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真的照進了現實當中!
廣東發現"通天河同款老黿",重達70斤背甲似鍋蓋,沒想到它竟然大有來頭。
一、汕頭出現70斤巨型“老鱉”,被網友誤認成斑鱉
據“廣東電臺”報道,2025年3月17日下午,廣東汕頭練江邊,幾個公益組織隊員在江邊突然發現水邊有一個黑黢黢的大家伙被困在漁網中,拉起來一看才發現是一個體型巨大的“老鱉” ,它的背甲足有鍋蓋大,爪子比成人手掌還寬。
帶回去稱重之后,竟然重達70 斤,活像一塊會動的磨盤!
這家伙快要“成精”了吧!發現它的隊員表示:"我們起初以為這是一只大甲魚,直到看見它短粗的脖子,才意識到沒這么簡單。"
如果它是一只老鱉的話,這個體重估計要生長四五十年。
但細心的隊員發現,這只 "老鱉" 脖子短得出奇,腦袋圓溜溜的,背甲邊緣還泛著淡青色光澤,跟市場里常見的甲魚完全不一樣。
甚至,有一位網友看了這個背甲大如鍋蓋的巨物,稱這是一只“斑鱉”。
如果這是一只“斑鱉”,那可真是不得了!前些年,斑鱉被確認為全世界只剩3只,后來國內僅有的一只不幸死掉,剩下的兩只均在國外。
不過,另一位湖北網友看后很確認地說:“斑鱉腦袋表皮是花的,黿的腦袋是小小的,這是黿,不是斑鱉。”
二、它的真實身份,竟是西游記中的“通天河老黿”
經隊員們反復確認,發現這個東西并不是斑鱉,確實是一只“黿”。
一位北京網友網友看著它的真面目后,也驚奇地表示:“這不是馱著唐僧師徒過通天河的那個嗎!”
看來,還是有識貨的網友,一眼就認出了它的與眾不同。
如果單單把這個“黿”(yuán)字放在這里,估計很多網友都不認識這個字,更不知道這個物種到底是啥。
但如果提起電視劇《西游記》當中,馱著唐僧師徒過通天河的那只“大老鱉”,大家應該都記憶猶新。
其實,通天河里馱著唐僧師徒過河的神獸,準確地說應該是一只“黿”,它的外形和老鱉有些相似,但它的體型,要遠大于老鱉,可以輕松長到100斤以上,最大可以長到200斤。
當年電視劇里那只直徑超過兩米的"老鱉",實際原型正是黿——這種體型巨大的神獸,馱著4個人還能游刃有余,這還真不是藝術夸張。
黿的力氣很大,有人試過在黿背上壓幾塊大石頭,然后上面再站幾個壯漢,它照樣能慢悠悠往河里爬。
古人曾用"黿鼉為梁"這個成語,形容它們馱人過江的神力。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吳承恩安排它馱著唐僧師徒過河。
三、黿的前世今生——曾遍布中華大地,如今數量比大熊貓還少
黿,曾經廣泛分布在我國的黃河流域。商朝青銅器上就鑄有"商王射黿"的銘文,比如出土的那只“作冊般青銅黿”,背上插了4支箭,背部刻著33字銘文,記錄了它的來歷:
“丙申,王于洹,獲。王一射,射三,率亡(無)廢矢。王令(命)寢(馗)兄(貺)于作冊般,曰:“奏于庸,作女(汝)寶。”
翻譯過來,大意就是:商王和大臣作冊般行至洹水,看到水里游一只黿,拔出弓箭就開始射它,結果商王射中1箭,作冊般射中3箭,最后商王用青銅器鑄造了一只黿,賜給作冊般。
這充分說明在幾千年前,黿就已經分布在黃河流域。
只不過,后來隨著氣候的變化, 北方由溫濕變得干旱,黿的棲息地快速萎縮,它們一路南逃,只剩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有零星種群。
與此同時,原來在河南一帶很常見的大象,也隨著黿一路遷徙,如今棲息地只剩下云南等少數原始森林,才能發現它們的蹤跡。
2022年,潮州韓江漁民也曾撈到一只38斤的 "鱉",短脖子、圓腦袋,差點被燉成甲魚煲湯,后經鑒定才發現它是一只黿!
目前,全國范圍內,黿的種群數量可能只剩下幾百只,可以說是比大熊貓還稀有。它們的變遷史,也是古往今來氣候變化的一種印證。
四、廣東是黿的重要棲息地
隨著氣候的變化,廣東成了黿為數不多的棲息地之一,練江、韓江這些河流緩、泥沙多,水溫常年20℃以上,比較適合它們的生存。
目前,韓江還有一個黿的自然保護區,主要就是為了保護這個古老的物種。這只在練江被發現的黿,最后在工作人員的見證之下,重新被放歸到發現它的地方。
見到這只傳說中的“神獸”后,一位廣東網友興奮地說道:“龜鱉黿鼉,終于又多認識了一種神獸。”
如果不是這次有人在廣東練江發現這個巨無霸,估計還是有不少網友,壓根沒見過這種“通天河老黿”。
看了這么多,不知道大家到底能分清“老黿”和“老鱉”,究竟有啥不同之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