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的“保水劑”蝦仁事件,引發了大家對食品安全的熱議。
這種添加劑到底是合法還是有害?消費者又該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
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個事件背后的真相,了解更多關于食品安全的知識,保護好自己的肚子。
視頻有點讓人大跌眼鏡,引起了大家廣泛討論也理所應該。
視頻中,消費者在購買蝦仁時發現了一種名為“保水劑”的添加劑,并質疑這種添加劑是否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商家卻一口咬定保水劑是合法的,不存在危害,甚至還揚言要起訴消費者。
原本只是一件平常的購物經歷,卻因為雙方的爭執讓路人紛紛側目,甚至有人用手機將這一幕拍下上傳至網絡。
視頻的真實性無可考證,但我們卻從中可以看到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消費者在面對食品安全問題時,缺乏足夠的知識和判斷能力。
就像在超市購買蝦仁時,大部分消費者都不會主動去了解什么是“保水劑”,又是否會對身體產生危害。
甚至在得知“保水劑”存在危害后,也很難知道應該如何維權。
這就好比,一些人長期食用含有明礬的油條,卻不知道其中可能隱藏著什么危害,更別提維權了。
在面對食品安全問題時,消費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多了解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有效維護自己的權益。
建議大家在購買日常生活用品時盡量選擇大超市、大商場,避免去小超市、小攤販購買,以減少風險。
而對于商家來說,如果你的產品真的安全,就請拿出證據讓消費者信服,而不是強詞奪理、以威脅恐嚇來掩蓋事實真相。
執法部門也應該多去市場、超市巡查,一旦發現違法行為就應該毫不留情地予以查處,讓不法商家付出代價。
引入科技手段加強監管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到東方大國的食品安全法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四章第六十三條規定:國家建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食品安全標準應當符合科學發展要求和人民生活需要。
可見,我國早就規定了國家應當建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東方大國的食品安全標準還存在很多漏洞。
比如:我國對于自制食品的監管缺失,這導致一些不法商家在自制食品中添加非法添加劑,卻無人問津。
再比如:我國對于進口食品的監管松懈,一些進口食品中可能會含有一些東方大國禁止使用的添加劑。
這些都是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存在的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引入科技手段,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管。
科技手段可以有效提高監管效率,還能提高檢測精度,讓不法商家無處遁形。
舉個例子:國外就研發出一種叫做“電子鼻”的高科技設備,用于檢測食物中是否含有非法添加劑。
這個設備能夠模擬人類嗅覺,通過識別不同分子散發出的氣味來判斷食物是否含有非法添加劑。
電子鼻還能夠通過不斷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識別能力,從而做到對非法添加劑的精準打擊。
但“電子鼻”也不是萬能的,因為它無法區分不同分子散發出來的氣味,容易出現誤判,導致一些本來安全的食物被判定為含有非法添加劑。
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去研發更先進的檢測手段,讓公眾的飲食安全更有保障。
“保水劑”蝦仁
據了解,這種“保水劑”其實就是磷酸鹽,它是食物中常見的一種添加劑,在很多合法使用的食品中都有出現,比如火鍋底料、腌制品等。
但是商家卻利用磷酸鹽可以增加蝦仁重量的特點,將其注射到蝦仁中,以此來增加蝦仁的重量,從而達到牟利的目的。
根據網絡上流傳的一份檢測報告顯示,一些被檢測出注射了“保水劑”的蝦仁中,磷酸鹽的含量竟然高達2.5%!
而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的規定,食物中磷酸鹽最高只能使用0.5%!
也就是說,這些被注射過“保水劑”的蝦仁中,磷酸鹽的含量已經超過了國家標準5倍之多!
如果長期食用這種蝦仁,就會攝入過量磷酸鹽,從而影響身體健康,比如增加腎臟負擔、引發高血壓等問題,更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導致骨質疏松、智力減退等危害!
