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女為悅己者容,這是自古就存在于社會當中的一個道理。女生天生具有愛美的本能,她們在對于美麗的感知方面也有著相當靈敏的觸覺。
她們可以通過各種后天的手段來讓自己的容貌增加魅力,不同時代的女性在審美方面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
古代的美容技術,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發展起來的。
早在漢朝時期,女性通常采用米為原材料,對自己的容貌進行增設。用米來美容,也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后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了更為成熟的美容手段。大米也漸漸被奶所取代,退出了女性的日常生活當中。
從米到奶,古代女性是如何踐行美容事業的?美容問題又有著怎樣的發展演變歷史?
大米材料,美容佳品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句詩總是會讓人聯想到漢朝時期的一段故事,那就是文人張敞和他的妻子之間的一段佳話。
張敞與自己的夫人可謂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從小到大,他給自己定下的目標都是把夫人娶回家中。而在完成這一目標之后,他對自己的妻子也格外關心和疼愛。
那個時候,妻子剛剛嫁為人婦,在化妝等方面經驗欠缺,對著銅鏡描眉的時候,始終沒有辦法畫出一個好看的眉型。
妻子想來想去,只能請丈夫為自己描眉。所以每天早晨,他們夫妻二人在洗漱完成之后,張敞的一個固定動作就是站在銅鏡之前,為自己心愛的妻子畫眉。
這原本是夫妻二人之間的趣事,但此事不知怎么地,落到了其他官員的耳中。他們來到皇帝的面前,彈劾張敞,把他說成浪費時間于閨閣之中,不思進取之人。
漢宣帝便把張敞叫到自己的面前,詢問他是怎么一回事。可他卻回答皇帝說:“這是我們夫妻二人之間私下的相處模式,跟我自己的工作本來沒有太大的關系,所以我想別人應該也無法干涉吧。”
漢宣帝當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對于其他官員的彈劾,他也是高高拿起,輕輕放下。
這件事情就此流傳了出去,成為了一段記錄夫妻二人深厚感情的佳話。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也能看出,唐朝的女性在個人審美之上已經有了明顯的意識。她們開始借用外部手段來增加自己容貌的觀賞度,通過美容和化妝的方式,讓自己的五官和氣質都更為和諧。
通常情況下,漢朝女子描眉的工具都是遠山黛。這是一種在民間極為常見的眉粉,能夠極其自然地修飾眉形,也能夠讓眉毛看起來更加富有活力。
宮廷當中的女子大多使用的是青蘿黛,相比于前者來說,這種類型會更加自然,呈現出來的效果也會更加理想和美觀。
畫眉是漢朝女子化妝過程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步驟,同時也是最能影響一個人容貌氣質的步驟。
而在畫眉之前,她們往往會首先采用各種美容的手段,把自己的皮膚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和理想化的狀態。
說到美容方式,漢朝女子可是頗有心得。她們從大家日常食用的大米當中,找到了美容的小技巧。
在選擇美容的大米時,她們往往會對其精挑細選,把質量上乘的大米細細地研磨成粉末。而后,她們會將粉末倒到水中,使之與水完全相融。
但其實二者是不能融合的,所以在沉淀一段時間之后,清水和大米的米粉會被完全分離開來。
女性真正需要使用的那一部分,就是干燥的那一部分。
上等的大米往往具有極其高的營養價值,所以漢朝女性會直接將這一部分粉末敷在自己的臉上,使自己的皮膚看起來更加白皙細嫩。
晚上睡覺之前敷一層,也能夠讓皮膚在休息的過程當中吸收營養。長時間堅持這一習慣,皮膚狀態是能夠得到較好地扭轉的。
這一層粉末的作用,有點類似于我們今天使用的護膚品,也有點類似于能夠遮掩臉龐瑕疵的粉底。用上這一層粉末之后,漢朝女性在容貌上更加自信。
除此之外,米粉其實也有白色和紅色之分。白色米粉既可以用來保養皮膚,也可以用來給白嫩的肌膚增色。而紅色的米粉,則還有其他用處。
一般情況下,漢朝女子會將紅色的粉末撲在自己的臉頰兩側,使顴骨部分呈現出相對自然的紅暈。現代人的化妝理念當中需要打造的蓬蓬的蘋果肌,其實在古代就已經有了意識根源。
紅色米粉的作用,與現代女性使用的腮紅頗為相似。它可以讓整個臉龐看起來更加富有生機,也能夠通過淺層顏色的點綴和對比,使整個人的形象生動起來。
大部分女性都會將紅色米粉當做腮紅來使用,也有一部分人會將之當成如今的眼影來使用。
漢朝有一種相當流行的妝容,名字叫做啼妝。所謂“啼”,其實就是啼哭的意思。漢朝女性會把紅色的米粉輕輕的點綴在自己的眼瞼下方,使整個人的形象楚楚可憐起來。
