真實地表達著自己的困惑、思考,在觀、想的過程中渴望尋找答案,在他看似夸張、變形甚至荒誕、疏離的人物形象當中,甚至可以清晰地辨別出安徽人的典型人物特征。他不回避對這個數字化時代、網絡虛擬現實世界的不理解、無助、無奈,常常以灰黑色調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藝術表現的語言和手法可以是多樣的,對藝術作品的解讀也可以有不同方式,最重要的,是對待藝術的真誠態度,既包括藝術家的真誠創作態度,也包括觀眾的真誠包容胸懷。
當然,藝術創作不僅只是對現實生活的簡單描摹,它應該有提煉、有思考、有升華,偉大的藝術總是能夠照見美好心靈、引領時代風尚,給予人們前進向上的動力與希望。相信在尚可未來藝術語言探索和對當下生活的深刻思考過程中,不斷突破自我,向著至真至善至美繼續前行。
燕東升(中國國家畫院黨委書記):“大道不孤——中國國家畫院中青年藝術家邀請展”是中國國家畫院自2021年起推出的展覽品牌項目,至今已舉辦三年。“觀·想的表達——尚可作品展”是中國國家畫院“大道不孤”系列展2023年的第二個展覽,尚可是中國國家畫院交流合作部主任,同時也是當代中國畫創作領域里理論與創作兼善的學者型藝術家,在中國水墨創作領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中國國家畫院推出此次展覽,展現了尚可新時代新征程的創作風采,他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表現當代人的生活,尤其是他的“夢境”系列,既表達了人們對浮躁喧嘩社會的逃逸,又再現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憧憬。尚可對于水墨人物畫的探索和實踐也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共鳴,祝尚可的展覽圓滿成功,也希望他在以后的藝術生涯里再創佳績。
裔萼(中國美術館研究部主任、研究館員):尚可是我比較喜歡的一位當代的中國人物畫家,他在水墨畫領域,尤其是水墨人物畫領域,都有著鮮明個性。前些年他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一個個展,反響特別好,觀眾非常喜愛,中國美術館也收藏了他的作品。
在當代水墨人物畫領域中,尚可的畫有兩點非常可貴。第一點是他用畫筆真正地去思考當代中國人的生存境遇,大家能夠從他的作品當中感受到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面貌。他筆下一些帶有夢幻色彩的閉目養神的人,或者睜著雙眼大笑的人,或者不帶有特別多表情的一些群像,尚可對這些人物的塑造,都表達了當代喧囂都市中人的一種精神面貌。
第二點是他獨特的水墨語言。他有一些特別的表現手法,表達了他對當代中國人的關切。這兩點我覺得是一個優秀的藝術家所必備的條件,要對現實有關切、有觀照,還要用獨特的藝術語言把它表達出來。新穎的藝術語言、深刻的精神內涵和深沉的人文關懷,這幾點尚可都是具備的。
描繪都市中當代中國人的作品,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尤其是90年代都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的時候,很多中國的藝術家,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藝術家都有表達。但是很多都是充滿批判色彩地表現都市的喧囂和疏離,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以及無助、無力的情感。尚可作品可貴的地方在于他不僅僅是批判,更多的是一種關切,有焦慮,但是更多的是他有希望和陽光的表達,這一點也使人看到藝術對人心的撫慰。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平和的人,他的作品給人帶來的觀感,會從藝術語言的角度讓人有一種療愈的感覺。
金新(《中國美術報》社社長、總編輯):藝術感動人心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真誠,是藝術家基于無私、充分信任的敞開的內心,和感同身受、推己及人的生命體驗與感受的共鳴。尚可老師以平視的視角,夸張、變形、反復甚至超時空的意象拼貼組合的方式,聚焦快節奏、高負荷、多挑戰復雜環境下,普通人的生活境遇與生命狀態,他們的所思所想所夢,所苦所憂所樂……以質樸而又慧黠的方式強化了主觀體驗的彌漫效果,啟人深思,不僅有思想,而且有溫度。
陳明(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所副所長):當代中國人物畫探索面臨諸多課題,其中之一就是形與意的關系問題。形與意的關系在當代表現為造型和表現的關系。傳統人物畫通過“以形寫神”甚或“以神寫形”的方式,來突破形體的束縛和表達意象;而當代人物畫則需要擺脫寫實造型體系的羈絆,通過表現性的語言和空間表達人物的精神世界。尚可的人物畫正是如此。他以貼近現實的姿態,近距離觀察和深刻表現將現實人物特別是普通人的生存狀況和精神狀態呈現出來。他有意識地削弱了人物的寫實性,通過錯綜顛倒的形象和斑駁陸離的光暈,以近乎符號化的繪畫語言和超現實主義的構圖表現都市人的日常與精神狀況,思考當代社會的種種問題,具有鮮明的當代性,從而成為這個時代的藝術表征。
于洋(中央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作為當代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水墨人物畫家,多年以來尚可以表現都市人物的水墨創作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展覽集中展示了尚可近10年來的優秀作品,他以清醒和睡眠狀態中的都市人物群像作為表達對象,在夢與醒之間、城市和理想之間、都市和鄉村之間、當下和未來之間,藝術家以他的水墨表達,為我們留下了諸多水墨疊合的經典人物形象與都市意象。從這些具有獨特個性和個人符號的形象中,我們發現尚可的筆墨汲取了寫意水墨的技法、畫理,又引入了傳統工筆畫的線條,用富有變化的灰藍色調進行表現。
此外,尚可還創作了系列主題性作品,如《哈薩克阿肯彈唱會》《王熙弘傳中醫》《考察的視角》等,其中既有“一帶一路”沿途各國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藝術,也有古代的先賢人物與當代都市人物之間的古今對話。在尚可的“夢境表現”系列作品中,他將都市人物群像的焦慮匯集起來,與城市之中鋼筋水泥的叢林、樓房以及街道上的汽車加以疊合與交織,直接叩問都市人物在夢與醒、理想與現實不斷努力奔走和掙扎的忙碌狀態。尚可是一位真正關注當下、表現現實的藝術家,正如展覽主題“觀·想的表達”所敘述的那樣,他從宏觀的視角,細膩再現了都市人物的精神世界,尚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自畫像式地呈現給觀者,用個性化的藝術語言把宏大的歷史現實表現出來。此次展覽對尚可個人而言是一次重要的展覽。同時,也是呈現當下都市水墨表達、現代水墨人物畫生態的一個富有典型意義的個人展覽,期待未來看到尚可更多精彩的作品。
董雷(中國國家畫院創研規劃處處長):“大道不孤”是中國國家畫院自2021年起組織策劃的品牌活動之一,至今已舉辦三年,旨在展出院內中青年藝術家的創作成果。此次展出的尚可作品展,其主題為“觀·想的表達”,在我來看,“觀”是視覺的,“想”是思維的,通過視覺畫面激發觀者的思考和感受,這可能也是尚可在藝術上的追求。藝術創作上,尚可在人物造型、色調處理、筆墨運用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他打破畫面的時空感,并疊加色墨的交錯,使畫面既豐富又具有當代性。尚可在當代水墨人物畫的實踐探索上有自己獨到的思考,期待看到更多震撼人心的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