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醫 行 業 的 良 心 和 大 腦
■來源 |氨基觀察
3月6日,全球最大連鎖藥店沃博聯(Walgreens Boots Alliance)宣布以100億美元的價格,被私募機構Sycamore Partners收購。這一價格,不足其巔峰時市值的十分之一。在困境中,規模效應變成了規模陷阱,高懸的債務壓垮了沃博聯。這家擁有百年歷史的藥房帝國,曾以2.5萬家門店覆蓋全球,如今卻以“賤賣”收場,難免令人唏噓,這更是折射出傳統醫藥零售業的凜冬加劇。
面對危機與困局,沃博聯并非沒有掙扎過。然而,過去十年間,其市值縮水近90%,從千億巨頭跌至不足百億。
這一結局的背后,是戰略誤判、行業邏輯重構與時代洪流的疊加:亞馬遜、沃爾瑪的線上低價沖擊撕碎了傳統藥店的護城河;押注診所業務卻陷入持續虧損;錯失保險閉環導致生態位被CVS等對手搶占。而更深層的矛盾在于,醫藥零售業的底層邏輯早已發生了變化。
雖然中美市場差異較大,但大型零售連鎖藥店都面臨著時代與政策、市場等諸多不確定性,沃博聯的遭遇無疑能給我們帶來諸多啟示。
換句話說,沃博聯帝國的崩塌,不僅是一個巨頭的隕落,更是一面鏡子:當行業百年秩序被顛覆,所有玩家都需重新回答——藥店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么?
01
帝國黃昏
2014年,美國沃爾格林與歐洲聯合博姿合并而成沃博聯。
帝國啟航,高峰期擁有超過2.5萬家門店,覆蓋美國、歐洲及亞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全球門店數量最多的連鎖藥店,業務涉及藥品零售、健康服務、美容產品等。
市值一度超過千億美元。然而,十年后,這家百年老店卻以近100億美元價格被私募機構私有化,包括債務在內的交易總價值為237億美元,交易估值僅相當于巔峰期的10%。
危機的導火索始于現金流枯竭。截至2024年8月31日的全年財年業績顯示,2024年沃爾格林博姿聯盟全年銷售額1476.58億美元,上財年為1390.81億美元。財年凈虧損86.36億美元,上財年凈虧損30.8億美元。
而沃爾格林聯合博姿發布的2025年Q1財報顯示,2025財年第一財季收入394.59億美元,去年同期收入為367.07億美元,同比增長7.50%。但2025財年第一財季凈虧損6.05億美元,去年同期凈虧損為2.78億美元,同比再次擴大117.63%。
高虧損也讓沃博聯展開了一場數十億美元的成本削減計劃。據了解,沃爾格林博姿聯盟在全美有超過8500家門店。但在去年6月,公司表示大約四分之一的門店處于虧損狀態,并承諾將進行“緊急”調整。
不久后,沃博聯再次對外宣布,公司將裁減256名員工,并將在未來一年內,預計將關閉大約500家,在未來三年關閉約1200家虧損門店,占總數的四分之一。而到2027年,現有門店的七分之一將不再營業。
閉店、裁員并沒有挽救沃博聯。近年來,其一直遭受現金流短缺的困擾,而近70億美元的凈債務中超過一半將在明年到期。
事實上,過去幾年里,沃博聯一直在探索出售部分資產,甚至整個公司的可能性。據摩根士丹利的一份報告,2019年KKR提出了700億美元的私下收購報價,但談判最終未能取得成功。
而今,收購估值縮水大半。
而被私有化之后,沃博聯大概率會被進行資產拆分。根據Sycamore Partners這家機構過往的策略,它通常會出售被收購公司的核心資產,并通過關閉門店等方法來削減剩余業務的成本。
在海外分析師眼中,沃博聯旗下診所運營商VillageMD、健康美容業務等資產,很可能會被Sycamore Partners拆分出售。
一代帝國,走向落幕。
02
戰略搖擺與時代碾壓
對于行業來說,沃博聯的衰落稱得上是一部“戰略失誤教科書”。回看發展歷程,其核心敗因可以總結為三重陷阱。
首當其沖的就是規模陷阱。
2017年,當亞馬遜布局藥品線上直銷、沃爾瑪探索“社區店+健康中心”時,沃博聯卻以44億美元收購競爭對手Rite Aid的2000家門店,將總門店數推至歷史峰值。
這為其帶來過短暫輝煌,如今這些門店反而成為拖累,重資產模式導致運營成本飆升。當“萬店規模”不再是護城河,沃博聯也嘗到了重資產擴張的惡果。
其次是轉型困局。
