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Della 來源 | 廣告案例精選
近幾年來,巴黎世家奇葩設計層出不窮,把自己變成了獵奇、狂野、炸裂的代名詞。
以至于網友每每遇到超出人類認知范圍的場面時,都要忍不住感慨一句“這也太巴黎世家了”。
正所謂,時尚圈后浪推前浪,巴黎世家穩坐“顛王”寶座太久,終于等到了新的競爭對手。
沒有最顛,只有更顛,Zara靠瘋顛闖出了一條全新的品牌野路子。
這要從Zara的模特廣告海報說起。
別人半夜逛淘寶,擔心錢包不保,如果是刷到Zara,那就得擔心笑岔氣了。
最近有網友吐槽,被Zara官網的模特姿勢成功吸引了注意力。
雙手無處安放,一會雙手抱胸,一會撩衣服,一會又抓住衣擺,給人一種有跳蚤“渾身癢”的既視感。
圖源:淘寶
不是摸這摸那,就是癱軟在椅子上,手比劃著奇怪的造型。
圖源:淘寶
這些難以理解的拍攝姿勢,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出自人類迷惑行為抓拍大賞,壓根和快時尚平面海報扯不上半毛錢關系。
時尚的味道我是get不到,但的確傳達出“快”的意思,真的想讓模特別拍了快去洗澡。
對于Zara的獨特海報審美,網友們也紛紛表示看不懂。
模特到處抓癢,側面印證了Zara商標刺撓不舒服,從這個角度解讀真的笑不活了。
估計Zara內心 os:讓你看海報,沒讓你這么看海報啊。
有網友憑借豐富的購物經驗大膽猜測,怪動作基本上是為了掩蓋衣服的某些缺點,起到一種轉移視覺注意力的作用,聽起來是蠻有道理的。
以前只知道打哈欠會傳染,今天見識到原來撓癢也會隔著屏幕傳染,把人看得一癢一癢的呦。
嚴重懷疑這就是Zara的“小心機”,看了廣告海報有反應這就對了。
可以對標巴黎世家了,一個海報發瘋,一個設計發瘋,各有各的瘋。
或許Zara想要營造的是超絕松弛氛圍感,可惜透過模特海報,只能看到一副迷惑、不太聰明的樣子,求Zara模特的心理陰影面積。
拳打miumiu,腳踩巴黎世家,我宣布,時尚圈新的“顛王”誕生了!
事實上,Zara的迷惑海報已經是業內基操了,輕松拿捏社媒傳播的流量密碼。
去年,Zara的模特海報也狠狠被群嘲出圈,第一次見到把擦邊拍出“偷感”的名場面。
在大海巖石旁,一個穿著白背心大紅褲子的模特,把褲子脫到一半,然后沒有然后了。
圖源:小紅書網友
網友忍不住腦補,這是外出旅游找不到廁所,正準備偷偷解決的時候剛好被拍到的社死時刻。
原以為是??菔癄€,沒想到是“發糞涂墻”,這是一張“很有味道”的海報。
已經不忍心舉報擦邊,但是也要牢記“禁止隨地大小便”,憑一己之力,Zara提高了大家的公共衛生意識。
看了半天,也沒看出到底是賣啥的,讓人摸不著頭腦。
就這樣一張介于擦邊和偷摸方便的海報,把Zara推向了話題中心,在當時掀起不小的討論熱度,狂刷存在感。
這不是個例,經常關注Zara上新的朋友,想必都知道Zara在賣家秀扎推的淘寶里早已成為一股“泥石流”。
有把模特拍成“猿人”,一秒回歸原始時代的。
圖源:小紅書網友
有模仿“布洛芬風”的,脖子癢,胳肢窩癢,看得人急死了,想把模特拉去澡堂搓澡。
圖源:小紅書網友
有致敬“馬賽克風”的,明明是帶貨襯衫,只見鏡頭里模特高清懟臉,誰看了不說一句疑似犯事被緝拿呢。
圖源:淘寶
有“抽風”的,展示牛仔褲,橫掛側掛豎掛,就是偏偏不好好穿腿上。
圖源:淘寶
還有深諳瑜伽褲“無厘頭風”的,穿優雅半身裙扎馬步,穿針織長裙撐出了一張沙發椅的既視感,感覺還能裝得下整個世界。
圖源:淘寶
更搞笑的是,Zara還把模特海報審美做到全球統一,甭管海內外,只有發瘋才是真理。
你看看海外版的模特畫風,有酷似站著撒尿的。
圖源:awkwardzara
有蹲在灶臺上,不知道是不是要演繹“屁股著火”的。
圖源:awkwardzara
同樣的,模特衣服穿到一半被抓拍,偷感十足。
圖源:awkwardzara
穿著比基尼蹲在椅子上,結合模特臉上的表情,有種拉在我手機里的畫面感,Zara請注意你的邊界感好嗎?
圖源:awkwardzara
還有拍時尚大片,卻拍成耍雜技的,Zara的平面模特個個都是練功高手吧。
圖源:awkwardzara
甚至乎,由于畫風太過炸裂,還有人在INS上開了一個賬號,專門分享Zara模特的迷惑姿勢大賞,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進軍自媒體賽道。
雖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但Zara的廣告海報顛出了新花樣、新高度。
在品牌圈,沒有任何舉動是毫無意義的。
每一個看似不被理解的迷惑動作,實則都在構建價值認知。
Zara堅持使用奇葩模特姿態的平面廣告,是源自當下“審丑營銷”狂歡的深刻洞察。
當完美形象引發審美疲勞時,非常態視覺沖擊反而能激活社交媒體時代的傳播裂變,達到“反向種草”營銷目的。
試想一下,看著千篇一律的模特海報,大家都習以為常,不會有分享、討論的欲望。
而Zara挑戰常規認知的海報,某種程度上是在制造社交貨幣,能夠在大眾的吐槽聲中提升品牌/產品的曝光率,擴大品牌聲量。
這種傳播策略,也深受奢侈品的喜愛,開始了從“丑設計”到“丑海報”的大膽嘗試。
比如,MiuMiu投放的地廣,把水靈靈的趙今麥硬生生給拍成了鄉村大媽風,坐了三個小時高鐵出來還打不到車的無力感撲面而來。
圖源:MIUMIU
攜手劉浩存拍攝的最新地廣,表情仿佛透露著彷徨和心虛,像剛剛偷完包走出來的,是粉絲看到想替劉浩存報警的程度。
圖源:MIUMIU
羅意威2023年早春系列海報構圖,把帥氣陽光的吳磊弟弟給整出了“工傷”,下半身的腿毛和黃色筒靴讓人無法忽視。
圖源:羅意威
即使是文藝女神湯唯,在迷惑的拍攝角度和姿勢中,也神似村口情報局嘮嗑的大姨。
圖源:羅意威
這些品牌海報審美或許令人接受無能,但不可否認的是,都達到了破圈傳播的營銷效果。
用戶在吐槽中完成二次創作,品牌在爭議中實現聲量裂變,形成 "丑 - 討論 - 傳播 - 認知" 的完整閉環。
只不過,這場審丑狂歡也暗含危險的臨界點,當“丑”被程式化為流量密碼,品牌正在消解自身作為文化生產者的價值責任,短期聲量可能透支長期品牌資產。
唯有當消費者從圍觀獵奇轉向價值認同,那些既能制造話題又能傳遞品牌主張的策略,才能完成從 "現象級" 到 "經典款" 的蛻變。
畢竟在注意力經濟時代,沒有永恒的爆款,但永遠存在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本文首發于 廣告案例精選(ID:ad282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