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我另兩個號,其中古老板的老巢也日更,談更多的國內問題。
你可能會說,停戰不就是雙方不打了嗎?簽個協議,撤軍,握手言和,有什么好聊的?錯了!停戰可一點都不簡單。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各種戰爭停戰的那些事兒,看看在談判桌上,各方都在打什么算盤。朝鮮戰爭停戰:最難產的協議
你知道朝鮮戰爭的停戰談判持續了多久嗎?兩年零17天!這可是冷戰時期最長、最復雜的停戰談判之一。
1951年7月10日到1953年7月27日,一共耗時730多天。
而真正的戰場上,從1950年6月到1953年7月,整整三年的時間。
朝鮮戰爭的停戰談判簡直就是"懸疑片":1951年8月,聯合國軍指控中朝方面在中立區集結軍隊,談判一度中斷;1952年10月,因戰俘遣返問題,談判再次陷入僵局;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蘇聯政策轉變,推動談判重啟;1953年6月,韓國總統李承晚單方面釋放反共戰俘,幾乎導致談判徹底破裂...
更有意思的是,在整個談判期間,戰爭根本就沒停!各方都在"邊打邊談",試圖通過軍事進攻改善談判籌碼。
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發動多次大規模攻勢,聯合國軍加強空中轟炸和炮火攻擊,停戰前夕,雙方甚至加大了軍事行動力度,就為了爭取最后的地理優勢。
最終停戰協議對朝鮮半島的主權影響有多大?直接導致朝鮮半島事實上被分裂為兩個政治實體,雙方均未放棄對整個半島的主權主張。
甚至你可以說,這場戰爭還沒有結束,因為,朝鮮戰爭至今只是停戰而非正式和平結束,和平條約至今未簽署。
這個停戰為什么這么難?
主要是意識形態對立——冷戰背景下的東西方陣營對抗;國際干預——中國、美國、蘇聯等大國直接或間接參與;
戰俘問題——涉及意識形態選擇的敏感問題;
軍事分界線爭奪——38度線附近爭奪激烈;
國內政治壓力——特別是韓國反對任何分裂朝鮮半島的解決方案。
越南戰爭:基辛格的秘密談判
再來看越南戰爭的停戰談判,那更是一部諜戰大片,正式和秘密談判共持續了近五年!
1968年5月,美國與越南民主共和國在巴黎開始初步談判;1969年,南越政府和"南越臨時革命政府"加入談判;1972年1月,美國公布基辛格與黎德壽的秘密談判;1972年10月,雙方達成初步協議,但南越總統阮文紹拒絕簽署;1972年12月,美國發動"圣誕轟炸",迫使北越重返談判;1973年1月27日,最終簽署協議。
在整個談判期間,戰爭不僅持續,而且多次升級:1968年"春季攻勢"后開始談判,但戰爭繼續;1970年,美軍入侵柬埔寨,擴大戰爭范圍;1971年,南越軍隊入侵老撾;1972年,北越發動"復活節攻勢";1972年12月,美國發動"圣誕轟炸",是越戰中最猛烈的空襲。
這個停戰協議最終的結果是什么?表面上維持了南北越分治的狀態,但實際上為北越最終統一越南創造了條件。兩年后,1975年4月,北越軍隊攻占西貢,越南最終統一。
這個停戰為啥這么難?
政治與軍事目標的矛盾——美國需要"體面撤出";
多方參與——美國、北越、南越政府、南越臨時革命政府各有訴求;
國內政治壓力——美國反戰情緒高漲,尼克松需要結束戰爭;
信任危機——各方對對方承諾的懷疑;
南越政府的抵制——擔心被美國拋棄;
意識形態對立——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對抗。
埃以和平:最驚人的轉折
停戰快的,那就要到1978-1979年埃以和平條約,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驚人的停戰轉折。想想看,幾年前還是生死大敵,忽然變成了和平伙伴!