擴展并非原罪,時至今日,連鎖藥店也仍在想法設法開疆擴土。在美國市場,零售藥店擴張的典范是CVS,其在近20多年先后收購了PBM(藥品福利管理)公司Caremark,零售診所Minute Clinics和健康險公司Aetna,打通了“保險-醫療-藥品”閉環,為藥店大幅增加處方流量,尤其是PBM公司的導流效應最為明顯。
而沃博聯雖然又規模優勢,決策上也在向這幾個方向發展,但戰略搖擺比較明顯,在PBM和零售醫療的拓展上都沒有獲得先機。其中,沃博聯在醫療環節選擇押注初級醫療賽道,斥資52億美元控股診所運營商VillageMD。
由于藥店進入醫療服務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受到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壓力,結果導致該業務連續三年虧損,拖累整體業績。
最后則是時代碾壓,線上低價與支付、處方結構重構,給了其零售藥店業務一記重錘。
事實上,美國零售藥店賽道競爭十分激烈:美國最大的零售商店沃爾瑪,為客戶提供低價處方和遠程醫療服務,并在全美各地開設了免預約診所;電商巨頭亞馬遜在2023年2月以39億美元收購了One Medical,并為其Amazon Prime會員提供按月收費的數十種仿制藥。
亞馬遜的藥品直銷和沃爾瑪的O2O服務,將處方藥價格拉低30%以上;而美國醫保支付結構的劇變進一步削弱傳統藥房優勢,根據KFF(凱撒家庭基金會)在2021年4月發布的報告,Medicare Part D的賠付額前250種品牌藥(只占所有報銷藥品數量的7%)消耗了60%的資金。
特藥占比飆升消耗60%醫保資金,但PBM公司通過自建郵寄藥房截流處方,沃博聯處方量在2021年至2023年間,下降2000萬張。而CVS由于其PBM仍在不斷擴張,對沖了疫苗需求下降的影響,其處方量仍然是正向增長的。
當藥品零售生意變成數據與支付權的爭奪,未能在時代變革中,完成轉型的玩家注定出局。
03
適者生存
對于規模龐大的藥品零售生意來說,這里沒有大而不倒,只有適者生存。
盡管中美市場差異較大,但大型零售連鎖藥店都面臨行業發展的不確定性,通過兩者面臨的共性問題,能夠給予我們一定啟示。
在中國,這場變革也已經拉開序幕。政策端,醫保改革與互聯網醫療重塑支付鏈路;市場端,70萬家藥店鏖戰紅海。
國內頭部連鎖已集體跨入“萬店時代”,但一心堂、益豐大藥房、健之佳醫藥、漱玉平民大藥房等巨頭擴張并未帶來行業繁榮,反而加劇了競爭。狂奔幾年的連鎖藥店,只能踩剎車。有數據顯示,2024年約4萬家門店關閉。自2025年起,閉店率持續上升,整個行業正面臨重新洗牌的挑戰。
沃博聯的經歷更是告訴我們,藥店規模經濟存在臨界點——當單店坪效低于運營成本時,門店越多風險越大。
而面對互聯網醫療平臺的競爭,更需要打破賣藥依賴癥,競爭的焦點早已轉向專業化服務能力:慢病管理、DTP藥房、醫保統籌藥房等業態,需要以服務增值替代價格內卷。
從美國市場來看,零售藥店面臨PBM和保險的雙重挑戰,中短期很難出現爆發性的增長。
對中國市場來說,在醫保門診統籌推出之后,市場必將經歷陣痛期。如何向管理要增長,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競爭力,而不僅僅是靠規模取勝,成為所有藥店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隨著新特藥的持續上市,處方費用結構也在出現明顯變化。而中國并沒有類似PBM這樣的機構,零售藥店仍能抓住機會去爭搶這一逐步增大的市場。事實上,由于醫保談判等壓力,當前跨國藥企正在加快部署零售市場。
與此同時,隨著商保的發展、丙類目錄的推出,這也為處方流出院外提供了新通道。盡管這一市場規模較小,但如果未來能獲得持續增長,或許也能為零售藥店提供新的機遇。
總的來說,唯有回歸醫療本質、重構服務鏈路的玩家,才能成為下一個周期的優勝者。
I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 “氨基觀察” ,作者/張曦,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編輯|蒲公英 視覺|花椒
茯苓|17675458287(微信同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