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俄烏前線
本期話題,庫爾斯克烏軍大勢已去,英法堅持要出兵,梅德韋杰夫丑話挑明,北約派兵維和意味與俄開戰!
俄烏沖突的庫爾斯克地區終于迎來尾聲,烏克蘭開始撤軍了。
當地時間3月17日,烏軍已從庫爾斯克最大據點撤出。俄羅斯三月份的這一波“包餃子”戰術,徹底讓在庫爾斯克的烏軍招架不住,澤連斯基也不再抓著這一塊地方硬撐了,要回本土阻止俄羅斯的進攻。
那么,失去庫爾斯克地區的澤連斯基,是失去了所有的談判籌碼嗎?
從表面看,庫爾斯克的失去意味著澤連斯基的重要“王牌”丟失了,但是這個地區只是俄烏沖突的其中一塊區域,烏克蘭并未完全喪失博弈空間。
圖為澤連斯基
首先,烏東地區仍是雙方爭奪的核心。盡管俄軍控制烏東大部分區域,但烏軍仍保有局部反擊能力。3月17日,澤連斯基簽署法令,允許將部隊派往“友好國家”接受軍事訓練,試圖通過兵員素質彌補戰場劣勢。這一舉措將為烏方在為長期抵抗積累人力與技術資源,說明澤連斯基還要打下去。
其次,烏克蘭通過與美國簽署礦產開發協議,以資源換取安全援助,試圖在經濟層面綁定西方利益,延續外部支持。
最后,戰場形勢的惡化已對烏方談判立場構成壓力。俄軍近期在哈爾科夫與扎波羅熱方向的推進,進一步壓縮了烏軍的防御縱深。若烏東防線崩潰,被俄羅斯控制,但只要烏克蘭不承認俄羅斯的擅自劃分,從國際法上來說,烏克蘭就有底氣繼續和俄羅斯硬抗下去。
但短期來看,俄烏和談仍難實現,其沖突的根本原因并沒有解決。俄方堅持要求烏克蘭承認“領土現實”,而烏方則要求恢復1991年邊界,雙方立場的鴻溝短期內難以彌合。
圖為英國首相斯塔默
在烏軍頹勢凸顯之際,英法兩國于3月15日提出向烏克蘭派遣維和部隊的計劃,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英國首相斯塔默宣稱將組建超1萬人的維和部隊“保障?;稹保▏偨y馬克龍則強調“多國已同意參與”,并稱俄方“無權否決”。這一提議背后,折射出歐洲的深層戰略焦慮。
英法推動出兵,表面是為了“提供安全保障”,實則是因為烏克蘭被視為俄羅斯與北約之間的戰略緩沖地帶。而且,烏克蘭危機不是這三年才有的,是存在于過去十多年來的醞釀,俄羅斯和歐洲一步一步走向決裂。英法此時力挺烏克蘭,是為了讓俄烏繼續打下去。
圖為法國總統馬克龍
特別是美國在減少對烏援助后,歐洲在尋找新出路,獨立主導安全事務。更在美國減少對烏援助趨勢出現之后,法國總統馬克龍多次呼吁“歐洲戰略自主”,還表示,愿將法國的“核保護傘”擴展到歐洲盟友。這個“核保護傘”計劃很明顯是不切實際的,法國的核武器數量遠比不上俄羅斯的數量,也難以覆蓋整個歐洲,但他仍然想做這個“出頭鳥”,試圖強化法國在歐洲的主導地位。斯塔默則借維和計劃強化英國脫歐后的國際影響力,此舉既是向俄施壓,亦是對內展示歐洲“團結”的政治姿態。
盡管英法態度強硬,但北約內部裂痕明顯。意大利明確拒絕參與,加拿大等國態度曖昧,美國亦未公開支持。缺乏統一行動的背景下,維和計劃更多是象征性表態。此外,歐洲民意對持續援烏的疲勞感上升,匈牙利國內反對派已多次批評政府“卷入戰爭冒險”。
圖為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
面對北約的出兵維和威脅,俄羅斯反應激烈。3月16日,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警告,北約部隊進入烏克蘭即視為“對俄宣戰”,俄方將采取“包括核武器在內的一切手段回應”。這一表態將博弈推向臨界點,但戰爭爆發的實際概率仍受多重因素制約。
從軍事實力來說,沒有美國的北約遠不及俄羅斯。要知道,烏克蘭能和俄羅斯對抗這么久,主要都是靠美國的軍事,歐洲跟著美國后面出錢。因為美國承擔了北約約70%的國防開支,若排除美國,只看2023年北約國家總軍費,約為4000億美元。雖然這個數據高出俄羅斯當年的1100億美元,但需分攤至27個成員國,還是讓這些國家吃不消,且存在重復建設、裝備標準不一等問題,實際戰斗力大打折扣。
此外,北約成員國對戰爭風險的承受力差異顯著:波蘭等東歐國家主張強硬,而德法等國更傾向外交解決,這讓內部分化使得“集體行動”難以落實。
圖為特朗普
從國際關系上看,美國的“曖昧”態度是最大變量。特朗普政府傾向于與俄對話,就俄烏沖突的事情沒少進行互動。若北約維和行動缺乏美軍支持,其實際效力將大打折扣。
從實際行動來看,維和部隊的行動須經聯合國授權并獲得沖突雙方同意,暗示可能接受由中國、巴西等中立國主導的維和方案。這一路徑雖能降低直接沖突風險,但需西方讓步承認俄烏現狀,目前各方均未展現出足夠靈活性。
更關鍵的是,俄方還多次明確將動用核武器捍衛“領土完整”,這對北約構成巨大威懾。即便英法在戰后派兵維和,反而可能引發俄方報復性打擊,導致局勢失控。
總而言之,俄烏沖突的本質已超越了地區沖突,成為全球秩序重構的縮影。庫爾斯克的易手、英法的維和倡議與俄方的核警告,共同勾勒出一幅高度不確定的圖景。正如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所言:“戰爭很少真正結束,它們只是暫時休眠。”當軍事手段無法打破僵局時,外交智慧與妥協勇氣或將決定這場危機的最終走向。而對于普通民眾而言,和平的代價,永遠比戰爭更為沉重。
作者:常有理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號立場無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