埃以和平條約談判是一個漸進式過程:1977年11月,薩達特訪問耶路撒冷,打破和平僵局;1978年9月,在美國主持下達成戴維營協議;1978年10月至1979年3月,埃以進行詳細條約談判;1979年3月26日,正式簽署和平條約。
與前兩次不同,這次談判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中進行:埃以之間停火已經持續多年;兩國領導人有直接接觸;美國提供積極斡旋;無軍事行動干擾談判進程。
最終的和平條約包括:以色列分階段從西奈半島全部撤軍;埃及承認以色列國家,建立正常外交關系;保證蘇伊士運河對以色列船只開放;在西奈半島建立非軍事區和有限武裝區。
這個和平進程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包括:領導人的政治勇氣(薩達特、貝京);美國強有力的斡旋(卡特總統);埃及軍事和經濟壓力;以色列安全需求與領土完整間的平衡;分階段實施,建立互信;兩國民眾對和平的渴望。
兩伊戰爭:最長的現代常規戰爭
兩伊戰爭(1980-1988)是20世紀后半葉最長的常規戰爭之一,停戰談判也經歷了多年曲折。
1982年,伊朗收復被占領土后,國際社會開始推動停戰;1983-1987年,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多次斡旋;1987年7月,安理會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立即停火;伊朗初期拒絕接受決議,直到軍事形勢惡化;1988年7月,伊朗宣布接受第598號決議;1988年8月20日,正式停火。
在談判期間,戰爭持續并且不斷升級:"城市戰爭"——雙方轟炸對方城市和平民目標;海灣"油輪戰爭"——攻擊對方和第三國油輪;伊拉克使用化學武器;美國直接介入保護科威特油輪;1988年7月,美軍擊落伊朗客機,加速伊朗接受停火。
兩伊停戰談判為什么如此曠日持久?
意識形態與宗教因素——什葉派伊朗與遜尼派伊拉克;
領導人個人恩怨——薩達姆·侯賽因與霍梅尼;
國際社會立場不一——美蘇在不同階段支持不同方;
石油利益——波斯灣石油運輸安全;
戰爭經濟——兩國逐漸適應了戰時經濟模式;
民族主義情緒——雙方都將放棄視為屈辱。
波黑內戰:復雜的族群拼圖
波黑內戰的停戰談判經歷了多次失敗嘗試。
1992-1994年,歐盟和聯合國提出多個和平計劃,均告失敗;1994年,"接觸小組"(美、英、法、德、俄)提出新方案;1995年8月,美國主導外交攻勢;1995年11月1-21日,代頓和平談判;1995年12月14日,巴黎正式簽署協議。
在談判期間,戰場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克羅地亞軍隊在美國支持下發動"閃電行動"和"風暴行動",改變軍事態勢;北約對波斯尼亞塞族進行空襲,迫使其接受談判;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對波黑塞族施加壓力;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引發國際社會強烈反應,加速軍事干預。
代頓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作為單一國家繼續存在,但內部分為兩個實體(波黑聯邦和塞族共和國);
領土劃分——波黑聯邦51%,塞族共和國49%;
建立中央政府和兩個實體政府的復雜政治結構;
允許NATO派駐實施部隊;建立國際高級代表辦公室監督協議執行。
這場停戰談判特別復雜的原因在于:
民族和宗教仇恨——塞族(東正教)、克羅地亞族(天主教)和波什尼亞克族(穆斯林)之間的歷史敵意;
領土糾紛——各民族聚居區交錯,難以劃清邊界;種族清洗帶來的人口變動;
區域大國干預——塞爾維亞、克羅地亞直接支持各自民族;
國際社會立場不一——美國、歐盟、俄羅斯對沖突的看法不同;
政治領導人利用民族矛盾維持權力。
科索沃戰爭:人道主義干預的先例
科索沃戰爭的停戰談判分為兩個階段:1999年2月,法國朗布依埃談判——塞爾維亞拒絕接受NATO部隊進駐;1999年3月24日至6月9日,NATO空襲南斯拉夫期間的談判;1999年5月,俄羅斯特使切爾諾梅爾丁與西方國家協調立場;1999年6月9日,南斯拉夫軍隊簽署撤軍技術協議。
在談判期間:NATO對南斯拉夫進行了78天持續空襲;塞爾維亞軍隊加強了對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的清剿行動;科索沃解放軍繼續游擊戰;大規模難民危機加劇,約80萬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逃往鄰國;俄羅斯支持塞爾維亞,但不愿軍事介入。
