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當地時間3月19日報道,加拿大外交部長聲稱對中國提出了“強烈譴責”,因為中國在今年早些時候對4名走私毒品的加拿大公民執行了死刑。據加拿大外交部長梅拉妮·喬利稱,被執行死刑的4人都是擁有“雙重國籍”的加拿大公民,未來加拿大會繼續為處于類似情況的加拿大人提供支持。
在20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咱們的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回應相關問詢時表示,打擊毒品犯罪是各國共同的責任。中國是法治國家,對不同國籍的被告人一視同仁,嚴格依法公正處理,依法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和加拿大方面的領事權利。
加方應當尊重法治精神,停止干涉中國的司法主權。為毛寧擲地有聲的回應點贊,不是嗎?外國人在中國犯法就理應受到中國法律制裁。中國對毒品犯罪歷來是零容忍,外國人在中國犯法沒有法外特權。所以,梅拉妮·喬利的譴責毫無道理,只會受到有識之士的不屑和氣憤。
中國對4名加拿大籍毒販執行死刑一事引發的外交爭議,本質上是國際法與國家主權的碰撞,也是加拿大國內政治壓力向中國投射的產物。這一事件背后,既涉及中國司法主權和禁毒立場的堅定性,也暴露出加拿大政府在外交策略上的矛盾性與功利性。
中國始終對毒品犯罪采取“零容忍”態度,相關法律明確規定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等行為的量刑標準,最高可判處死刑。此次被執行的4名加拿大籍毒販,其犯罪事實經中國司法機關嚴格審查,證據確鑿,程序合法。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多次強調,中國作為法治國家,對任何國籍的被告均一視同仁,依法保障其訴訟權利和領事權利。這一立場符合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公約》的核心精神,即各國應通過法律手段嚴厲打擊跨國毒品犯罪。
而梅拉妮·喬利聲稱被處決的4人擁有“雙重國籍”,試圖以此強化其“保護公民”的立場。但中國法律明確規定不承認雙重國籍,涉案人員在中國境內的法律身份僅為中國公民或外國人,不存在國籍選擇問題。加拿大以雙重國籍為由施壓,實質是對中國司法管轄權的曲解,缺乏國際法依據。
當前加拿大正深陷與美國的貿易爭端。特朗普政府近期對加拿大加征高額關稅,甚至多次公開宣稱要“吞并加拿大”,將其變為“第51個州”。面對國內經濟受損與主權危機,加拿大政府亟需通過外交事件轉移公眾注意力。對中國司法案件的“高調譴責”,既能迎合國內反華情緒,又可塑造“捍衛人權”的國際形象,緩解對美博弈中的被動局面。
加拿大長期以“人權衛士”自居,但其對華指責存在明顯選擇性。例如,加方未對2019年另一名加拿大毒販羅伯特·謝倫伯格被判處死刑提出異議,卻在當前敏感時間點集中炒作同類案件,顯然帶有政治操弄意圖。此外,加拿大自身對毒品犯罪的量刑相對寬松,但這不構成干涉他國司法主權的理由。國際社會普遍認可各國根據國情制定刑事政策,加拿大將本國價值觀強加于中國的行為,本質上是對“主權平等”原則的背離。
加拿大對華強硬姿態,部分源于其對美國戰略的依附性。近年來,加拿大在孟晚舟事件、南海問題等領域頻繁配合美國對華遏制策略。此次借死刑事件發難,可視為其試圖通過“價值觀聯盟”鞏固西方陣營團結,同時向美國示好的外交手段。然而,這種策略忽視了中國維護司法主權的決心,反而加劇了中加關系的惡化。
中方多次強調“停止干涉司法主權”,直指加拿大行為的本質是“長臂管轄”。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明確指出,加方若真正尊重法治,應聚焦于教育公民遵守駐在國法律,而非以政治手段干預司法。這種回應不僅維護了國家尊嚴,也為國際社會處理類似爭議提供了范例——即跨國犯罪問題應通過司法協作而非政治施壓解決。
總之,梅拉妮·喬利的所謂譴責之所以“無聊透頂”,根本原因在于其缺乏法理基礎與道德正當性。一方面,加拿大試圖以“人權”包裝其干涉他國內政的實質,暴露出對國際法基本原則的漠視;另一方面,其將國內政治危機轉嫁為對華矛盾的策略,既無法解決與美國的貿易困局,也損害了中加關系的互信基礎。中國基于法治與主權的堅定立場,不僅是對個別案件的回應,更是對西方“司法殖民”思維的明確拒絕。未來,類似的政治操弄若持續,只會進一步凸顯某些國家在全球化時代外交策略的蒼白與矛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