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師范大學作為200多所師范院校的主力軍,覆蓋地域更廣,培養輻射面更大,更要挺膺擔當,深刻把握“素質精良”的精髓要義,扛起“強國強師”的歷史之責,答好“師范何為”的時代之問。
作者 | 蔣云良
浙江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簡稱《綱要》)提出,構建素質精良的教師隊伍體系,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筑牢教育強國根基。當前,我國已建立起由200多所師范院校、近600所其他院校共同參與的教師教育體系。地方師范大學作為200多所師范院校的主力軍,覆蓋地域更廣,培養輻射面更大,更要挺膺擔當,深刻把握“素質精良”的精髓要義,扛起“強國強師”的歷史之責,答好“師范何為”的時代之問。
強政治素質“鑄魂”。政治素質是教師的根本素質,關系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綱要》將政治屬性作為教育的“三大屬性”之首,提出要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地方師范大學要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為新時代立德樹人守護紅色根脈,引導學生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篤定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守正創新開展師生思想政治工作,嚴格落實教職工政治學習制度,推動“黨建+思政”協同育人,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用好紅色資源,廣泛搭建互動學習、沉浸體驗、實踐教育、朋輩引領等平臺載體,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建強組織堡壘,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選優配強“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建好教師黨支部、師范生黨支部,推動黨的領導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強化精神浸潤,組織開發教育家精神教材、開展教育家精神研究闡釋、開拓教育家精神宣傳弘揚實踐渠道,推動將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培養培訓全過程,強化日常浸潤、項目賦能、平臺支撐,塑造教師群體共同價值追求。
強師德素質“塑形”。師德師風是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綱要》提出,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嚴格落實師德失范“零容忍”。地方師范大學要充分發揮“樹兩代師表、鑄兩代師魂”的標桿作用,將高位引領與底線管控相結合,以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的師道傳承引領師范生陶冶高尚情操、仁愛之心。師德教育“可考”,把師德教育作為教師必修課,制定專門規劃,明確學時要求,用好案例教育、實踐教學,持續推動載體創新,引導廣大教師知規守矩、自律自強。師德標準“可循”,完善師德考核評價、師德違規處理、師德師風建設責任追究、教師職業行為細則等校本規范,推進校內協同、閉環管理。日常監管“可及”,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評聘、評優獎勵等重要指標,將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校內巡察、督導評估等重要內容,對師德違規行為嚴查快辦,切實把“嚴”的態勢落到實處。尊師氛圍“可感”,抓住教師節、新教師入職、退休榮休等重要節點,持續挖掘推出踐行教育家精神的先進典型,加大選樹宣傳表彰力度,引導廣大師生崇德修身、見賢思齊。
強專業素質“固本”。教師專業素養關乎國民整體素質,其源頭在教師教育。《綱要》提出,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健全教師教育體系,提高師范教育辦學質量。地方師范大學要扎根區域沃土,深耕師范特色,率先做好“辦什么樣的教師教育、培養什么樣的師范生”這一必答題。打造區域教師教育新高地。比肩世界教育強國教師發展指標,地方師范大學要強化教師教育研究,對標一流標準打造高峰學科,著力加強學科學位點建設,在服務區域教師教育體系提檔升級、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構建專業動態調整新機制。學齡人口波動變化和人口老齡化對教師資源供給提出新要求,要做好傳統專業的優化、調整與升級,加強科學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特殊教育等緊缺師資培養,提高師范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切性。探索卓越教師自主培養新模式。加強教師教育與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的融合,開發一批新教材,建設一批數學、科技、工程類教育中心,打造一批實踐實訓基地,探索完善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點的學科課程和知識體系。開辟數智賦能教師培養新賽道。要深化“AI+師范教育”改革,將人工智能納入師范生通識課,加大智慧教育新基建與新生態建設,建好智能實驗室等大數據處理與智能化服務平臺,提高師范生數字素養和創新育人水平。
強實踐素質“賦能”。服務區域國家戰略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使命。《綱要》將“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能力顯著躍升”作為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指標。地方師范大學必須胸懷“國之大者”,積極服務國家“所需”、地方“所想”、人民“所盼”。驅動科技創新,對接地方經濟發展與新興產業需求,充分發揮人才優勢,推動跨學科研究,打造“一體兩翼”協同創新體系,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落地轉化重大科研成果,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帶動教育“共富”,主動服務地方基礎教育改革與實踐,特別加大對鄉村中小學、縣域高中等教育資源薄弱地區的支持傾斜力度,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學前教育普及普惠、高中學校多樣化發展注入活力。撬動文化“出海”,搭建高水平國際交流合作平臺,持續開展骨干師資境外培訓,加強國際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為“一帶一路”、金磚國家、非洲、東盟等地區培養培訓優質師資,積極參與教育國際標準制定,努力擴大中國教育方案和標準影響。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