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銀行人還在為“被平均”的薪資沉默,騰訊的財報已讓行業差距變成天塹,是時候摘掉公眾的有色眼鏡了。
2025年3月19日,騰訊控股發布了一份讓全網嘩然的財報。
全年總酬金成本1128億元,員工總數11.05萬人,簡單計算,騰訊員工人均年薪高達102萬元。
這串數字像一記重錘,砸碎了外界對“傳統高薪行業”的濾鏡。
網絡上,銀行人還在為月薪五千的“穩定”辯護時,騰訊的薪酬數據已悄然將行業差距拉成鴻溝。
更諷刺的是,輿論場中仍充斥著對銀行人的誤解:“銀行工作體面又高薪”、“年終獎發到手軟”等。
殊不知,這背后是無數銀行員工在KPI重壓下的沉默與掙扎。
一、騰訊的“鈔能力”神話
騰訊2024年財報數據堪稱“碾壓級”,全年營收6602.6億元,凈利潤1941億元,相當于每天凈賺5.3億元。
單季度營收增速11%,經營利潤增速21%,遠超市場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其資本開支同比激增221%,研發投入706.9億元,七年累計砸下3403億元。
騰訊的高薪并非憑空而來,游戲業務全年收入1940億元,海外市場貢獻近半。
廣告業務依托AI技術升級,精準投放效率提升,微信生態GMV同比增長92%,成為新增長引擎。
反觀銀行,存貸利差縮窄、中間業務收入承壓,薪資增長自然乏力,員工的尊嚴早已被按在地上摩擦。
二、銀行人的“被誤解”困境
外界總以為,銀行人“坐辦公室、數錢喝茶”,可現實卻是,一線柜員月薪普遍五千左右,偏遠地區甚至低至三千。
客戶經理收入與業績強掛鉤,完不成養老金、信用卡任務倒扣工資,風險管理崗看似高薪,實則背負巨額壞賬追責壓力。
更荒誕的是,股份制銀行陷入“兩頭擠壓”,既無國有行的政策庇護,又難敵城商行的區域靈活性,員工淪為“指標機器”。
銀行HR口中的“年薪20萬”,到手可能不足15萬,績效獎金常因“平衡團隊”被砍半,年終獎從3個月縮水至1個月。
密薪制下,工資單只有模糊的“崗位+績效”,而領導手中的“資源傾斜權”讓分配淪為黑箱游戲。
好不容易等來了智能系統,卻演變成了監控員工的工具,攝像頭抓拍微笑弧度,AI質檢抽查話術合規,STM機記錄業務時長。
很多銀行人下班后都要在車里發呆半小時,才能切換回正常人模式,結節、脫發、失眠成為行內體檢高頻詞,銀行人的職業尊嚴早已被KPI碾碎。
三、新舊交替下的職業突圍
騰訊的高薪神話,本質是技術革命對人力密集型行業的降維打擊。
AI、云計算、大模型等技術投入,讓科技公司能以指數級效率創造價值,而銀行依賴網點擴張、人海戰術的模式,注定陷入“增量不增收”的泥潭。
可以預見,薪酬差距只會隨技術代差進一步拉大。
騰訊2025年資本開支預計達千億元,重點投向AI、云計算、機器人等領域。與其在傳統行業內卷,不如轉向金融科技、智能投顧等交叉賽道。
銀行人引以為傲的“柜面操作”、“信貸審批”經驗,正被AI快速替代。
相反,數據分析、AI模型訓練、生態運營等能力成為硬通貨。
2024年國有行柜員離職率同比上升12%,而騰訊員工流動率常年低于5%,真正的穩定,來自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
進入新時代,騰訊用人均百萬年薪重新定義“高薪”,銀行人卻仍在為“矯情”的指責辯白。
未來的高薪,不屬于哪個行業,而屬于那些敢于打破慣性、擁抱變革的個體。
銀行人的苦,不是“身在福中不知?!?,而是舊經濟模式與新時代需求撕裂的陣痛。
騰訊的強,也不是“躺賺神話”,而是技術霸權與人才紅利的必然結果。
看清真相的人,終會明白,與其在濾鏡下自我麻醉,不如在變革中主動破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