停戰協議對主權的重大影響:科索沃事實上脫離塞爾維亞控制;名義上仍屬南斯拉夫(后來的塞爾維亞);國際社會實際接管科索沃行政;為科索沃2008年單方面宣布獨立埋下伏筆;塞爾維亞主權受到嚴重挑戰。
科索沃停戰談判的難點在于:
主權與人道主義干預的矛盾——首次以人道主義名義繞過聯合國安理會進行軍事干預;
民族自決權與領土完整原則的沖突;俄羅斯與西方在巴爾干的地緣政治競爭;
歷史仇恨——塞族視科索沃為民族搖籃,阿爾巴尼亞人要求自治/獨立;NATO對南聯盟的軍事壓力與合法性問題;
戰后治理模式——國際托管還是有限自治。
阿富汗戰爭:遠方的撤退承諾
美國與塔利班的和平談判歷時近兩年。
2018年7月,美國與塔利班在多哈開始非正式接觸;2018年12月,美國特使哈利勒扎德與塔利班開始正式談判;2019年9月,特朗普叫停幾乎達成的協議;2020年2月,美塔雙方重啟談判并達成協議;2020年2月29日,《為阿富汗帶來和平的協議》在多哈簽署。
在漫長的談判期間戰爭沒有停止 ,塔利班控制區不斷擴大,從農村向城市推進;阿富汗政府軍隊依賴美軍空中支援維持控制;塔利班襲擊頻率增加;ISIS-K加入沖突,攻擊雙方;平民傷亡持續上升。
多哈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美國及其盟國在14個月內完全撤出阿富汗;塔利班承諾阻止任何團體利用阿富汗領土威脅美國及其盟友;塔利班承諾與阿富汗政府開始"阿人內部對話";美國解除對塔利班的制裁并促使聯合國取消相關制裁;雙方釋放戰俘。
協議的結果是什么?2021年8月,美軍撤出后塔利班迅速接管全國,阿富汗政府崩潰。這個協議實際上為塔利班重掌政權鋪平了道路。
阿富汗和平進程的困難在于:
美國國內政治壓力——結束"無休止戰爭"的民意;
塔利班戰場優勢與耐心——認為時間在其一方;
阿富汗政府軍事和政治能力有限,依賴外部支持;
地區大國影響力復雜;塔利班內部強硬派與溫和派的分歧;和平協議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執行機制。
敘利亞內戰:永無止境的部分停火
敘利亞內戰自2011年開始,至今沒有全面停火,只有多次局部停火嘗試。2012年,聯合國-阿盟特使安南提出六點和平計劃,最終失敗;2016年2月,美俄達成"停止敵對行動"協議;2016年9月,美俄達成新停火協議,但持續僅一周;2016年12月,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主導的阿斯塔納進程啟動;2017年5月,俄土伊三國簽署建立"沖突降級區"備忘錄;2018-2020年,俄土圍繞伊德利卜多次達成臨時停火協議。
各次停火協議的主要特點:地理上限于特定區域;時間上多為臨時性質;內容上區分"恐怖組織"(繼續打擊)和"溫和反對派"(停火對象);建立聯合監督機制;解決人道主義通道問題。
敘利亞和平進程面臨的主要困難:
參與方極其復雜——政府軍、多派反對派、庫爾德武裝、伊斯蘭極端組織、多國外部介入;
代理人戰爭特征——伊朗、俄羅斯支持政府,土耳其、海灣國家和西方支持反對派;
政治解決方案存在根本分歧——阿薩德去留問題;地區大國地緣戰略競爭;民族和宗教因素;聯合國安理會永久成員國意見分歧。
烏克蘭東部沖突:明斯克協議的困境
烏克蘭東部沖突的停火談判經歷了兩個主要階段:2014年9月5日,明斯克議定書(明斯克-1)簽署;2014年9月19日,明斯克備忘錄簽署;2015年1-2月,戰事再度升級,德巴爾切沃戰役;2015年2月12日,明斯克-2協議簽署。
在談判期間,東烏克蘭戰事持續:明斯克-1簽署前,親俄分離主義武裝與烏軍激戰;兩次明斯克協議之間,沖突不斷升級;協議簽署后,雖然大規模戰事減少,但低強度沖突持續。
明斯克協議未能全面實施的原因:
烏克蘭與分離主義武裝互不信任;協議執行順序存在分歧——烏方強調先安全后政治,分離主義武裝要求先政治后安全;
俄羅斯否認直接參與沖突,影響監督機制有效性;
烏克蘭國內政治壓力;各方對協議條款解讀不同;缺乏有效國際強制執行機制。
以色列-哈馬斯沖突:周期性的暴力與停火
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自2008年以來有多次短期停火安排:2008-2009年加沙戰爭后停火;2012年"護墻行動"后停火;2014年"堅固壁壘行動"后停火;2018年埃及斡旋的非正式停火安排;2021年5月,埃及斡旋的停火結束11天沖突;2022-2023年,多次小規模交火后的短期停火。
