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皇帝要管理偌大的一個國家,勢必需要讓自己的政令以最快的速度到達地方行政層面。
在統籌全國的政治生活工作開展情況時,他也需要在第一時間了解到地方官員匯報上來的種種成果。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雙向傳遞,都離不開信息傳輸工程的建設,古代的驛站,正好承擔著這樣的職責。
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驛站制度作出了大規模的改革,確保信息的上行下達更加快速流暢,也避免了資源的浪費和工作效率的降低。
從宏觀層面來看,他的改革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是他在細節方面欠缺考慮,也為驛站制度的惡化埋下了伏筆。
為何如此偉大的一項制度,會成為壓垮國家的最后一根稻草呢?朱元璋和后面皇帝的改革,又具體聚焦在哪些方面?
避免浪費,就近服役
朱元璋是一個很有想法的皇帝,這一點毋庸置疑,否則,他也不能僅僅憑借一個破碗,就一步一步走上人生巔峰。
在沒有任何家庭背景支持的情況下,從社會最底層的草根逆襲成為皇帝,這是朱元璋人生中最傳奇的地方。
在建立明朝之后,他所做出的種種政治改革,同樣也為這份傳奇增添了不少色彩。
他對于驛站制度的改革,就大有可說的空間。
在朱元璋進行改革之前,整個國家的驛站制度都由相關部門統一進行管理。
部門會派出專門的官員主管日常事務,同時驛站的傳遞工作人員也由專人負責擔任。
當時的驛站,很像我們今天的中國郵政,每一位在其中工作的人員,都像是為中國郵政而服務的快遞員。
天南地北,眾多驛站縱橫交錯,共同構建了全國的物流信息運輸網絡。
朱元璋深刻地明白,驛站制度對于國家政治工作開展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當上皇帝之后,他也深刻地意識到,這一制度所產生的開銷,對于國家財政來講有著不小的負擔。
每一位主管官員需要工資,驛站當中勞動的工作人員需要工資,日常的運營和維持也需要成本。
整個國家的國土面積那么龐大,驛站的數量那么多,總體而言,這筆開銷讓朝廷有些捉襟見肘。
于是為了避免資源的浪費,也為了提升片區驛站的工作效率,朱元璋想出了一個自以為絕佳的辦法。
他推行了一項政策,把全國的各位老百姓依照各自的身份劃分到不同的戶籍當中。
比如說世代從軍的家庭,每一個人都有軍籍。再比如說世代務農的家庭,大家只能當農民,沒有別的選擇。
經過具體的身份劃分,整個國家的戶籍管理制度有著明顯的清晰化和系統化,不同身份需要承擔多少賦稅和徭役,這個標準也更加一目了然。
過去在承擔徭役時,每一位勞動者需要遠離家鄉,來到政府統一指定的地方進行勞動,這是他們身為底層群眾必須要盡的義務。
不管是組織大家服役,還是對大家進行日常管理,還是在戶籍制度當中挨家挨戶地確定人選,每一項工作都需要耗費極大的人力和財力。
如果能將服役的工作和驛站制度的改革結合起來,那么便能實現一舉兩得的效果。
具體來解釋,就是每一位老百姓不需要再單獨承擔徭役,他們只需要到離家較近的驛站當中充當工作人員,通過日常的驛站維護工作來抵消自己的義務。
根據史書記載,明朝時期有一個家庭,父親和兒子共同到驛站當中工作。
考慮到兩個人的年齡差距和身體素質的差別,父親只需要在固定的驛站當中,負責清掃衛生和整理桌椅板凳。
而兒子則需要承擔快遞員的角色,全國各地到處跑,傳遞信息和物資。
通過這樣的方式,朝廷免去了負擔驛站工作人員工資的這部分開銷,同時也讓每一位勞動者人盡其用,使徭役的作用真正發揮到極致。
正因有著如此明顯的好處,所以朱元璋在將這一想法與周圍大臣交流時,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并且也在各部門的配合之下將這一政策執行下去。
政策實行之初,官僚階級和底層民眾都相當支持。
對于官僚集團而言,驛站出現了免費的勞動力,他們自然不用白不用,對于底層群眾而言,驛站的工作比其他的徭役內容更加輕松,他們也能就近參加,就近完成任務。
所以最開始,制度改革十分順利,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各方心思產生異常,這一制度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
官僚集團有著相當合理的借口躲懶,他們仗著自己優越的政治地位,隨意使喚前來服役的底層百姓。任何高難度的工作,任何艱苦卓絕的任務,他們都不會自己承擔,而是隨意交到底層群眾手中。
底層群眾得不到勞動報酬,還要負擔比自己想象的工作強度更大的任務,很多時候都會覺得力不從心。
但是在政策的強制性壓力之下,群眾根本沒有反抗的余地,而官員也正好可以借由這層遮羞布為自己遮掩,肆無忌憚地行壓迫和剝削之實。
