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315來了。
事實上,315消費者權益日晚會自開播以來,就已經成為一面照妖鏡,每年都會在特定時刻聚焦那些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同時也給企業敲響誠信經營的警鐘。它不僅是對不良商業行為的曝光平臺,更是推動市場環境凈化、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而在今年的315第一槍則是打到了黃燜雞上,曾經風靡大街小巷的楊銘宇黃燜雞米飯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問題,遠不止一個品牌的危機,更引發了整個快餐行業的深刻反思。
從流量神話到信任雪崩
據紅餐研究院《中國餐飲報告2023》顯示,楊銘宇黃燜雞以超過2500家門店的數量,位列行業第一。從數據來看,楊銘宇黃燜雞毫無疑問是國內餐飲連鎖品牌的典范。然而,就在前幾天,楊銘宇黃燜雞米飯被曝多家門店后廚存在食材過期、變質、剩菜回收再賣等多種食品安全亂象問題。這個借助加盟模式在十年間鋪滿全國6000余家門店的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在規模登頂時遭遇信任體系的全面崩塌。
一來,快速擴張帶來了食材品質管控難題。正如前文中所說,借助加盟模式,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實現了快速擴張,只是,這也加大了其供應鏈體系壓力。為了降低成本、獲得更多的利益,部分門店使用已發酸的過期食材、回收顧客剩菜進行二次加工銷售,這不僅和品牌最初所宣揚的“新鮮食材、品質至上”理念背道而馳,也折射出品牌方對供應鏈的失控狀態。在追求規模效應的道路上,對食材品質管控的疏忽,無疑是在自毀長城,讓消費者對其產品質量產生了深深的質疑。
二來,管理體系滯后難以約束門店行為。品牌引以為傲的“傻瓜式操作手冊”,在落地時遭遇現實解構。門店數量急劇增加,楊銘宇黃燜雞米飯的管理體系卻未能跟上擴張的步伐。某加盟商透露:“總部培訓時強調醬料包必須冷藏,但為省電費,多數門店常溫存放。”當標準化流程遭遇成本壓力,品控標準便成為可以隨意變通的彈性條款。這種系統性造假,暴露出了快招公司商業模式的先天缺陷。
三來,流量思維吞噬餐飲本質。在抖音打造“國民美食”標簽的同時,品牌方將絕大多數的精力投入營銷而非產品研發。這種本末倒置的發展邏輯,使得企業陷入“流量依賴癥”。當消費者發現精心設計的砂鍋擺拍與發霉的案板共存時,網紅光環即刻反噬為信任危機。而品牌形象一旦受損,恢復起來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快餐業“速生速死”的集體困境
楊銘宇黃燜雞米飯的危機不是孤立個案,從“土坑酸菜”到“預制菜刺客”,行業在資本催化下陷入“唯快不破”的怪圈。
一是,標準化與個性化的兩難困境。為了實現快速擴張和高效運營,快餐行業普遍推行標準化生產模式,從菜品的配方到制作流程,再到門店的裝修風格,都進行了嚴格的標準化規定。然而,就算是中央廚房也有局限性。某頭部快餐品牌曾因過度依賴中央廚房,導致菜品口味變異率達40%。不僅如此,過于標準化的流程、千篇一律的菜品,也很難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個性化需求。
二是,盲目追求速度,忽視質量根基。為了在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許多快餐企業將大量精力與資源投入到門店擴張與市場推廣上,急于跑馬圈地,追求數量上的快速增長。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對產品質量與服務品質的打磨。像楊銘宇黃燜雞米飯一樣,快速開店導致對加盟商的篩選與管理不夠嚴格,無法確保每一家門店都能遵循品牌的質量標準。這種重速度輕質量的發展模式,猶如在沙灘上建樓,根基并不穩固,一旦遭遇危機,便會迅速崩塌。
三是,低價競爭中的質量塌方。在競爭日漸激烈的當下,為維持“人均20元”的定價優勢,部分品牌將食材成本壓縮到極限。凍肉替代現宰雞肉、蔬菜包替代新鮮時蔬成為行業潛規則,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競爭,使得整個快餐業陷入“降質-降價-再降質”的死亡螺旋。
破局之路:重構信任的三大支柱
危機往往孕育轉機。楊銘宇黃燜雞米飯的教訓警示我們,唯有構建“透明化、標準化、責任化”的新生態,才能擺脫“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宿命。
其一,供應鏈透明化革命。事實上,不少頭部企業正在探索區塊鏈技術在食材溯源中的應用,將供應商信息、質檢報告、物流軌跡等數據上鏈。比如,某新銳品牌試點“一雞一碼”系統,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雞肉的養殖、屠宰、運輸全流程信息。這種技術賦能的透明化,正在重塑消費信任的底層邏輯。
其二,數字化監管體系重構。當下的數字化浪潮中,智能物聯網設備普及率不斷提升,這也讓總部實時監控加盟店成為可能。比如,溫濕度傳感器自動預警食材存儲異常,AI攝像頭識別員工未戴手套操作等等,這些技術共同構建“非接觸式監管”新模式,打破傳統監管時空限制,既提升品牌運營水平,又為消費者提供更可靠的產品與服務。
其三,品牌價值范式轉移。新一代消費者不再為營銷話術買單,他們更愿意支持“透明廚房”“自營農場”等價值承諾。比如,某地方品牌通過直播后廚、公示供應商名錄,在區域市場實現口碑逆襲。這種從“賣產品”到“賣信任”的轉變,標志著餐飲業正進入價值競爭新紀元。
在消費升級與食安意識覺醒的雙重驅動下,國內快餐業站在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楊銘宇黃燜雞事件猶如一記警鐘,驚醒仍在沉迷規模游戲的從業者:當消費者開始用顯微鏡審視餐飲品牌,唯有將品質刻入基因的企業才能穿越周期。這場危機或許正是行業從野蠻生長走向成熟規范的轉折點,在刮骨療毒的陣痛后,國內快餐業終將孕育出真正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品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