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黑人版“小美人魚”引發爭議后,又一部充滿“政治正確”意味的迪士尼公主電影在歐美院線上映。這次,輪到了《白雪公主》。
▲圖源:disney??????
為了迎合當代社會的多元化趨勢,新版白雪公主的形象被大幅調整,甚至連“白”都不再那么重要。為了規避膚色爭議,編劇威爾遜(Erin Cressida Wilson)幾乎完全刪除了對白中涉及白雪公主膚色的描述。在新版故事中,她之所以被稱為“白雪”,僅僅是因為她出生在暴風雪中,而非傳統意義上的“肌膚如雪”。影片還刻意強調,白雪公主被贊美的理由是她的“勇敢、公正和誠實”,而不再與外貌掛鉤。此外,為了避免爭議,電影甚至去掉了“小矮人”(dwarfs)一詞。
▲圖源:disney
然而,這部被包裝成“新時代公主”的電影,卻未能贏得歐美媒體的稱贊。
德媒《圖片報》評論員稱:“現在連白雪公主都覺醒了”
《泰晤士報》(The Times)寫道,人們可以放心地相信這部作品的媒體評價,因為“實際上就是那么糟糕”。報道認為,這部翻拍片代表著“對文化的褻瀆,以及對一家擁有 102 年歷史的古老娛樂公司的褻瀆,創下了歷史新低”,并建議觀眾“帶上嘔吐袋”觀看。此外,該報還指出,女主演瑞秋·澤格勒(Rachel Zegler)的表演“如背景音樂般單薄”,而蓋爾·加朵(Gal Gadot)試圖賦予邪惡皇后更多趣味,卻以失敗告終。
▲圖源:《明鏡》周刊截圖??????
《衛報》(The Guardian)也持負面態度,認為這部電影充斥著“令人厭倦的偽進步”,并表示出演這部作品對兩位主演來說是一種“浪費”,他們奉獻了“一生中最無聊的表演”。
德媒《時代在線》(Zeit Online)則批評電影在藝術層面徹底失敗。該報指出,原版動畫的魅力在于它營造了一種全面的美學氛圍,突破了現實與幻想的界限,巧妙地運用了模糊性,使人類、動物和魔法角色之間的界限變得難以分辨,并在寫實畫面與象征手法之間流暢轉換。而新版電影則執著于計算機生成的“奇幻現實主義”,完全無法在象征與想象、魔法與現實之間找到清晰的表達關系,最終變成了一場藝術災難。
▲圖源:《時代在線》截圖
(歐洲時報德國版綜合報道,轉載請注明公眾號GermanReport)
【德易知(GermanReport)】(原名“道德經”)秉持“以報道德國經典,成報道德國經典”這一宗旨,立足德國,輻射全歐,服務華人,是德國有關新聞資訊的主要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