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春風漸暖,紙鳶欲飛。
在春分時節的京城校園里,風箏成為了孩子們最好的“伙伴”,了解風箏、認識風箏、制作風箏、放飛風箏……孩子們用巧手與智慧,放飛青春夢想。
中關村第二小學西山分校
風箏里體會做人之道
手繪風箏、創編風箏兒歌、了解風箏中的非遺文化……這是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二小學西山分校風箏社團師生的日常活動。
據了解,學校的風箏社團成立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在社團活動中,一、二年級學生通過“小風箏大夢想”主題,制作簡單的十字骨架風箏,通過美術老師自編的兒歌,掌握制作風箏的要點,體會中、正、平、直的要領和做人之道。活動還結合學習二十四節氣知識,帶領學生體會大自然的變化。
四、五年級以引導學生獨立創作復雜風箏為主要內容,帶領學生體驗扎、糊、繪、放四種傳統的風箏制作工藝,引導學生爭做非遺傳承人。目前,學校的風箏社團已經有50多名學生。
該校風箏社團負責人表示,風箏作為豐富的文化載體對學生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在普及民俗、繪畫等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動手動腦能力,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親近大自然。
北京市第十中學
“小風箏”中有“大學問”
北京市第十中學的風箏社團是學校的特色社團之一。自2023年成立以來,風箏社團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們在做中學、學中做,更讓學生在這項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中,增強了文化自信,培養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如何讓風箏漂亮?如何讓風箏飛得起來、飛得高遠、飛得穩定?其中蘊含著扎、糊、繪、放四門技藝。在骨架扎制環節上,學生們要運用數學知識進行精確測量,計算風箏各部分的比例,在形狀選擇上要運用到物理學中的空氣動力學知識。在風箏的裱糊制作上,要考驗學生的手工技巧。在繪畫環節上,學生們要發揮美術特長,繪制出精美的圖案。在放飛環節,學生們要隨時觀察風向,判斷風力大小,適時收放線。通過放風箏,學生們還能增強運動能力,與同伴之間互動交流,愉悅身心。
“紙鳶悠悠,飄于云頭。線牽童趣,風送樂悠。”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李昱彤還創作了名為《紙鳶逸夢》的小詩。北京十中教育集團校長曲兆軍說:“風箏社團與學校育人理念高度契合,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鍛煉能力的平臺,讓他們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下茁壯成長。”
北京市密云區濱河學校
把夢想變成“專屬”風箏
學校的風箏節圍繞知風箏、做風箏、展風箏和放風箏四個主題篇章開展。在知風箏活動中,學校利用班會課、科學課、勞動課、美術課等,了解放風箏的習俗、觀察風箏的結構、了解風箏的制作工藝。
同時,學生們用所學知識制作個性化“專屬”風箏,設計繪出自己喜歡的風箏造型,活動評委們圍繞風箏的美觀度、創意性、整體效果等方面進行了評價,為優秀作品頒獎。最后,學生們和老師、家長一起,把各式各樣的風箏放飛。
大興區藍天高展幼兒園
塑料袋變風箏的“逆襲之旅”
萬物復蘇的季節,藍天高展幼兒園的孩子們,正在節氣課程中探尋“春天的秘密”。春分時節,孩子們學習古詩詞,以春天為主題,講述童話故事;當雞蛋托遇見彩筆,會做成什么樣的手工作品?孩子們用雞蛋等廢舊材料埋在沙池里開出“童話蘑菇林”。
一只塑料袋也能變成風箏嗎?孩子們用一雙雙巧手讓塑料袋有了“逆襲之旅”。工作坊里,學生們在老師的啟發下,進行美術和手工的創作,讓普通的塑料袋“變身”成色彩斑斕的風箏。用彩紙和畫筆裝點風箏的翅膀、用春花和柳枝制作風箏的尾巴……歡呼聲中,孩子們追逐風箏,衣領里鉆進頑皮的花瓣,在和煦的春風中,盡享童年的歡樂。
轉載請注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策劃:張秋穎 王小艾 趙艷國 姜思瑤
編輯:蘇珊
校對:韓沖
審核:張秋穎
終審:冉陽 常悅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