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圭海四記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圭海四記專注于閩南本地化文史研究,主要記錄以海滄為中心的龍同海地區的文史現象,因地域及見識局限,難免主觀臆斷,歡迎指教、批評。
以下合計約1,058字,如有缺失、紕漏,敬請留言告知:
萬歷《泉州府志》
在積善里十七都莊坂尾,中有龍行石。宋丞相文天祥輔幼主自御踏石至此,見路旁有二巨石,高四五丈,其中如門,因大書「龍門」二字,刻于石。
崇禎《閩書》
嶺祀五顯。有二石夾路,其一高百余尺,石上有跡若魚頭上向者數十。上刻「龍門」二字,云宋文丞相從幼主過此所刻。予嘗至其處,嶺路岞峈,非通道也。幼主又自龍窟登舟入海,亦不葉取途。唯嘉禾嶼有五通嶺,幼主所過,乃此嶺也。又文丞相未嘗奉幼主南行,「龍門」二字,大似米元章筆,亦非丞相筆樣。想當年取象名石,而所云丞相,或陸丞相歟?
崇禎《海澄縣志》
路通同安,峰頭巨石高十丈余。宋文信公尾帝昺南奔過此,大書「龍門」二字,勒石尚存。舊云在龍門嶺,誤也。明同安林希元詩: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門龍過海風寒。擎天力竭忠臣斃,千古留題墨未干。
康熙《海澄縣志》
路通同安,峰頭巨石高十丈余。相傳宋文天祥尾帝昺過此,大書「龍門」二字,勒石。
康熙《同安縣志》
在積善里莊坂尾。路旁有二巨石夾路,高四五丈,如門。石上有跡,若魚頭上向者數十。文天祥扶幼主自踏石至此,大書「龍門」二字,勒石。
乾隆《海澄縣志》
路通同安,峰頭巨石高十丈。宋文信公扈少帝過此,石上大書「龍門」二字。明同安林希元有詩云: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門龍過海風寒。擎天力竭忠臣斃,千古留名墨未干。
乾隆《泉州府志》
在縣南莊坂尾路旁,舊祀五通神,故名。上有二巨石,夾路如門,石上有跡若魚頭上向者數十,上刻「龍門」二字。舊云宋文天祥侍幼主自踏石至此所刻。明林希元詩: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門龍過海風寒。擎天力竭孤臣死,惟有留題墨未干。《閩書》云:余嘗至其處,嶺路岞路,非通道也。幼主又自龍窟登舟入海,亦不葉取途。惟嘉禾嶼有五通嶺,幼主所過乃此嶺也。文丞相未嘗奉幼主南行。二字大似米元章筆,亦非丞相筆樣。想當時取象名石,而所云丞相或陸相歟?
同治《福建通志》
北界同安。
民國《同安縣志》
五通嶺,在縣南莊坂尾路旁,舊祀五通神,故名。上有二巨石,夾路如門,石上有跡若魚頭,上向者數十,上刻「龍門」二字。相傳宋文天祥侍幼主自踏石至此所刻,何喬遠《閩書》云: “余嘗至其處,嶺路岞路,非通道也。幼主又自龍窟登舟入海,亦不葉取途。嘉禾嶼有五通嶺,幼主所過乃此嶺也。文丞相未嘗奉幼主南行。二字大似米元章筆,亦非丞相筆法。想時取象名石,而所云丞相或陸相歟?”《府志》。
注曰:初,同安縣“五通”以此處最是著名,后與龍門嶺混亂,至后世竟湮沒無聞。五通嶺需與龍門嶺互相對照閱讀,內容大同小異,今已成為海滄交通要道,是海滄南北往來的通衢。
----輿地志·嶺----
●待續
----輿地志·山----
茲土久遠,追遠不易,只為留存一個有溫度的圭海記憶。
圭海四記
Amoynotes
中國·廈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