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夜的公園燈光下,你輕松就能發現許多蜘蛛網,但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蜘蛛織一張網的消耗至少需要捕獵到多少只昆蟲才不算虧?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蘊藏著蜘蛛進化的智慧的。首先,在蜘蛛家族中,有相當一部分已經拋棄了吐絲結網,轉型成了游獵型蜘蛛,比如狼蛛家族,它們壓根就不存在結網損耗的問題。
其次,即便是靠結網捕獵的蜘蛛,它們每織一次網也不能確保回本,因為織網雖然是個技術活,但選址同樣是個智商的考驗,一旦選錯了地方,血本無歸也是正常的。除此之外,一些蜘蛛剛織網完成可能會遇到天災人禍(狂風暴雨或者人為的損壞),這樣同樣會血本無歸。
所以,討論這個問題的前提就是要確保蜘蛛是結網捕獵型蜘蛛,同時它的選址沒有問題,也沒有遭到天災人禍的威脅,這樣我們再去看它的付出需要多少收獲才能持平。
蜘蛛吐絲的能量消耗
《西游記》中盤絲洞的蜘蛛精們從腹部噴射蛛絲的場景,看似滑稽,實際上意外地暗合了科學真相——現實中蜘蛛的"紡織器"正位于腹部末端。這個精巧的器官每秒能吐出3米長的蛋白質絲線,其強度堪比防彈衣的凱夫拉纖維。
但這份神奇背后,暗藏著一道關乎生存的數學題:耗費寶貴蛋白質編織的捕蟲網,究竟需要多少獵物才能填平成本?讓我們跟隨科學家的顯微鏡,揭開這場持續了3.8億年的生存博弈。
毫不客氣的說,蜘蛛腹部末端的紡織器堪稱自然界最精密的生物工廠。我們跟隨顯微鏡的視角從紡織器的噴絲口向內看,它的內部7類絲腺分工明確:壺狀腺生產承重框架絲,梨狀腺制造黏性螺旋絲,鞭毛腺分泌包裹獵物的捆扎絲。每類絲腺都在分子層面進行著精密調控:主壺狀腺分泌的牽引絲含β-折疊晶體結構,抗拉強度達1.3GPa(相當于橋梁鋼纜);黏性絲表面覆蓋納米級膠質小球,每個直徑僅50-100納米;捆扎絲具有超強延展性,可拉伸至原長度4倍不斷裂。
下面我們再來算一下蜘蛛織網的能量消耗(以中型圓網蛛為例)。一只中型的網蛛通常編織一張網的直徑為30厘米。這個網大約需要用到120米的蛛絲,而這些蛛絲約含3.6毫克的蛋白質,它突出的蛋白質相當于其體重15%的代謝能量。
雖然蜘蛛吐絲看似很簡單,但事實上除了蛛絲本身的消耗外,吐絲這個動作本身也是在消耗能量,理論上說蜘蛛每分泌1毫克蛛絲需要消耗300焦耳,總能耗相當于人類在泳池里連續游泳2小時。
昆蟲的蛋白質供給率
在網上我們搜索一下蜘蛛結網的時間,比較常見的結果就是30-60分鐘,但其實這個時間蜘蛛壓根就織不好一張網。華盛頓史密森學會的喬納森-肯迪頓是一位對蜘蛛有著二十多年研究的科學家,根據他多年的觀察發現,蜘蛛想要完全的織好一張網平均需要6-8小時。
等到蜘蛛完全地把網織好后,它只需要躲在安靜的角落里等待即可。當獵物撞網時,蜘蛛足部的裂隙器官能在0.1秒內分析振動頻率,像股票操盤手般快速決策是否出手。因為,太小的獵物蜘蛛同樣要花費時間和蛛絲將其包裹住,然后再吃掉,所以較小的獵物,它通常不會立即出動。只有較大的獵物掙扎時,它才會立即出手,畢竟大獵物掙扎對網的破壞性是非常大的。
下面我們來介紹幾種常見的蛛網獵物的能量換算,以表格的形式,方便大家閱讀:
獵物能量換算表(單位:千焦)
| 獵物 | 平均重量 | 總能量 | 凈收益|
| 果蠅 | 12mg | 0.8 | 0.5 |
| 蚊子 | 2mg | 0.15 | -0.1 |
| 蜜蜂 | 100mg | 3.2 | 2.0 |
| 蛾子 | 300mg | 12.5 | 9.8 |
| 蜻蜓 | 500mg | 18.2 | 15.0 |
*注:凈收益=總能量-捕獵消耗(纏繞+消化耗能)其中,纏繞是指蛛網纏繞和蜘蛛會對纏繞到蛛網上的獵物進行二次纏繞,確保獵物不會逃走,而且在注入消化液時,獵物也不會掙扎。
對于不同的獵物,蜘蛛也有自己的處理方式,比如對蚊子等低價值目標,70%蜘蛛會選擇放棄,避免"越抓越虧";而遇到蜜蜂等帶刺獵物:先注入麻醉劑再處理,降低受傷風險;在捕獲飛蛾時,它們分泌特殊酶類分解鱗粉,提升消化效率。
弄清楚了這些東西,我們再來套用牛津大學蛛類研究中心的模型計算清晰的計算一下蜘蛛結網與捕獵之間的收支問題,以常見園蛛為例:它的織網成本為4.2千焦(含20%風險儲備),日常維護約需要0.8千焦,而獵物以常見的果蠅為例,凈收益0.5千焦/只。計算結果:(4.2 + 0.8×3)/0.5 = 13.2只(3天生存周期)
但其實真實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蜘蛛遠比公式要復雜的多,如果蜘蛛捕獵到了高價值獵物,比如捕獲1只飛蛾(9.8千焦)可直接覆蓋4天成本。其次集群捕獲紅利,如果連續捕獲成功時,邊際能耗下降40%,當然還有位置因素,比如網筑在花叢上方,捕獲率提升200%。
由此可見,蜘蛛用網捕獵確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正是因為這樣蜘蛛家族才出現了接近一半的“叛變者”,它們有的還有吐絲能力,但不去織網單純的只用來控制住獵物,有的甚至干脆扔掉了這個吐絲的能力,變成真正的獵人。
相比較而言,這些做出改變的蜘蛛是成功的,它們可以自由的活動,不受區域的限制,也不受隨著年齡增加蛛絲蛋白含量逐漸減少造成蛛網不結實的影響。比如在澳大利亞沙漠,巨蟹蛛通過"守株待兔"策略,能耗僅為結網蜘蛛的1/3;東南亞的跳蛛演化出彈跳捕獵技能,對飛行昆蟲的捕獲成功率達72%。
最后
下次看到蛛網上掙扎的飛蟲,不妨想象這樣一組數據:這只蜘蛛用相當于人類攀登珠峰的能量編織陷阱,在概率云中等待獵物。它或許不懂微積分,但基因里鐫刻著生存博弈的最優解——當晨露在蛛網上折射出彩虹時,那是自然界最古老的盈虧平衡點在閃光。
當然,從目前蜘蛛們捕獵的方式來看,織網依然是主流,這其實還有一個關鍵的因素:蜘蛛在捕獵和進食時會啟動"回收程序":通過吞食舊網回收80%的蛋白質,也正是因為這項技能,讓蜘蛛家族的大多數依然還選擇“古老”的捕獵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