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就在今年3月,商業圈和政壇都被一個消息攪得炸開了鍋,李嘉誠計劃以228億美元的價格,把分布在全球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一股腦兒打包賣給美國的貝萊德財團。
這樁交易涉及的金額龐大,更麻煩的是它觸動了國際地緣政治的敏感神經,特別是巴拿馬運河兩邊港口的控制權要換人,這可直接影響全球航運的格局,甚至可能對咱中國經濟安全造成威脅。
官方在短短幾天里連著三次出聲,狠狠批評這筆交易,態度越來越強硬,話里話外都暗示李嘉誠這么干可能會被罵上歷史,可面對這些李嘉誠一聲不吭,把挽回局面的機會全給丟了,那官方到底采取啥行動了呢?
官方三批李嘉誠
李嘉誠這次賣的港口里,巴拿馬運河兩端的那幾個關鍵港口特別顯眼,要知道巴拿馬運河在全球航運里那可是 “大佬” 級別的存在,連接著大西洋和太平洋,戰略意義重大,好多國際貿易都得靠它。
每年差不多有 21% 的中國商船都要借道巴拿馬運河,對中國經濟發展而言它就像一條 “黃金通道”,誰要是掌控了運河兩端的港口,就如同手握這條重要航運命脈的 “開關”。
所以李嘉誠把這些關鍵港口賣給美國貝萊德財團,一下子就引起了各方的關注,這幾年美國一直給中國使絆子,還不止一次威脅要 “收回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還給巴拿馬政府施壓讓他們少跟中國合作。
在這種情況下,李嘉誠這筆交易很難不讓人懷疑美國是不是想借這個機會,加強對全球航運的控制,好對中國進行戰略牽制。
要是美國真控制了這些港口,中國商船通行可能就會受限制,甚至可能被美國當成地緣政治博弈的棋子,這種潛在的戰略風險,就是中國官方特別關注這筆交易,還迅速做出反應的原因。
交易剛宣布沒幾天,中國官方連著三次發聲,批評李嘉誠的做法,第一次是港澳辦出面,話說得還比較委婉,就是提醒企業要 “三思”,要 “站穩立場”,讓李嘉誠 “想清楚自己站在哪一邊”。
這其實就是在勸他,希望他能再考慮考慮這筆交易潛在的風險,從國家利益出發,做個更明智的決定,可李嘉誠一聲不吭,啥公開回應都沒有。
也許他覺得這就是筆普通商業交易,沒必要解釋,但他這一沉默,反倒讓外界更擔心、猜測更多了,官方態度也越來越強硬。
接著香港《大公報》發布了一篇社評,火力全開向李嘉誠提出五個尖銳問題,直接就問他這么做有沒有考慮國家利益,是不是在助長美國霸權。
這五個直擊靈魂的問題,直直戳中李嘉誠的要害,也讓輿論一下子熱鬧起來,港澳辦還少見地轉載了這篇社評,這就表明官方對這事很重視,態度很明確。
官方第二次發聲已經不是簡單的勸誡了,而是上升到質疑和批評了,李嘉誠不吭聲,不但沒讓官方理解,還讓事情變得更嚴重了。
就在《大公報》那篇社評發布當天,港澳辦迅速做出行動,直接轉發了這篇評論,轉發時還毫不含糊地指出要是李嘉誠繼續執迷不悟,那鐵定要背負歷史罵名,這一次官方不再含蓄,而是強硬把事情性質直接給定了下來。
從剛開始的勸誡到現在定性,官方態度的轉變,就說明對這筆交易有多擔心、多不滿,李嘉誠一直不說話,徹底失去了挽回局面的機會。
官方的批評也從開始溫和的勸,變成現在嚴厲的警告了,甚至預示著后面可能還有別的行動,李嘉誠不吭聲,也讓外界對他動機有各種猜測。
官方的雷霆行動
輿論場上出現了兩種完全不一樣的聲音,支持李嘉誠的人覺得,這就是筆正常商業買賣,港口業務利潤低,賣掉資產能回籠資金,投到別的更有潛力的項目上。
而且貝萊德財團出價高,中資企業因為決策流程慢沒爭過,這也是事實,他們覺得李嘉誠作為商人,追求利潤最大化沒啥錯,不應該把他這行為上升到政治層面。
反對者直言,李嘉誠這做法目光短淺至極,他壓根沒看出港口的戰略價值,竟把關乎中國商船安危的咽喉要道拱手送給存在競爭關系的美國,這不僅實打實損害了國家利益,還極有可能成為助長美國霸權行為的 “幫兇。
官方可不止動動嘴皮子批評,三次發聲后,一系列實際行動迅速跟上,各大官媒火力全開,持續發聲,營造出了高壓的輿論環境,逼著企業好好想想 “資本無國界” 這話靠不靠譜。
香港特首李家超也公開表態,說會特別重視這事,給企業提供公平環境,反對外國用威脅這些手段來施壓。
官方一系列舉動,清晰表明了維護國家利益的堅決態度,這是在對外界明確傳達一個不容置疑的信號:中國對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零容忍,堅決抵制任何損害國家核心利益的行徑!
同時中國在國家戰略層面也做出調整,為了減少對特定海運通道的依賴,中國加快中歐班列、中老鐵路等陸路通道的建設,還積極推進尼加拉瓜運河項目。
新運河要是建成了,就能大大削弱巴拿馬運河的戰略地位,成為反制美國潛在封鎖的重要手段,這一系列舉措,就能看出中國在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方面,那是很有戰略眼光,布局也很長遠。
官方還加大對民營企業的警示和引導,把華為、比亞迪這些 “硬剛美國” 的企業樹立成正面典型,強化 “愛國企業家” 形象,同時敲打 “李嘉誠現象”,警告資本不能背離國家利益,不然就會失去政策紅利和公眾支持。
這表明,中國官方大力支持民營企業大膽參與國際競爭,去外面闖一闖,但同時也明確要求企業無論何時都得把國家利益擺在首位,這一點沒得商量。
李嘉誠賣港口這事兒,最后變成了一場關于商人、國家和時代責任的深刻反思,對李嘉誠來說,這無疑是場聲譽危機,他的形象從 “超人” 變成了備受爭議的人物。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企業已經成了大國競爭的前線,商業決策得更謹慎,得更重視地緣政治風險,官方態度已經很清楚了:支持市場化,但絕不容忍損害核心利益的行為。
參考資料
多彩貴州網2025-03-19 李嘉誠賣港口給美國財團,李家超表態
杭州日報2025-03-17 中共代表團訪問巴拿馬
極目新聞2025-03-17 港澳辦三天內兩次轉載《大公報》評論,向香港長和發出五連問“在大是大非面前,企業家應怎么取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