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澤連斯基
澤連斯基的救星要來了?英法召集30個國家開軍事首腦會議,是準備要聯手出兵給烏克蘭撐腰。那么,英法召集30國組“自愿聯盟”援烏,為何要鋌而走險?他們的維和部隊敢不敢進入烏克蘭?一旦突破俄羅斯底線,會不會引爆更大規?;鞈??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將從英法召集30國會議這一話題說起,為你進行分析。
當地時間3月11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巴黎召集30多國軍事首腦會議,提出在俄烏達成和平協議后為烏克蘭提供“可信的安全保障”。這一計劃背后既包含戰略考量,也暗藏巨大風險。
第一個問題:英法召集30國組“自愿聯盟”援烏,為何要鋌而走險?
一方面,歐洲在烏克蘭地區投入超千億歐元,現在烏軍從庫爾斯克地區撤離,一旦開啟談判,烏克蘭在談判桌上失去了這一“王牌”籌碼,也就意味著歐洲的投入會“打水漂”。這些投入將歐洲與烏克蘭深度綁定——若此時停止支持,意味著歐洲三年來的戰略布局和財政投入將淪為“沉沒成本”,且可能引發俄羅斯對歐洲安全框架的進一步擠壓。
三月以來,俄軍的攻勢強烈,通過“包餃子”、“管道突襲”的戰術,迫使烏軍撤離庫爾斯克地區。而且,俄軍當前已控制烏東四州的大部分區域,還將在庫爾斯克形成縱深防御體系,歐洲若放棄支持,俄軍可能進一步向第聶伯河以西推進,直接威脅北約東翼。因此,歐盟不得不維持烏克蘭基本防御。
圖為法國總統馬克龍
此外,烏克蘭作為俄羅斯傳統勢力范圍與歐洲戰略前沿的交匯點,其存亡直接關系到歐洲的安全架構。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巴黎會議上強調:“歐洲必須為烏克蘭、為歐洲自己全力以赴”,這反映出歐洲對失去烏克蘭這一“戰略屏障”的深切焦慮。
圖為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另一方面,美歐關系的裂痕也為歐洲的“戰略自主”提供了動力。特朗普上臺后,美國對烏援助的不確定性,甚至暫停了對烏克蘭的援助。這讓歐洲意識到,依賴美國并非長久之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提出的8000億歐元防務融資計劃,表面上是提升歐洲軍力,實則暗含擺脫美國控制的意圖。法國國防部長勒科爾尼直言:“歐洲需集體承擔責任”,這番話直指歐洲防務自主化的核心訴求——通過整合各國軍事資源,構建獨立于北約的歐洲安全架構。
第二個問題:英法30國維和部隊,敢不敢進入烏克蘭?
盡管英法牽頭組建“自愿聯盟”,但實際派兵的可能性仍面臨多重障礙。首先,俄羅斯的強硬立場是首要挑戰。俄外長拉夫羅夫明確表示,任何北約部隊進入烏克蘭均等同于“宣戰”,俄方將采取“不設上限”的報復行動。這種警告并非空談,因為俄軍已控制烏東四州,并在庫爾斯克戰線對烏軍形成包圍態勢,軍事優勢明顯。
圖為俄烏前線
俄軍在烏東四地部署了“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系統、S400防空網絡以及電子戰部隊,形成“攻防一體”的作戰體系。俄軍近期在哈爾科夫方向的攻勢,也是對歐洲釋放信號:任何試圖改變戰場平衡的外部干預都將遭遇毀滅性打擊。
其次,北約內部的矛盾也削弱了行動可行性。德國、匈牙利等國對派兵態度謹慎,擔心引火燒身。從軍事實力看,北約雖在常規部隊數量上占優,但工業產能和后勤保障遠遜于俄羅斯。英國皇家海軍退役將領史蒂夫·杰米指出,北約連155毫米炮彈的產能都難以滿足烏克蘭需求,更遑論與俄軍長期對抗。
更嚴峻的是,北約的后勤體系嚴重依賴美國——歐洲港口75%的軍用物資裝卸需借助美軍運輸系統,而特朗普政府已暗示可能對“非北約框架行動”實施物資禁運。
圖為聯合國會議
最后,維和行動需聯合國安理會授權。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維和行動必須獲得安理會授權,而俄羅斯作為常任理事國擁有一票否決權。即便歐盟推動聯大通過“保障烏克蘭安全”的決議,其法律效力也僅限于政治譴責,無法為軍事行動提供合法性背書。即便歐盟推動“自愿聯盟”獲得聯合國大會支持,仍無法繞過安理會程序。
第三個問題:一旦突破俄羅斯底線,會不會引爆更大規模混戰?
其一,如果歐洲執意派兵,可能觸發俄羅斯的激烈反應。俄方已對烏能源設施、軍事指揮中樞實施精準打擊,并揚言“報復行動將不設上限”。若歐洲維和部隊介入,俄可能將打擊范圍擴大,甚至動用戰術核武器。
圖為俄羅斯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梅德韋杰夫
而且,俄羅斯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梅德韋杰夫更警告,若北約部隊進入烏克蘭,俄方將啟動“全面戰爭”預案,甚至不排除使用戰術核武器。這種威脅并非虛張聲勢——俄羅斯“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已實現實戰部署,其速度超過10馬赫,可攜帶核彈頭突破現有反導系統,而“薩爾馬特”洲際導彈的射程足以覆蓋整個歐洲。
其二,更大的風險在于沖突的外溢。北約若直接參戰,俄羅斯的核威脅不是玩笑的。俄羅斯新研發的“榛樹”高超音速導彈可攜帶核彈頭,其射程覆蓋整個歐洲,北約防御系統難以攔截。這種場景可能迫使美俄展開“核邊緣政策”較量——盡管雙方均宣稱“核戰爭沒有贏家”,但誤判風險始終存在。
同時,全球能源、糧食供應鏈將因歐洲制裁升級而進一步斷裂,發展中國家或面臨更嚴重的饑荒和通脹。更深層的危機在于全球秩序的重構,歐洲的派兵計劃暴露了北約內部裂痕:德國、匈牙利等國堅決反對軍事介入,而法國試圖通過“歐洲軍”重塑領導權。
總而言之,英國提議組建烏克蘭維和部隊,既是歐洲在美俄博弈中的一次大膽試探,也是其推進“戰略自主”的重要嘗試。然而,這一提議伴隨巨大風險:可能激化俄烏沖突、加劇北約內部分歧、甚至引發全球地緣政治動蕩。對烏克蘭而言,維和部隊既是“保護傘”,也可能是“緊箍咒”——在獲得短期支持的同時,其主權與未來將更加受制于外部力量。正如歷史一再證明的那樣,弱國在大國博弈中的命運,往往不由自己決定。
作者:常有理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號立場無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