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信出版集團《刻意冷靜》
作者:杰奎琳·布拉西、亞倫·德斯梅特、邁克爾·克魯伊特
“刻意冷靜”能夠使人們在混亂和不確定中、在眼前還不是真正的危機時,用理性和刻意的思考過程及早捕捉到內心痛苦、懷疑或恐懼的信號,而不至于在壓力下做出往往使情況變得更糟的反應。
冷靜,毋庸置疑是一種好的品質,它意味著沉著自如、理智自信。
而在商業領域,“冷靜”一詞有著超越其詞義的強大效果,它不僅能影響個人,更能決定整個團隊、企業是否能在沉浮商海中穩操勝券,它不僅僅是一種個人品質,更是一種領導者需要刻意練習的能力。
1
如何理解刻意冷靜
什么樣的冷靜才是有效的冷靜?為什么是“刻意”冷靜?
麥肯錫數十年來幫助高管應對日常壓力、處理龐雜的情況和全面的危機,并基于經驗得出觀點:“刻意冷靜”能夠使人們在混亂和不確定中、在眼前還不是真正的危機時,用理性和刻意的思考過程及早捕捉到內心痛苦、懷疑或恐懼的信號,而不至于在壓力下做出往往使情況變得更糟的反應。
對于需要面對商業上各種挑戰的領導者來說,做不到這點就可能無法適應新的局勢,因而錯過創新機會或陷入更糟局面。以下兩點,可以幫助我們更形象地理解“刻意冷靜”的意義。
1.變局中的適應力
我們的世界正在極速變化,這迫使我們要去應對前所未有的動蕩和不確定性,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當舊有的方法和成功模式不適合我們所面臨的新挑戰時,我們被頻繁地要求做出高風險的決定。
這種情境稱為“適應區”,與“熟悉區”相對,“適應區”是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陌生的、充滿變動與挑戰的情境。但變動也意味著有創造、成長、創新和轉型的巨大機會,如果不能學習和適應,我們就有失敗和停滯的風險。
適應區往往會喚起恐懼感。我們很可能不自覺地緊緊抓住舊的觀念、模式,在這種退縮的狀態下,我們傾向于把問題歸咎于其他人或環境,期望他們有所改變,而不是著眼于我們如何才能打開心智并適應新的情況、挑戰或機會。然而,我們這樣反應并不意味著它是有效的。
“刻意冷靜”的力量,就在于能幫助我們駕馭適應區,并避免那些會使我們陷入困境的本能傾向。
2.深度思考眼前情況的工具
“刻意冷靜”是能幫助我們深度思考眼前情況的能力和工具,它能夠幫助我們選擇最適合應對特定挑戰或把握關鍵機會的行為。“冷靜”將使你在壓力和動蕩中保持專注和聚焦當下,而不被你的本能反應淹沒;之所以要“刻意”,是因為這些練習將使你快速意識到你可以選擇在不同情形下做出不同的反應。
20世紀70年代,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麥克利蘭提出“冰山模型”:冰山只有大約10%的水面部分是可見的,90%位于水線之下——神秘且未知。人類的行為模式也與之類似。他人,甚至有時是我們自己,只能看到我們的“行為”本身,但在“水線”之下,構成我們冰山大部分的是我們的思想、情感、信念、心智模式和核心身份,而這些都是由我們的價值觀、需求、夢想、恐懼等組成的。
冰山模型正如之前提到的,如果我們想要更好地駕馭生活,以更大的可能性取得期望的結果,就必須意識到水線之下的東西,設法解決或不斷改善我們隱藏的冰山。為了做到這些,我們需要“刻意冷靜”。這個深潛工具,潛到水面之下,并對這些隱藏的層級和它們的來源做清晰且實事求是的調查。
2
為什么要刻意冷靜
為什么要刻意冷靜?這不是為了維護領導者的固有形象,也不是讓我們看起來冷冰冰的。處變不驚的領導者也可以同時是一個熱情洋溢的人。
之所以要刻意冷靜,是因為領導者會面臨各種內部和外部的風險,而刻意冷靜是克服高風險挑戰的前提,是幫助你提升領導力和管理效率的利器。
1.防御模式是個甜蜜陷阱
防御是當我們感受到威脅時的自然狀態,這很正常,但防御的外殼把我們自己凍結在冰山中,失去適應新環境的機會,從而在真正的危險到來時,對眼前的問題無能為力。
當我們進入防御狀態時,我們會頑固堅持、退縮,并開始在意如何保護我們的身份、觀點,我們對它們緊抓不放,卻不去考慮其他觀點,嘗試或學習新知識。刻意冷靜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促使我們覺察到這種防御模式,轉向學習、探索、創新和適應形勢的狀態。
