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腕兒 拆劇
豎屏短劇的承載力,通過現實作品進一步得到佐證。
最近熱播的紅色題材微短劇——《向南去》,以真實的革命故事為原型,劇中的「主角」作為第三視角,帶著觀眾一起親身體驗1945年-1950年中國時代命運轉折的瞬間。
這部劇一共25集,即便劇集不長,但具有重要意義。
《向南去》的故事原型叫許國平,是一位革命老人。據編劇韓煒介紹,從重慶談判開始,許國平就一直跟著組織擔任秘密報務員。后來,許國平參與到國家地下密臺的建設中。直到解放初期,在香港全程參與了“兩航起義”,為革命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經過多次溝通,編劇韓煒了解她所經歷的故事,最終成就了這個劇本。
按常理來講,此類源于現實革命故事的劇本,多以電視劇、電影內容形式呈現,但這次卻以短劇的形式與觀眾見面,一方面彰顯了短劇承載能力,另一方面,這種選擇也頗具冒險。
那么,這部紅色題材微短劇,在哪些地方進行了克制和釋放?又有哪些點睛之筆?
當電臺「旁觀」革命故事
用適當的藝術手法,增加一個革命故事的青春化元素,何嘗不是一種創新。
《向南去》講述了一個革命故事,而劇中一系列藝術手法的處理,同樣顯得恰如其分。尤其是將革命的電臺“人格化”,拉進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向南去》故事起點,是徐國安和電臺。坐著輪椅的暮年老人在一次偶然中,她看到了“小五子”——那部年少時陪著自己出生入死,為組織傳遞電報的5瓦電臺。
通過那臺見證革命事業的電臺,陳舊外殼內部的電路零件錯綜復雜,沉淀著時間的印記,我們隨著“小五子”來到了1945年。
那年的徐國安也才20歲出頭,梳著兩個小辮兒,一腔熱血,對革命事業充滿了干勁,時刻做好為祖國奉獻的準備。
相對于以往的紅色題材,本劇別具一格的處理是——電臺人格化。
為了防備特務偵查,組織當時選擇用樓下大功率報備電臺做掩護,而另一批小功率電臺組則用于傳遞信息,需要隨時隱藏。
這注定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每時每刻,我們都在和近在咫尺的敵方特務斗智斗勇。」
整部劇的故事線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以保護電臺緊張局勢的劇情線推進,另一部分以徐國安在面對各種困難時,其臨危不亂的反應,還有她對組織的信任。
安全的帶著電臺一路向南,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一路上,敵方特務步步緊逼,為了得到組織的情報:
特務嚴格管控無線電器材,組織上通過秘密渠道不斷將真空管、漆包線、矽鋼片、變壓器等運到重慶,維持著秘密電臺的正常運行。
在重慶兩個月時間,同志們順利完成人物,但面臨敵方撕破臉皮的局面,讓秘密電臺組集體撤離,去往南方。
在同志們的掩護下,徐國安帶著電臺,先從重慶到上海,再抵達廣東,最終到達中國香港。在這期間,徐國安也在一步步的成長,面對一系列困難,她一直堅持勇敢面對。
劇中的徐國安在撤離時,同志為了掩護她們而犧牲,她萬般心痛。當編劇韓煒問許國平本人,經歷了這么長時間的秘密工作,肯定經歷過很多危險,她是否害怕過?
