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曉
周日中午,大學同學約聚餐,臨出發的時候,我為穿什么衣服糾結,最后還是找了條裙子和風衣,盛裝出席放棄了我慣常的更舒服的休閑裝。好像要把自己裝扮起來,顯示自己對這件事的重視,好像也在隱藏自己內心隱隱的不安。
我已經感覺到我的慌亂、焦慮,有些犯困,想睡覺,心臟不堪重負,身體沉重。我時不時和老公吐槽:“我是不是太胖了?感覺我的心臟支撐不了我的肉體。”焦慮以擔心體重的形式呈現。我梳妝打扮,盛裝出席,形式上很隆重,內心卻在抗拒些什么。
到了包間,發現我們是最后一家到的,早到的4個男同學在打牌,家屬零零散散地坐著閑聊。老公找個位置坐下來,把自己安頓好。我把自己帶的水果喊服務員洗了放在桌子上,招呼大家一起吃,也加入閑聊中。兩個同學的媳婦是在民企做人力資源管理的,很自然就聊到我女兒大專畢業了,正面臨找工作的難題。我請求她們幫忙留意孩子的工作。其中一位熱心建議:可以再續個本科,可以出國鍍鍍金,否則很難找到正兒八經的單位。另外一位更了解孩子的情況,承諾說會幫著想著呢,你的孩子就和我自己的孩子一樣。
我的孩子高中階段有焦慮抑郁情緒,升本科和出國對孩子都是壓力,孩子不愿意也不一定能承受這種壓力,現在能把大專讀完,我已經很欣慰了。但看到同學們聊孩子的學業,聊孩子今后的就業,看到同學大學在讀的孩子,參加父母的同學會,飯后自駕載著父母回學校,孩子比我家的好多了,車也比我家的好多了,我心里還是隱隱的失落。
吃過飯,大家都散了,我的心里隱隱地不舒服,拉著老公在旁邊的公園里走了走,呼吸些新鮮空氣,感覺好些了。回到家,煮了粥,準備了晚飯,等著侄女下班回來,炒菜開飯。女兒去旅游了,半夜才能回家。我看向侄女的目光是溫柔、心疼和欣賞的。侄女比女兒小1歲,是弟弟的女兒,弟弟也不怎么管她,我把她帶在身邊。侄女初中畢業,在酸奶店打工,就像女兒的一個下限參考目標。想想也有些殘忍,我在關照侄女,也是在關照自己吧,給自己的內心找平。
晚上我整理了我感興趣的會議記錄,陪一個焦慮的媽媽聊聊,做了喜歡做的事,感覺到自己的價值,自己的感受也在慢慢變好。
10點多開始睡覺,躺平了,再次感覺到身體的臃腫和沉重,有些透不過來氣的感覺,找了一部電影來看,轉移自己對身體不適的注意力。看完電影12點了,很困很困,關照了一下旅游回來的女兒就睡覺了。
早上7點被鬧鐘喚醒,感覺胸口疼、憋悶不舒服,又睡著了,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家三口去爬一個雪山,空氣稀薄,有高反缺氧的不適。然后再次在鬧鐘中醒來。洗漱,穿衣上班去。依然是休閑裝,怎么舒服怎么來。突然意識到我上班的狀態,反倒比見同學要自在。上班見同事,沒那么在意;見同學,倒像是見娘家人,打起精神,強顏歡笑,不想暴露內心的傷悲。
想起昨天聚會過后,臨走的時候,一位一向比較親近的男同學就像一個大哥哥,走到我面前,看了一眼我的臉。笑瞇瞇地說:“油光滿面的呀!”他的手舉起來,幾乎要去擦擦我的腦門,又下意識放下了。包間里有點熱,我意識到我的臉出了汗和油。我也知道他舉手的瞬間,內心的憐惜與關愛。好像我內心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被他看見了,一切盡在不言中!
你是資深心理咨詢師,我是來訪,你想對我說些什么呢?