并且,長期攝入過量磷酸鹽,還可能會導致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等嚴重疾病,所以消費者一定要警惕“保水劑”蝦仁。
對于這種情況,東方大國法律也明確規定:注射“保水劑”的蝦仁屬于違法行為,一旦發現,就應該沒收其違法所得,并處以罰款。
但是為什么還有那么多商家鋌而走險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國對于這些違法行為打擊力度不夠大,一旦被查處,大部分商家只是關停整頓,很少會有真正承擔法律責任的商家,所以他們才敢如此肆無忌憚!
那么,怎樣才能讓這些不法商家付出代價呢?
東方大國執法部門要加大查處力度,對違法商家該罰款就罰款,該關停就關停,不要讓他們有任何僥幸心理。
對于那些違法所得也要沒收,不管他們多有背景、多有實力,都不能手下留情,讓他們明白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我們的法律絕對不容侵犯!
明礬油條
說到違法添加劑,就不得不提到明礬了。
在很多地方,為了讓油條更加松脆、好吃,一些商販會在油條中加入一種叫做明礬的添加劑。
這種添加劑在食用鹽、豆腐等合法使用,但在油條中的使用卻并不合法,因為油條屬于糕點類食物,并不允許添加明礬。
那么為什么還會有商販鋌而走險呢?
明礬確實能夠讓油條更加松脆可口,并且比起其他合法使用的添加劑,價格便宜,是一種很劃算的選擇。
雖然明礬不允許加入油條,但因為明礬并不是完全禁用,所以即使被查處也不會承擔太大的責任,再加上打擊力度不夠,所以很多商販才敢明目張膽地加入明礬。
明礬油條其實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因為它可能會對人的身體產生嚴重影響,如果長期食用含有明礬的油條,就可能導致癡呆和其他健康問題。
明礬會影響人的記憶力、智力,如果長期食用,就可能導致重度記憶力下降、喪失判斷力等,從而影響生活工作,甚至可能導致癡呆等嚴重后果!
但是對這些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卻很少,很多商販只需要交一點罰款,就可以繼續生產含有明礦的油條,讓消費者承擔后果!
完善法規和標準
面對如此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法律法規和標準也早已出臺,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就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生產、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不得在食品中添加任何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也不得使用任何超過規定限量或者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
并且,《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七章還規定:對生產、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違法行為,處以貨值金額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
如果情節嚴重,可以直接吊銷營業執照;造成嚴重后果的,可以追究刑事責任!
但是就是這樣一部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卻因為執法部門的不作為,讓很多商販鉆了空子!
所以要想根治東方大國現在的食品安全問題,就必須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讓那些不法分子無處遁形!
現在網絡購物已經成為一種潮流趨勢,所以《電子商務法》也應當加快立法進程,對網絡銷售的不合格產品加強監管力度,讓消費者可以放心購物!
并且,東方大國應該加大對食品生產企業資質審核力度,讓不合格企業無處藏身,讓每一位消費者都能吃得安心、放心、舒心!
提高公眾認知
除了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外,提高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認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315晚會”曝光了假冒偽劣產品后,商家就會收斂一些,但是現實卻并非如此,因為每年的315晚會之后,總還是會有人鋌而走險,繼續生產假冒偽劣產品。
這也說明“315晚會”的作用有限,只是在短時間內給消費者提供一些曝光的信息,并不能長久地保護消費者權益!
那么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呢?
每一位消費者都應該增強自身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認知,多了解哪些添加劑是合法使用、哪些是不合法使用,以及如何辨別這些添加劑是否存在危害。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
我們也要積極參與到討論和質疑食品安全問題中去。面對商家的不合理要求,我們應該堅決說不,并要求他們拿出證據證明其產品安全!
還有,我國也應該加強對消費者權益日活動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讓消費者真正參與其中,而不是讓315晚會成為一個走過場活動!
我們呼吁設立一個“民生365”欄目,讓消費者隨時隨地都能關注現在面臨的各種民生問題!
食品安全問題關乎每一個人的健康,大家在購買食品時一定要提高警惕,了解相關知識,保護好自己的權益。
你覺得怎樣才能更好地維護食品安全?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也別忘了點贊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