許國平斬釘截鐵的說,“我沒有害怕過,我相信組織,有組織保護我,有同志們保護我,我沒有什么好怕的。”
韓煒說,許國平在講這番話時,并非鏗鏘有力,而是很淡然的講了出來,讓他感到很強一股氣場。
劇中的徐國安清楚,只有自己能安全保護電臺,完成任務,才值得同志們的保護和犧牲。期間,當電臺缺少零件,需要一臺收音機的零件來替換時,她冒著生命危險跑到街道上,差點被敵軍發現。
一邊發布假情報,混淆各方注意力,另一邊用“小五子”向同志發送真情報,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最終勝利了。而“小五子”作為「旁觀者」,見證了這場戰爭的成功。
「看不見」的創意和思考
在《向南去》中,有三個「看不見」的表達。
第一個「看不見」是,戰場。
這部劇的主角是一位報務員——徐國安。在加入組織時,她一腔熱血為組織事業奉獻,在后來的工作中,徐國安在一次次危險的境遇中,完成了一次次的成長。
她用隨身攜帶保護的5瓦小電臺秘密為組織效力。
其中有一場戲,充分展現出這位年輕的電報員大無畏的精神。為了保護電臺,魯楓(徐國安代號)將“小五子”(5瓦電臺)藏在新娘出嫁轎子后面的竹筐里,誰曾想,路上竟遇到了土匪。
土匪帶著槍掀開新娘轎簾,意欲調戲對方。而魯楓看到電報即將暴露,主動站出來,跟土匪說:
「等一下,你要是考慮放了他們,我可以考慮跟你們走。」
土匪問,你不怕我?
魯楓說,你放了他們吧。
連土匪都覺得這個年輕女孩「有種」。
個人的身世浮沉可以反映一個時代的底色。
勇敢無畏的魯楓,恰是那個動蕩年代的縮影,正是他們的勇敢,換取了后來的和平。
在這場「看不見」的戰場中,報務員用熱血和信念堅持到底,最終取得勝利。
第二個「看不見」是,英雄。
在這部劇中,并沒有對主角光環有過多的強調,用人性的弧光撐起全劇。勇敢無畏的報務員戰士也曾有青澀和焦慮,他們也有情感的波動,最終都忠于信仰,為信仰戰斗。
例如在第7集,被抓的同志飽受折磨,特務葉知秋對同志捅刀子、抽鞭子,各種折磨,同志在最后一刻給了一個假情報,而他終究難逃一劫。而帶著“小五子”戰斗的魯楓,也會有情感的悸動,與李文峰共同作戰的過程中,二人彼此暗生情愫。
在信仰的驅使下,魯楓同志最終完成了任務。
第三個「看不見」是,硝煙。
在這場「戰爭」中,你不會看到戰士們手拿機槍的戰斗。取而代之的是同志們高超的戰略布局和反應力,完成了一場「刀光劍影」的暗戰。
組織以大電臺做掩護,為每位情報員安排了一臺5瓦小電臺,報務員帶著電臺,一路南下。期間,報務員會按照密碼本及時更新密碼,次次更新,讓敵人無法得知組織同志的行蹤。
隱性的狙擊和防守,還有戰士們堅定南下的腳步,讓同志們在這場暗戰中取得了勝利。
劇中有多次驚心動魄的時刻,例如李文峰與魯楓同志從醫院出來時,在樓梯上與特務葉知秋擦肩而過。而后葉知秋意識到他們二人是組織的報務員,立刻追來,就在那一刻,李文峰所坐的黃包車,與拿著槍的葉知秋僅隔半米,就那么一眼之間,同志成功逃脫了。
1945年至1950年,風云激蕩,大時代的浪潮洶涌澎湃。《向南去》這部短劇將這段歷史搬上屏幕,讓我們得以見證組織在命運十字路口的艱難抉擇與偉大轉折,深切體悟如今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小五子”不是冰冷的機器,而是這段波瀾壯闊歷史的見證者、親歷者與記錄者。它曾跟隨同志們出生入死,電波穿越槍林彈雨,傳遞著關鍵情報,默默陪伴組織一路走到今天。
如今,當我們佇立在博物館,目光觸及那臺靜靜陳列著的“小五子”,思緒不禁飄回80年前。在破舊的指揮部里,它被鄭重地交到魯楓同志手中,同志們眼神堅定,斗志昂揚,周身散發著為組織奉獻一切的決心與鋼鐵般的毅力。
它靜靜佇立,無聲訴說,提醒著我們,先輩的熱血與信念從未遠去,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來者,在新征程中傳承這偉大精神,續寫時代華章。
了解短劇,請關注新腕兒。
加入新腕兒社群請掃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