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創(chuàng)作的武俠小說,從《書劍恩仇錄》開始,以《鹿鼎記》結束,一共15部。
作為金庸先生的第一部作品,《書劍恩仇錄》在架構上還是顯得松散,男主陳家洛的地位不夠突出,某種程度上,他更像之前武俠評書中的書膽,固然連接了整部作品,但是性格不夠豐滿,人物也不夠鮮明。
但是,書劍這部作品,已經很大程度上呈現(xiàn)出了金庸武俠早中期的基調,那就是以華夏正統(tǒng)價值觀為是非標準。正面人物都是反清的英雄,而做滿清朝廷鷹犬,則從人品到行為,一概都是低劣的。
等到了《鹿鼎記》的時候,金庸先生幾乎已經完全推翻了之前的價值觀體系。
作為一部反武俠小說,《鹿鼎記》不僅顛覆了之前幾乎所有的絕世武功架構,用火槍時代的來臨,宣告了武俠世界的沒落與滅亡。
而且,還把滿清帝王玄燁,塑造成了賢明君主,認為剛剛經歷滿清入關大屠殺的中原地區(qū)民眾,在康熙初年已經“安居樂業(yè)”了,從而從根本上嘲弄了天地會,以及一眾江湖好漢的反清復明救國情節(jié)。
《鹿鼎記》的成熟度與觀賞性,固然遠遠超過了《書劍恩仇錄》,但實際上,這樣一部青皮發(fā)跡史,已經宣稱了既往的金庸武俠已死。
什么才是金庸武俠的特質呢?
對于這一點,很多武俠迷已經有了比較公認的論點。那就是金庸武俠寫的是“神”,而古龍武俠寫的是“人”。
換句話說,金庸武俠的特點是情懷,是超出現(xiàn)實的人生理想,而古龍武俠則是寫的成年人在社會中的無奈。
毋庸置疑的是,金庸先生筆下的“俠”,肩負著一種長遠的使命,為民請命,為底層做主。雖然這種情懷,只能通過武俠這種成年人的童話來實現(xiàn),但這種情懷中有熱血,有悲憫,更多的則是蕩氣回腸。
射雕三部曲,從南宋到元末,是華夏民族最為慘痛的歷史階段之一,而只有這樣的土壤,才能讓俠義精神得到最全面的展現(xiàn)。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是的,《射雕英雄傳》的男主郭靖,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一個人物。因為,《射雕英雄傳》給了后面兩部《神雕俠侶》和《倚天屠龍》記定下了基調。
相比較于楊過的過于強調個人恩仇,以及張無忌的隨波飄零來看,郭靖在大事上不含糊,小事上不糾結。
《射雕英雄傳》的群俠,像給武俠迷們帶來了一個最為經典的金庸武俠世界。
而《神雕俠侶》,更像是一部披著武俠著作的愛情小說,除了楊過和小龍女的愛情經典,成為了武俠神話之外,整個故事顯得相對零碎。
《倚天屠龍記》的故事固然精彩,男主張無忌的性格也更為貼地氣,但其一生一直到全書末尾,都是被動的,被牽著走的,似乎是自己在完成系統(tǒng)教給的一個又一個的任務,沒有什么是他自己要做的。
當最后,反元大業(yè)已經展現(xiàn)曙光的時候,張無忌似乎感覺這是突然而來的,而這個明教教主,更多的是一個旁觀者。
《射雕英雄傳》中,郭靖則是從一個底層的窮小子,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江南七怪教給他最重要的不是武功,而是是非觀。作為俠客,最重要的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所以,無論武功高低,郭靖是一個俠客,在面對成吉思汗的屠城令時,不顧對方的地位權勢,不顧自己是對方準女婿的身份,毅然阻止。而不是像令狐沖那樣,看到向問天濫殺無辜的時候,只是留下一聲嘆息。而這,就是俠客和江湖浪子最大的區(qū)別。
正是有了這種精神依托,《射雕英雄傳》才能成為金庸武俠的巔峰之作。
郭靖在見到黃蓉之后,對其深愛從未改變,但是,為了大局,他可以放棄黃蓉,一度打算娶華箏公主,這是楊過絕對做不到的,當然,也是張無忌所想不到的。
但當聽聞成吉思汗準備舉兵南下,進攻南宋的時候,郭靖沒有絲毫猶豫的機會,因為郭母李萍,這名農家女子用生命為代價告訴兒子,一個好男兒應該做什么。
而整部《射雕英雄傳》的情懷,在這一刻得到了最大的升華,也是在這一刻,《射雕英雄傳》成為了金庸所有武俠小說中最永恒的經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