形勢變化意味著風險增加,在一個組織或者企業里,高風險挑戰不僅給我們自身帶來威脅,也會威脅到我們周圍的人,刻意冷靜在這時的重要性也就尤為突出。
刻意冷靜可以使我們在沒辦法維持現狀的情況下,重新聽見來自外部環境和內心的耳語,意識到自己回避問題和否認現實的防御性行為無甚作用,從而成為我們做出改變的強大推動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習以為常的行為模式。在不確定性中,我們渴望熟悉的舒適感,所以經常會退回到過去對我們有效的行為模式,這些模式會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而在工作場合中,我們需要找到新的想法和解決方案,而不是執行過時的戰術。
“刻意冷靜”作為一種個人的自我修煉,能防止領導者陷入防御狀態,從而覺察并避免無效的下意識反應,進而能根據眼前的情況選擇最有效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
2.被遮蔽的冰山之下
人們在某一個時刻可能會有各種感受和想法,例如,如果你正在經歷焦慮,更深層次的情緒可能是困惑、擔心、害怕、脆弱或謹慎,或者是這些情緒的某種組合。但我們的感覺和想法往往并不客觀,但也不是隨機的。它們來自冰山模型的下一層。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整個冰山都是可見的,不僅對我們自己,而且對我們周圍的人,我們的生活會有多大的不同。
當然,這種設想過于理想化,每個人都被各自的經驗、文化、需求和恐懼塑造,每個人都在在隱藏冰山的限制下來看待現實。
但是,掌握“刻意冷靜”往往意味著更深地潛入我們的情緒體驗。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潛入冰山之下,得知是何種心智模式導致了我們的感受、想法和行為,為什么我們變得無法傾聽,也無法客觀地評估自己的團隊成員和其他人的表現,以至于失去了充分探索他人可能關注到的具體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機會。
3
如何練習刻意冷靜
1.學習敏銳度
人們很容易陷入無法看透、無法認識到當下所處的環境需要全新的、不同的反應方式。當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被手頭的問題霸占時,就沒有多余的精力去觀察和感知自己的內心。
當我們出于某種原因感覺自己受到威脅時,我們本能的自我保護。處于這種狀態下,我們會頑固堅持,退縮,并開始在意如何捍衛我們的身份、觀點、故事和內在邏輯,而不會去考慮其他觀點,不會嘗試學習新知識。
那我們就反其道而行之,提高學習敏銳度,讓自己隨時處于學習狀態。回想一下我們還是學生的時候,處于學習狀態時的我們能夠采取一種好奇的、初學者的心智模式,與他人溝通并考慮他們的觀點,探索新的可能性和方法,而不是追求完美。
學習狀態下的我們可能仍然處于壓力之下,并深陷強烈的情緒中,可能仍然面對著未知,沒有掌握解決當前問題所需的知識或技能。但在學習狀態的關鍵,就在于我們不把這種不適看作一種威脅,我們意識到環境的不確定性需要我們學習新方法或采用不同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個成長的機會。這使我們能夠做出有效的反應,并獲得成功所需的技能。
最重要的是,在學習狀態下,我們保持了一種內在的控制力,不再寄希望于外部環境的改變,而是接受現狀,并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改變情況或調整體驗方式。
2.雙重意識
“雙重意識”是一種對外部和內在環境以及它們如何相互影響的綜合意識。
“雙重意識”讓我們從自己的感覺和思想中抽離,可以觀察自己的經歷,觀察自己的感覺和思想。我們仍然會有情緒,仍然可能會消極或感到受傷,但我們會注意并接納這些想法,而不是完全認同它們。