各次停火協議的共同特點:基本內容為"以靜制靜"——以色列停止空襲,哈馬斯停止火箭襲擊;放寬對加沙封鎖的部分限制;擴大加沙漁民捕魚范圍;允許更多人道主義物資進入加沙;沒有解決根本政治問題。
以哈沖突停火的特殊挑戰:
根本政治分歧——哈馬斯不承認以色列國家合法性;
"恐怖組織"標簽——以色列和多國將哈馬斯列為恐怖組織,拒絕直接談判; 加沙人道狀況與安全要求的平衡;
地區動態;內部政治壓力——以色列和哈馬斯各自面臨強硬派壓力;
周期性暴力模式——停火往往只是暫時性,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停戰的真相:算盤與權力
透過這些復雜的案例,我們能夠看到,影響停戰難度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第一,沖突性質與復雜性。國際沖突與內戰的停火難度不同,敘利亞、也門內戰尤其難結束;參與方越多,協調越困難;代理人戰爭(如也門的沙特-伊朗對抗)增加復雜性;非國家行為體的參與使停火更難維持。
第二,主權與領土爭議。領土完整與分離傾向的沖突(如科索沃、波黑問題)特別難解決,背后主要是民族自決權與國家主權觀念的沖突;國際承認問題(如巴勒斯坦地位);領土交換的可能性(如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土地換和平");自治與中央權力的平衡(如明斯克協議中頓巴斯地區地位)都是關鍵因素。
第三,意識形態與宗教因素。意識形態對立(如朝鮮戰爭中的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對抗);宗教分歧(如波黑內戰中的天主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派別沖突);極端主義組織拒絕常規談判框架;歷史仇恨(如巴爾干地區的民族歷史恩怨)都會加大停戰難度。
第四,外部干預程度。大國干預(如敘利亞危機中美俄介入);區域大國競爭(如也門危機中沙特與伊朗的競爭);國際組織參與的調解能力與資源;經濟制裁與援助杠桿的使用都影響停戰進程。
第五,國內政治因素。領導人政治意愿(如埃及薩達特的和平決心);民眾支持度(如哥倫比亞和平協議公投失敗);內部分裂(如巴勒斯坦內部哈馬斯與法塔赫分裂);政權合法性與生存憂慮都會影響停戰決策。
這里面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主權問題對停戰的影響。很多人覺得停戰就是不打了,簡單吧?錯!主權問題始終是停戰談判中最敏感、最難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
第一,主權往往被視為不可分割的零和博弈,導致談判僵局;成功的停戰往往采用模糊語言處理主權問題,留待未來解決;有些采用漸進式方案,如埃以和平中的分階段撤軍與主權恢復;還有些通過第三方擔保減輕主權讓步風險。
第二,主權讓步的政治成本極高。領導人擔憂因主權妥協被視為"叛國";特定領土在民族歷史中的象征意義(如科索沃對塞爾維亞);一處讓步可能導致其他地區分離主義抬頭;軍隊與安全部門往往強烈抵制領土讓步。
第三,現代停戰談判中出現了一些創新方案:特殊行政區模式;共同主權(如波黑聯邦模式下的多層次權力分享);功能性分離與法律統一;國際托管過渡(如東帝汶、科索沃);非政治領域先行合作,為政治解決創造條件。
第四,隨著國際法與主權原則的演變,領土完整原則與自決權的緊張關系、"保護責任"概念對傳統主權觀念的挑戰、實際控制與法律主權的分離、"凍結沖突"案例增加,都在改變停戰談判的性質。
絕大多數停戰談判都在戰爭持續進行的背景下開展,這種"邊打邊談"模式帶來特殊挑戰。
軍事行動與談判進程密切互動:
沖突方往往在關鍵談判前發動攻勢改善談判籌碼;展示決心和能力以影響對方讓步;針對性軍事行動促使對方在特定問題上讓步;根據談判進展調整軍事壓力強度。
戰場變化對談判地位影響巨大:
關鍵戰役可能成為談判轉折點(如印支戰爭中奠邊府戰役);軍事僵局往往促使雙方更愿意妥協;當一方取得決定性優勢后可能放棄談判;軍事失利往往導致政治分裂,削弱談判能力。
平民傷亡與公共輿論也是關鍵因素:
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增加國際停戰壓力;媒體報道塑造公眾對沖突的認知;國際譴責與制裁威脅影響沖突方成本-收益計算;嚴重人道主義后果降低國際社會干預門檻。
談判誠意與信任建立也很重要:
局部或臨時停火測試對方誠意;人道主義通道與物資交換建立最低限度信任;戰俘交換作為善意展示和信任建立的第一步;第三方驗證機制克服相互不信任的障礙。
俄烏沖突涉及到的哪些復雜問題?
