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志輝
圖書推薦
書名:新生:新華銀行微觀史(1949-1952)
作者:劉平
出版:東方出版中心
劉平博士撰寫的《新生:新華銀行微觀史(1949-1952)》,是其繼《微觀金融史:一個銀行職員的檔案尋蹤》之后,在微觀金融史領域的繼續深化和拓展。這部新著,翔實記錄了1949-1952年的四年間,新華銀行歷經解放、接管、重組、改制等,從一家官商合辦銀行成功轉變為公私合營銀行的全過程,呈現出鼎革之際銀行業的轉型與發展中所面臨的挑戰、問題、成績,細致入微而又精彩紛呈,非常值得閱讀。
歷史的必然性
1947年,新華銀行位于江西中路255號的新大廈
新華銀行于1914年由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共同撥款設立,當時名為新華儲蓄銀行,總行設在北京;首都南遷后,新華銀行將總行遷往上海,并幾易其名,于1948年定名為新華信托儲蓄商業銀行。1930年,由張嘉璈、錢新之等推薦,銀行業后起之秀王志莘入主新華銀行擔任總經理,此后,在王志莘等人的苦心經營下,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新華銀行躋身“南四行”,成為國內著名的大銀行。上海解放后,黨在接管“四行二局”等官僚資本金融機構的同時,也接收了新華銀行、四明銀行、中國通商銀行、中國實業銀行等四家官商合辦銀行中的官股,新華銀行迎來“新生”,并在此后率先實行公私合營;1952年,全國金融業建立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新華銀行進一步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新華銀行員工工作場景
對于這樣一家在現代中國具有重要地位的銀行,歷來的研究卻極不充分。不僅關于新華銀行的著作闕如(迄今僅有一部數十年前由吾新民所編的內部印刷品《新華銀行簡史(1914-1952)》),以新華銀行為對象的專題研究論文也屈指可數,僅在一些通貫性金融史教材和著作的框架體系中,有零星關于新華銀行的敘事。因此,盡管《新生》一書的主要敘事集中于1949-1952年這個短時段,卻以微觀史研究方法,在整體意義上充實了銀行史研究的薄弱領域,并且填補了以解放初期新華銀行(及首批公私合營銀行之一)作為專門研究對象的空白。
該書細致還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新舊體制轉換階段的人民生活與社會風貌,不僅在宏觀層面反映了銀行業的發展變遷,也從微觀視角刻畫了新華銀行管理層及其職員在典型事件中的擔當、作為與精神,展現了時代與個人的互動,彰顯了舊金融業順應潮流、走向新生的歷史必然性。
內涵的多元性
1950年,新華銀行參觀國慶一周年大游行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新生》一書主要講述的是新華銀行在新中國成立之后迎來了“新生”,但該書還在多個方面具備了“新”意,有著多元、豐富的內涵。
《新生》之“新”,首先在于其新穎敘事方式的別開生面。作者在微觀史視域下對新華銀行開展個案考察,通過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來展示新中國成立初期私營銀行業的發展變化。在“顯微鏡式”的歷史觀察視角下,不僅王志莘、南漢宸、陳穆等銀行家的思想狀況、性格特點、作用發揮都得到了生動體現,銀行業各層級的員工如周耀平、薛家鳳、蘇森丙等的生活細節和日常瑣事也一覽無遺。這些“微不足道”的細微之處,既為原本黑白電影般的銀行史增添了色彩,又為進一步開展當代金融史的研究和敘事提供了素材。并且,作者將眾多的銀行人物置入真實的歷史場景中,置入最能突出人物特點的事件中,通過富有感染力的筆觸讓人物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展示出人物鮮明的個性特點及其背后的時代特征,使得整部作品的敘事都顯得靈動而鮮活。
《新生》之“新”,還在于對大量新鮮的未刊史料的開掘和利用。作者注重挖掘來源多樣化的史料,不僅大量征引了上海市檔案館所藏新華銀行、建業銀行的全宗檔案,而且對當時《解放日報》《中國金融》《經濟周報》《合營銀行通訊》等刊發的相關內容進行整理和利用。全書各章行文的主要敘事都有翔實的引注,并且,大多數屬于未刊檔案史料,且多為首度公開征引使用,包括部分新發現的地下黨員史料。尤為可貴的是,作者依據豐富的史料,打破傳統史學局限于研究政治史和大人物的桎梏,對新華銀行中的大量管理人員和基層員工在不同時期的工作情況、思想表現、生活狀況等進行了還原,從而達成微觀史學研究“以小見大”的初衷。全書史料來源廣泛,并且作者善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展示出銀行業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微觀現象,可以想象,作者在史料搜尋、辨析、利用等方面的用力之勤、付出之多。
新華信托儲蓄銀行徽章、章程
《新生》之“新”,更在于作者構建了一個研究私營金融業轉型發展過程的全新框架體系。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幾年時光,雖然算不上漫長,但卻是金融業經歷深刻變革的一段時期,不僅貨幣制度、業務方向、監管體系、經營方式等均發生了歷史性轉折,以新華銀行為代表的私營金融機構更是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因此,有必要以新的框架體系進行研究和敘事。作者擺脫了以新中國政府當局和國家銀行為主體、以有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為主線的定式,而以新華銀行作為直接對象,并以其機構主體的發展和成員個體的經歷為主線,從社會(行業)變遷、機構變動、個體變化這三個不同層次,進行了遞進式的、層層深入的研究。全書分解放、接管、助手、轉軌、洗禮、組織、典型、聯合等八個章節,前兩章梳理了上海解放后新華銀行如何迎接新生,第三、四章描述了新華銀行如何當好人民銀行的助手并順應時代求新求變,第五、六、七章展示了新華銀行的不同個體在不同時期的表現,最后一章以新華銀行轉變為全國大一統的公私合營銀行的一員作結,也為中國私營金融業的歷史變遷畫上休止符。可以說,在構建多層次、寬視野的框架體系的基礎上,開展兼具時代性和行業特征的微觀研究和個案剖析,是這部著作對于當下銀行史乃至中國金融史研究最重要的貢獻。
作者曾先后供職于人民銀行、銀行監管機構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又在復旦大學接受過專業的史學訓練,對中國銀行業的歷史和現狀有著較深的理解。近年來,他持續在銀行史領域拓展研究的范圍和深度,在重視基于宏觀視野的系統性研究的同時,更加專注于微觀和行業研究的縱向掘進。可以看出,他的一系列成果,都十分注重將作為歷史的創造者和參與者的銀行人個體推向歷史的前臺,賦予他們鮮明的個性、豐富的情感和生動的故事,以流暢的敘事方式來揭示銀行發展的歷史脈絡。在《新生》一書中,他還進行了一次新的嘗試,通過對留存文本的分析梳理,針對一批銀行人物的形象進行立體式的解構,賦予了全書更豐富、更多元、更精彩的閱讀體驗。他以細膩的考據功夫,成功地將研究對象和整個歷史場景融為一體,有效達成了從“小人物”身上發現“大歷史”真相的目的。見“微”以知著,這也正是劉平博士研究成果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