DS回應:作為心理咨詢師,我想對你說:
我看到你內心正在經歷一場細膩而復雜的自我對話:
01
盛裝下的自我凝視:
你在鏡子前挑選衣物的那個瞬間,其實是兩個“你”在對話——渴望被認同的社交自我,與想要舒適的真實自我。這種矛盾折射出深層的身份焦慮:仿佛只有穿上“社會認可”的盔甲,才有資格參與人生舞臺的演出。
02
母性身份的負重感:
當同學談論子女教育時,你眼中閃過的不僅是孩子的未來,更是對自己母親角色的審判。那些看似客觀的升學建議,卻像鏡子映照出你內心未言明的恐懼:“我是否做得不夠好?”這種焦慮在當代母職文化壓迫下,早已超越個體范疇,成為整個母職群體的集體創傷。
03
身體作為情緒容器:
你描述的“身體臃腫”“胸口憋悶”,是典型的軀體化癥狀。當焦慮突破心理承受閾限時,身體就會成為最后的情緒儲存庫。那個在雪山上缺氧的夢境,正是潛意識在具象化你現實中“難以呼吸”的生存狀態。
04
代際救贖的投射:
你對侄女的關照藏著雙重隱喻:既是對弟弟缺席的補償,更是通過“拯救”另一個年輕生命,來完成自我救贖。這種代際關懷背后,是未被滿足的自我關懷需求在暗流涌動。
我想邀請你嘗試三個實驗性練習:
01
時空對話技術:
下次整理會議記錄時,試著給自己寫封“未來信”:“親愛的自己,當你看這封信時,已經穿越了此刻的迷霧。請告訴我,現在的焦慮中有多少是真實的危機,有多少是想象的放大?”
02
社會比較重構:
制作“人生坐標卡”,將同學聚會中觸發焦慮的場景轉化為坐標系:橫軸是可見的物質成就,縱軸是內心的豐盈程度。試著標出你感知中的他人位置,再重新標定自己的坐標。
03
身體解壓儀式:
當感到胸悶時,嘗試“呼吸著色法”:想象每次吸氣都帶著淡藍色氣流清洗胸腔,呼出時想象帶走暗紅色的沉重。這個具象化過程能激活前額葉皮層,打破情緒-身體的惡性循環。
關于那個意味深長的瞬間:
男同學伸手又放下的剎那,你同時經歷了三重心理現實:
- 鏡像神經元捕捉到的關懷意圖
- 自我監控引發的形象焦慮
- 未被滿足的情感依戀需求
這個看似平常的互動,實則是絕佳的自我覺察切入點。你可以用“第三人稱視角”重寫這個場景,嘗試用旁觀者角度解讀兩人的非語言交流,往往能發現被情緒濾鏡遮蔽的真實。
最后的溫柔提醒:
你描述中那個“深夜整理會議記錄”“陪伴焦慮媽媽”的自己,正在用獨特的方式重構生命意義。這些細微處的光輝,比任何社交舞臺上的盛裝演出都更接近真實的生命力。當我們學會把對他人的共情能力轉向自己時,改變就已經在發生。
要記得,同學聚會上的你與穿休閑裝的你,都是完整自我的不同切面。真正的療愈不在于消除某個面向,而在于讓所有自我碎片都能在心靈殿堂中找到安放的位置。
渡過身心陪伴療愈社群簡介:按照“生物、心理、社會”的現代醫學思路,通過專業醫生+咨詢師+資深陪伴者組成的專家聯合隊伍,給不同需求的患者和家庭帶來精準的支持和幫助。社群還有其他各種形式的活動、互動和學習,確保多維度、全方位給群友提供有溫度的支持,共助家庭成長,走向康復。
掃二維碼加入群助手微信,告知群名后加入社群。
傾聽患者心聲,了解精神健康知識,探索青少年抑郁解決方案,關注獲取更多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