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走進校園,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北大附中交出了這樣一份亮眼答卷——
近日,由北大附中科學教育中心與subIT學生社團聯合研發的“北大附中智能問答助手”正式上線!
這款融合了前沿技術與校園智慧生態的AI工具,不僅讓信息查詢變得更加高效,更以“個性化陪伴”重新定義校園生活。
1
THE.ONE
AI賦能教學
從“工具”到“伙伴”的跨越
項目介紹
不同于傳統的問答系統,這款助手基于自主可控的國產DeepSeek大語言模型進行核心優化升級,采用了GraphRAG技術與DeepSeek模型相結合的方式,具備強大的自然語言理解和生成能力,能夠高效處理復雜、多輪次的交互問答任務。
無論是選課指南、事務辦理、成績分析,還是校園活動咨詢,只需一句提問,它就能從海量基于本地數據集構建的校園專屬知識庫中精準定位答案,并生成清晰易懂的回復。
學研結合新突破!北大附中學子自主研發AI助手,讓學習生活更“懂你”。
同學們的校園“百事通”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還有它的“成長性”。系統開發了個性化記憶功能,能通過多輪對話實時捕捉和學習每位同學的個性化需求與偏好,比如為新生制定校園適應指南、為“技術發燒友”推薦科普講座、為“文藝青年”推送戲劇節和舞蹈節賽事信息……
這種“越用越懂你”的交互體驗,讓AI從冰冷的工具轉變為有溫度的校園伙伴,顯著提升了同學們學習生活的效率和品質。
利用智能問答助手輔助學習
系統現階段采用校園網白名單登錄認證機制,確保師生隱私數據全程“不出校門”。
2
THE.TWO
創新反哺校園
智慧校園背后的青春力量
這款智能問答助手由科學教育中心subIT社團的同學們主導研發。然而,新一代的AI助手并非從零起步,而是在整合社團歷屆項目經驗的基礎上實現的跨越式提升。
從最初陳清偉老師指導單茂軒同學開發的“小虎AI”——為便捷走班制下課表查詢與教室定位等操作的初代校園助手,到專門針對新生開發的“SubAI”信息化引導系統,再到如今深度融合大語言模型的“北大附中智能問答助手”,每一次的迭代和升級,都蘊含著同學們對科技改變校園的不懈追求——讓AI更懂校園,讓服務觸手可及。
SubAI主界面
從知識庫搭建到算法優化,從交互設計到隱私保護,這群“技術少年”與科學教師團隊通力合作,從校園真實情境出發,將課程學習實踐應用于校園改變,讓技術真正服務于同學們的需求。這也是善于學習、勇于創新的附中精神的體現。
“我們想證明,
學生不僅是科技的使用者,
更能成為創造者。”
輕松融洽的課堂氛圍
社團路演活動
原社團成員張子健學長(23屆畢業生,
武漢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讀)
介紹社團AI產品
部分社團成果一覽
西樓電子屏管理系統
創意寫作官網
與天文社團合作
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提取太陽黑子
VR北大附中
Explore5:透明LCD顯示器
3
THE. THREE
未來不斷優化
打造智慧校園新范式
目前,“北大附中智能問答助手”已進入內測階段,只待早日與全體附中師生見面。
而它的“進化”從未停止——研發團隊表示,未來還將根據同學和老師們的使用反饋,不斷優化知識庫內容與交互體驗。
系統后續還將拓展更多新功能,進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深度應用,例如規劃更加細化的學習路徑、推送更精準的個性化學習資源、支持校園管理智能決策等,讓同學們的學習生活變得更加智能、便捷、高效。
subIT社團師生合影
在北京市全面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的政策引領下,北大附中始終積極探索AI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北大附中智能問答助手”為代表的校園科創產品的上線,標志著“AI+教育”從概念走向落地,更彰顯了學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未來,北大附中將繼續以“學研結合”為核心,構建多元開放的校園創新生態,深耕科學教育沃土,讓技術扎根真實情景、讓創造反哺學習成長,讓更多同學在創新實踐中領略前沿科技的魅力,讓我們的校園因創新而充滿活力。
編輯 | 京教君
內容來源 |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京城教育圈」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為了更好的我們
歡迎 | 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走之前記得點個“心心”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