如果處在無意識情況下,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是隨心所欲地做事,從自己的視角看世界,并假設自己看到的就是客觀現實。這時候我們基本上意識不到自己內心隱藏的冰山和行為模式,而且對自己的行為給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影響視而不見。所以,“雙重意識”的第一重是要識別出我們所處的區域:為了實現我們的目標和愿望,識別出眼前的情況對我們的要求。
有趣的是,在這個意識層級上,我們常常以相反的方式看待自己與他人:我們往往將他人的行為歸因于他們個性、能力、選擇或性格的反映,可到了自己身上,我們卻經常把自身行為歸因于外部環境。當我們開發自己的“雙重意識”時,我們能夠放慢速度,更好地觀察自己所處的環境和我們的內在反應,以及相應的行為。
當我們對自己身上的這種動態變得更加了解時,我們也會對其他人的行為產生同理心。這就是“雙重意識”的第二重:認識到我們內心處于哪種情緒、心理和精神狀態,以及這種狀態是不是最適合我們去應對當前的外部環境。
3.情緒調節
最新研究表明,我們并不只是因為外部的刺激而進入防御狀態的,有時甚至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我們也可能感到壓力。換句話說,有時候,給我們帶來壓力的不一定是外部威脅或危險程度本身,而是潛在創傷的嚴重程度和被觸發的內心恐懼。
這一觀點揭示了一個現實:我們的情緒,包括恐懼,實際上是自己構建出來的。情緒不是對外部觸發因素的反應,而是我們的大腦對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做預測的結果。
許多領導者即使是在舒適的低風險環境中也很難讓自己在隨性的狀態下做事情,但這些活動對我們的整體表現和領導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雖說“思緒游離”有負面的含義,但有時也能在調節情緒方面發揮正面作用。
舉個例子,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和阿基米德一樣經歷過這樣的時刻:我們在洗澡、洗碗或在做一些其他的普通小事時,我們的思緒開始游離。還有一些人利用這些“思緒游離”的時刻進行反思、總結,或被動地探索和學習,例如在通勤時,聽有聲讀物或播客。這是一種思緒游離的方式,讓我們可以休息一下,也可以幫助我們補充能量,增強自我意識。可以說,思緒游離本身也可以是一種生產力。
此外,復原、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空間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為我們的身體和情感電池充電,這些同樣是對我們有益的行為。
當我們處于復原狀態時,我們可以給自己補充能量,為整體復原留出足夠的時間,對我們的表現和駕馭不同區域的能力非常重要。
刻意冷靜為領導者在一個動蕩的世界中學習與引領提供了新的思維工具,它使得我們跳出盒子看問題,潛入冰山之下,理解我們防御行為的根源。這樣無論你周圍發生了何種變動,我們都能保持學習的心態、開放的思維,從而更好地適應新環境,率先掌握時代先機。
說明:發布并不意味著我們贊同其觀點,只為多一個視角看待問題,部分信息和圖片無法核準,如涉權益,煩請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有融資需求請加微信(FA_rzj),為方便備注,申請好友時請發送(姓名·城市·公司·職務)
- The End -
我們已經與阿里巴巴創新投資、達晨創投、高瓴資本、高榕資本、高特佳投資、戈壁創投、國新風投、國中創投、紅杉資本、華映資本、火山石投資、IDG、經緯中國、今日資本、紀源資本、君聯資本、聯想之星、藍馳創投、梅花天使基金、平安創投、啟賦資本、軟銀中國、賽伯樂投資、賽富基金、深創投、天圖資本、騰訊投資、五源資本、毅達資本、英諾天使基金、優勢資本、真格基金、浙商創投、中國風投、中國文化產業投資等近千家知名投資機構2000余名專業投資人建立廣泛聯系和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