1、大國干預:美國干預,但現在美國川普政權是希望終結戰爭,川普會急于實現政見;但歐洲各大國元首的想法與川普不一致,他們與司機密切溝通,也形成了大國干預。而沖突的另一方,俄羅斯也是一個軍事大國;
2、主權沖突:俄羅斯占據的土地與烏克蘭的領土,形成了與國際戰后秩序中的領土不可分割的原則性沖突;烏政府難以妥協;
3、民族自決權沖突:烏東及克里米亞俄族人口是否有民族自決權,這也是一個問題,俄羅斯采取的吞并手段是先讓這些地區獨立公投,然后再加入俄羅斯;這一程序上至少與南聯盟各國的問題存在相似之處;而國家主權與民族自決權構成了沖突;
4、庫爾斯克問題:普京顯然不希望庫爾斯克成為談判桌上的談判條件之一,在烏軍沒有撤出庫爾斯克之前,他不可能停戰;而烏克蘭占領庫爾斯爾就是希望用庫爾斯爾來換取烏東領土;這是對戰爭談判籌碼的爭奪。
5、民族、宗教、意識形態沖突:戰爭持續到現在,烏克蘭與俄羅斯在親西方與反西方、烏克蘭民族主義與大俄羅斯主義;東正教正統地位、斯拉夫民族發源地、俄語與烏語的地位問題、烏克蘭是否加入北約問題上形成了全方位的沖突;這些沖突難以在談判中解決。
6、烏克蘭國內民族沖突問題:烏克蘭國內的俄族占比較高,這導致了國內民族主義的沖突,在停戰談判中,也將涉及到民族混居處的實質占領與治權的重大爭議問題;
結語:和平的代價
我們來個總結吧。戰爭停火不是簡單地簽個協議就完事了,它是一場復雜的政治博弈,涉及主權、邊界、意識形態、外部干預和國內政治等多重因素。
從朝鮮半島到中東,從巴爾干到非洲,每一次停戰都是獨特的,但也有共同的規律:主權問題是核心難題;外部大國干預往往延長沖突;國內政治壓力可能阻礙和平進程;無論是戰場態勢還是談判過程,都充滿了不確定性。
最后要說的是,停戰并不等于和平。真正的和平需要解決沖突的根源,包括民族和解、經濟重建和制度建設。
但停戰是第一步,是從槍林彈雨到談判桌的轉變,是從戰場博弈到政治博弈的轉變。
停戰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得多,但這一場戰爭,我認為停戰會快,但談判結果可能會很難。
停戰是會快,是因為兩國都打不動了。兩國戰爭最大的制約,不是武器、不是金錢、不是外國援助,而是在戰爭中,本國政府其實與本國人民逐步發展成為了敵對的雙方。政府要將民眾當作戰爭的養料,而民眾在長期戰爭下,只會瘋狂逃避戰爭。
每一個政客,其實都坐在火山口,威脅他們的是本國平民,而不是外國軍隊。
但是停戰談判卻可能曠日持久,因為上述這些沖突,想靠談判解決,幾乎是不可能的。
戰后的兩國民眾,仇恨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
注:資料搜集與整理,部分使用A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