由于眼睛下方會出現人工點綴之后的紅色,所以一雙眼睛看起來就好像是剛剛哭過,是那么地惹人憐愛。啼妝這個名字,也就由此而來。
從大米當中獲得美容的靈感,通過各種精細的手法來提取其中的營養物質,為自己的皮膚補充營養,這一系列的過程足以讓我們看出古人的聰明才智。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代女性在美容方面,當真可以稱得上是專家。
喝奶美容,光怪離奇
將大米研磨成細粉來美容,這是可以讓人理解的事情。但是在清朝時期,慈禧太后的美容方式卻顯得有些光怪離奇。
慈禧太后是手握執政權的太后,在皇宮當中呼風喚雨,皇帝在她的面前都必須低頭。她把自己自稱為老祖宗,要求其他人對她俯首稱臣。
身為一位女性政治家,她自然是有著政治手腕之上的魄力。可是,她本質上還是一位愛美的女性。所以在手掌大權之時,她還是會想方設法地通過美容手段來增加自己容顏的靚麗程度。
她那讓人嘖嘖稱奇的方法,就是喝人奶。
這個方法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畢竟在大眾的印象當中,只有小孩子才會喝人奶。而且,人奶是具有腥味的,所以慈禧太后為了美容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
她搜羅到了這個喝人奶的秘方之后,便在自己的身邊養起了一群宮女。這群宮女們與其說是伺候慈禧太后生活起居的奴婢,不如說是為她提供人奶的工具人。
她們每天的飲食都會受到嚴格地限制,必須要保證合理的膳食搭配和營養組合。而且,慈禧太后也會通過御醫給出的方法來提高這群宮女的產奶量。
為了保證質量,她還會定時更換自己身邊的宮女。畢竟只有年輕的宮女,才能夠產出高質量的人奶。
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她完全把這些宮女當成了奶牛來豢養。她們根本算不上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只能拼盡全力為慈禧太后的需求而服務。
有人說,慈禧太后在晚年之時容光煥發,就是因為常常喝人奶的緣故。她的皮膚能夠在人奶的滋養之下始終保持細膩的光澤度,像年輕姑娘一樣沒有皺紋,充滿彈性。
但這個說法并沒有得到明確的證據支撐,人們反而在清朝時期的一本史書當中看到了記錄慈禧太后美容秘訣的另一個方式。
《慈禧光緒醫方選議》有著這樣的一條記錄:壽藥房傳出皇太后用祛風潤面藥方:綠豆粉六分,山奈四分,白附子四分,白姜蠶四分,冰片二分,麝香一分,共研極細面,再過重籮,兌胰照四兩攪勻。
這里所說的皇太后就是慈禧太后,她在美容的物品當中用到的是綠豆粉,山奈,白附子,白姜蠶,冰片和麝香。
這些東西都是具有一定價值的中藥材,它們往往也具有美容養顏的功能。太醫院的醫生將這些物品按照合適的比例進行調和,使之呈現出最佳的結構,能夠產生最佳的效果。
他們會首先在宮女的身上進行試驗,在經過長時間的試驗之后,他們也能看到宮女的容貌狀態有了非常明顯的好轉。這就說明,這一味方子可以用在慈禧太后的身上了。
慈禧太后果然也因為這味藥方而變得越發年輕,總是能夠在公眾場合展現出一副雍容華貴的姿態。
通過后天手段來維持美貌,這是歷朝歷代的女子的共識。不管是漢朝還是后來的清朝,人們都會有相同的舉動。
其他方式,點綴容貌
在其他朝代,女性的美容方式同樣也可圈可點。
唐朝時期,女性更加關注彩妝的作用,而忽略了對皮膚保養的重視。有人說,唐朝女性的一張臉就好像是調色盤,各種顏色都能夠在上面綻放;唐朝女性好像格外追求顏色上的碰撞。
她們在化妝之前,往往會用特制的小工具把自己的眉毛全部剃掉。最后在妝容中呈現出來的眉型,是她們自己用眉筆畫出來的。
而且眉毛的形狀與她們天生的眉毛形狀是完全不同的,其長度較短,顏色較深,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有些滑稽,但是在當時卻頗受追捧。
她們也會喜歡用白色的粉末把自己的臉收拾成過分白皙的狀態,白到失去了血色,所以有時候看起來會有些恐怖。而她們的嘴巴往往又會在口脂的作用之下縮小,這也就是為了追求櫻桃小嘴的目的。
在宋朝時期,社會審美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女性更加追求樸素淡雅的妝容,這與整體的社會氛圍也是相當符合的。
她們也發明出了一種新的保養皮膚的方式,那就是通過蜂蜜與云母粉的混合,使自己的肌膚能夠吸收充足的營養,保持更好的狀態。
迄今為止,現代女性使用的部分護膚品都能夠從古代的美容方式當中獲取靈感。萬變不離其宗,或許就是這樣。
結語:
從用米到用奶,中國女性的美容歷程有著淵源的歷史,也有著復雜的演變過程。
女性自古以來都非常重視自己的容貌,但是古今女性的重視原因卻是不同的。
以前的女性為了取悅男性而美容,但現在的女性卻為了取悅自己而美容。
參考資料:
《齊民要術》
《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