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睡眠(麻醉)醫學科 李啟芳
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健康體檢管理部 張勇
蘇州市相城區漕湖人民醫院麻醉睡眠科 王貴松
從社會轉型的角度看失眠的有效治療:麻醉醫生大有可為——兼論國家健康戰略下的醫療模式創新
01
社會轉型與失眠癥的流行病學關聯
中國正經歷著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根據《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4年末全國城鎮常住人口已達9.44億,城鎮化率攀升至67%。這一巨變標志著中國從農耕文明(圖1)向現代工商文明(圖2)的全面轉型。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當“吃穿”等生理需求被滿足后,社會壓力逐漸轉向對安全、歸屬、尊重及自我實現的追求。然而,過剩經濟與高度城市化帶來的競爭加劇、人際關系疏離、生活節奏失調等問題,導致“身心無處安放”,失眠癥及相關精神心理疾病激增。
圖1:農耕社會溫飽需求
圖2:現代社會身心無處安放
《黃帝內經》提出的“形與神俱”理念,強調身心健康不可分割。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長期失眠不僅損害認知功能,還與心血管疾病、代謝綜合征等密切相關。在此背景下,傳統的單一藥物治療模式已難以滿足需求,亟需探索身心共治的綜合療法。
02
國家健康戰略下的醫療模式轉型
2024年發布的《中國居民睡眠健康白皮書》顯示,59%的人存在失眠癥狀,完全無睡眠障礙的人群僅占19%。失眠問題愈發普遍,對公眾健康和社會生產力產生了顯著影響。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提出將睡眠健康納入主要行動指標,提出了具體的睡眠時間標準和失眠現患率的控制目標。
在這一戰略框架下,麻醉學科的跨界價值日益凸顯。麻醉醫生不僅精通鎮靜鎮痛藥物的精準應用,更擅長圍術期生理調控與多模態監測技術。近年來,“麻醉睡眠科”應運而生,通過整合認知行為療法(CBT-I)、物理治療(如經顱磁刺激、頰針)、心理干預及運動處方,形成“四位一體”的個性化治療方案。這種模式既符合“形神共調”的中西醫融合思想,又契合國家推動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
03
麻醉醫生開設麻醉睡眠科的獨特優勢與實踐創新
1.專業優勢與技術手段。麻醉學與睡眠醫學的結合:麻醉學的核心是通過藥物和神經調控技術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促進入睡和維持睡眠狀態,這與睡眠醫學的目標高度契合。麻醉醫生能夠利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術,快速糾正患者的睡眠債務,改善睡眠結構。
2. 多模式治療手段:麻醉睡眠科采用多種創新療法,如右美托咪定自控式睡眠調節、超聲引導星狀神經節阻滯、經顱磁刺激、認知行為療法(CBT-I)等。這些方法不僅能快速緩解失眠癥狀,還能減少對傳統安眠藥物的依賴。
3. 精準治療與個體化方案:麻醉睡眠科能夠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如失眠類型、合并癥等)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例如,通過多導睡眠監測(PSG)和腦電監測(如BIS指數)精準調控藥物劑量,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3
未來展望:構建“社會-醫學”協同治理體系
失眠不僅是醫學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城鎮新增就業1256萬人,但結構性就業壓力仍存,需通過政策引導減輕職場焦慮。建議從三方面發力:政策層面:將睡眠健康納入慢性病管理目錄,推動醫保覆蓋非藥物療法;社會層面:推廣“睡眠友好型”社區與工作環境設計;醫學層面:加強麻醉睡眠科專科建設,培養復合型人才,完善診療規范。
綜上所述,社會轉型催生了新的健康挑戰,也孕育了創新機遇。麻醉醫生以其技術專長與系統思維,正在失眠治療領域開辟新藍海。正如《公報》所指出的,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醫療模式亦需順勢而為,以“形神共治”理念為指引,大力推進麻醉睡眠科建設和發展,助力健康中國戰略行穩致遠。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麻醉睡眠科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麻醉睡眠科是全國首創的一個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現代化臨床科室,由睡眠中心領銜,專攻慢性頑固性失眠。在頑固性失眠方面采用多模式創新的睡眠療法,幫助患者減停安眠類藥物,從根本上改變錯誤的睡眠認知,從而打破失眠-焦慮-失眠的惡性循環,完全找回自主睡眠。同時還致力于皮膚病、慢性腎臟病、強制性脊柱炎等病種的探索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