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761 年春日,成都浣花溪畔。
春水漫過青石板時,五旬的杜甫正在草堂前修補(bǔ)籬笆。這位在戰(zhàn)火中經(jīng)歷幾年的生死逃亡的之人,終于在友人資助下,于成都西郊筑起這座茅屋。
遠(yuǎn)處的鳥兒撲棱棱的飛起,杜甫抬頭望去,只見崔明府的青衫出現(xiàn)在花徑盡頭。
或許這兩人都未曾想到,這個尋常的春日,就因為縣令一場到訪,竟然在中國詩歌史上留下了最溫暖的印記。
杜甫很會寫詩,熱情好客的他,將崔縣令到訪做客的經(jīng)歷,用詩歌的方式記錄了下來,寫成了一首七律《客至》。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yuǎn)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草堂的南北屋舍被春水環(huán)繞,鷗鳥在碧波間自由翱翔,
開篇便勾勒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畫面,并且還是一幅世外桃源般的隱逸圖景。
因為白鷗在古詩創(chuàng)作中,大都是志向高潔的隱士的標(biāo)配,《列子》中 "鷗鷺忘機(jī)" 的寓言。
因此這句不僅是地理環(huán)境的寫實,更是詩人精神世界的隱喻。在安史之亂后顛沛流離的半生中,他鮮少有這般安穩(wěn)的居所與知心的友人,為后文的貴客臨門埋下詩意伏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這一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詩人以日常瑣事入詩,卻蘊(yùn)含著深摯的情感。
花徑上的落花、柴門上的苔痕,皆是隱士的身份標(biāo)識,此舉從字面看是訴說草堂久未迎客的冷清,實則是凸顯出對崔明府的重視與喜悅,是對真摯友情的最高禮贊。
因為從未為訪客打掃的花徑,今日因君破例;向來緊閉的柴門,此刻為君洞開。
互文修辭下,尋常家務(wù)化作隆重儀式,展現(xiàn)出對友情的平等與尊重。雖處困頓,但自己有品格,交朋友無關(guān)貴賤,只論知心,雖是柴門小戶,卻非知音不納。
這種交友原則和生活態(tài)度,也為后文埋下伏筆。
"盤飧市遠(yuǎn)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因為草堂遠(yuǎn)離市集,自己剛剛安頓下來生活也不寬裕,拿不出山珍海味,唯有家常便飯,陳年濁酒來招待客人。
唐代飲食文化中,"兼味"(多種菜肴)是待客標(biāo)配。杜甫特意說明 "無兼味",不是歉疚,而是驕傲。
真正的待客之道,從來不在酒菜的豐盛,而在心靈的敞開;真正的友情,經(jīng)得起粗茶淡飯的考驗,容得下世俗之外的天真。
宴席的簡陋成為友情的試金石,唯有真朋友才會以心為席,以情為肴,不會嫌棄自己。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當(dāng)酒至半酣,詩人不僅與崔明府對飲,更隔籬呼喚鄰翁共飲,將私人情誼擴(kuò)展至鄉(xiāng)鄰之間,凸顯了杜甫的直率和真誠。
另外崔明府是朝廷命官,鄰翁是鄉(xiāng)間野老,身份懸殊卻同桌共飲,這也呼應(yīng)了前面杜甫無關(guān)貴賤,只論知心的描述,暗含他“民胞物與”的胸懷。
"隔籬呼取" 這句非常有畫面感,彷佛讓讀者看到了詩人探身籬笆的急切,鄰翁小跑而來的憨厚,三人舉杯時的朗朗笑聲,微醺詩人在暮色中倚籬而呼……
這首詩前四句寫客到,后四句寫留客,以生活化的場景、口語化的表達(dá),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了杜甫交友待客過程,它的平易中見真淳,家常里藏境界,是一首難得的千古名作。
直到今天,我們?nèi)阅軓?"肯與鄰翁相對飲" 的邀請,跨越籬笆的歡聲笑語,那些浸潤著陳釀的對話中,感受到跨越千年的人性溫度。
這種溫度,彌足珍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