在明朝中期,驛站當中的官員和勞動群眾之間的矛盾逐漸累積到了極點。
有的官員甚至會假公濟私,安排前來驛站工作的成員擔任不屬于他們工作職責的私人事務范疇。
官員和民眾共同工作的制度,本就是一種畸形的制度,因為兩者在政治地位上絕對不平衡。前者可以通過特權,凌駕于后者之上,肆意地剝削后者的所有附加價值。
總體而言,朱元璋的驛站制度改革,初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是中后期卻逐漸走偏,劣勢也逐漸將優勢取代。
為了維系驛站職能的正常發揮,為了維系整個國家的政治秩序穩定,接下來的皇帝勢必要進行更加深入的制度改革。
人數眾多,不進反退
在朱元璋所提倡的驛站制度背景下,每一家官方驛站面向官員和底層群眾提供的服務,都以免費的方式進行。
因為所有的工資都以充當徭役的方式呈現,所以資金在整個服務當中并沒有產生流轉。
久而久之,這一制度逐漸固化,官僚階級內部也出現了明顯的僵化。
為了改變已經存在的種種弊端,統治階級決定再次進行制度改革,這一次,他們將重點放在了召集驛卒的問題上。
從前,每一位具有服役義務的社會公民都必須充當驛卒的角色,但是現在,朝廷決定轉換一種方式,允許公民以繳納銀錢的方式來抵消徭役。
這一部分資金可以成為驛站運轉的基本資金,靠著這筆錢,朝廷能夠面向社會招募有償的驛卒,他們的工資,則由這筆錢來作為開銷。
有了資金的激勵,也就有了巨大的工作動力,所以經過改革之后,驛站的每一位工作人員都更加盡職盡責地完成自己的任務,不像從前那樣尋找機會“擺爛”。
工資開銷成為了驛站運營產業鏈當中的成本部分,但是整條產業鏈并不完善,因為只有成本,沒有營收出現。
這就不得不提到驛站根深蒂固的免費服務的方式,大多數官員已經習慣了接受免費的服務,現在再想從他們的兜里掏出錢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相比于底層平民來說,官員階級屬于特權階級,他們的手中掌握著公共權力,完全可以利用公權達到私用的目的。
嘉靖年間,東部地區的驛站就出現過這樣一樁事情。
一位地方官員想要提升驛站的整體運營效率,所以專門推出了特價收費方式,想要在兼顧各方利益和增加營業性收入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享受慣了特權的官僚階層卻并不買賬。
他們使用驛站服務時,最開始會直接賒賬,欠下賬款,并承諾之后結算,可是結算的日子,卻遙遙無期。
到了后來,他們更加明目張膽,連社長這種表面規矩都不再遵守,而是直接空手套白狼。
官員試圖找到使用者本人,與之交涉費用問題。
但是他前腳才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后腳就被這群人聯合舉報到了上級政府,頭頂上的烏紗帽也沒能保住。
部分明哲保身的官員,害怕這樣的事情在自己身上重演,所以寧愿繼續維持和平的假象,也不愿意得罪其他的官僚集團。
但是驛站運營需要錢,那么錢從哪里來?無法從上層收取,當然只能從下層剝削。
羊毛出在羊身上,兜兜轉轉,承擔這筆費用的還是底層的老百姓。
他們并沒有太多機會享受特權服務,但他們卻需要為特權買單,明明自己的生活已經舉步維艱,還需要額外分出一部分口糧,承擔賦稅和徭役。
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民間矛盾越來越突出,用老百姓的心血養出的一批驛卒,隊伍卻越來越壯大。
精簡機構,裁撤人員
隨著驛卒的隊伍越來越壯大,老百姓的怨恨情緒也越來越深,整個社會的發展局面越來越不穩定。
明朝末年的崇禎皇帝,很想解決這一問題,他采取了相當極端的方式,直接精簡機構,裁撤人員。
他這么做,固然維護了底層百姓的權益,但是卻動了驛卒的蛋糕。
所以一部分人心生怨言,甚至產生了動搖政權的心思,李自成,就是其中一個,而且是做得最有聲有色的一個。
誰能想到平平無奇的驛卒,有朝一日也能帶領大順軍隊所向披靡,直搗黃龍。
誰能想到崇禎皇帝上吊之后,來到他的面前耀武揚威的李自成,最開始只是受制于驛站制度的一名普通驛卒。
這命運的因果循環,果然叫人深感奇妙,其中的一些道理,又無法言說分明。
無可否認,在前期和中期,驛站制度的改革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是到了后期,大明的根基卻因為腐朽的驛站制度而搖搖欲墜,最終轟然倒塌。
結語:
驛站連接的網絡縱橫東西,貫通南北,把全國的各個地區聯結為統一的整體,也為上層統治階級管理國家提供了便利。
它非常重要,直接關系著一個國家的中興和衰亡,明朝因為驛站制度的改革而發展壯大,也因為改革而走向衰落,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參考資料:
《明史》
《論古代物流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