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婚禮引發的跨國法律誤讀
近日,唐藝昕在某綜藝節目中被問及婚禮細節時,隨口提及2019年與張若昀在愛爾蘭阿代爾莊園舉辦婚禮的場景。
這本是夫妻倆精心策劃的私密儀式——城堡、草坪與7000朵粉色玫瑰構筑的童話現場,卻因網友翻出“愛爾蘭禁止離婚”的都市傳說,意外掀起輿論風暴。
事實上,愛爾蘭早在1995年全民公投中就以58.8%的支持率通過《家庭(離婚)法案》,廢除了禁止離婚的憲法條款。
現行法律規定,申請離婚需滿足“過去5年中有4年分居且關系無法挽回”的條件,這與網傳“不能離婚”存在本質區別。
愛爾蘭司法部數據顯示,2023年該國離婚率為0.7‰,低離婚率更多源于宗教傳統與社會觀念,而非法律強制。
這場誤讀折射出公眾對明星婚姻的浪漫化想象。
正如社會學者李舟所言:“當明星選擇異國婚禮時,大眾往往自動代入影視劇中的契約婚姻橋段,卻忽視了真實的法律演進與社會復雜性。”
明星夫妻的清醒宣言:婚姻不是行為藝術
面對愈演愈烈的謠言,唐藝昕的回應展現理性態度:首先明確婚禮選址源于阿代爾莊園的隱蔽性與中世紀建筑特色;其次強調夫妻二人從不認同“用制度捆綁感情”的婚姻觀;
張若昀更是在微博發文:“我們的婚姻不需要百年契約的傳說加持,踏踏實實過日子才是真浪漫。”
這種回應方式被公關專家稱為“教科書級輿情處理”:既有事實澄清,又傳遞價值觀,更巧妙引導公眾關注法律真相。
在明星聲明動輒律師函警告的當下,這對夫妻選擇用普法方式進行公眾溝通,反倒贏得輿論場62%的支持率(據知微事見數據監測)。
追溯兩人的感情軌跡,從紅綠燈定情到備忘錄愛情,始終保持著“低調經營,高調相愛”的特質。
娛評人指出:“他們的婚戀敘事始終圍繞具體的生活細節,比如張若昀給唐藝昕種櫻桃樹、唐藝昕為丈夫學做川菜,這種真實感恰恰消解了大眾對明星婚姻的獵奇心理。”
破除婚戀謠言背后的集體心理鏡像
這場烏龍事件的發酵鏈條頗具研究價值??
某娛樂博主將綜藝片段與過時的網絡帖文拼接,制造出“為永不離婚遠赴愛爾蘭結婚”的爆款話題,12小時內獲得28.7萬轉發。
心理學教授分析:“公眾對明星完美婚姻的執念,本質是對自身情感焦慮的投射。當現實婚戀關系出現問題時,人們更愿意相信存在某種制度性保障。”
這種心理催生出獨特的謠言傳播機制。
中國社科院2023年《網絡謠言傳播報告》顯示,涉及明星婚戀的謠言中,72.3%包含“契約”“承諾”“永恒”等關鍵詞,且多嫁接跨國文化元素。
正如愛爾蘭駐華使館文化參贊艾琳·墨菲受訪時所言:“我們很高興中國朋友對愛爾蘭文化感興趣,但更希望大家了解真實的愛爾蘭——這里既有百年教堂,也有現代家庭法庭。”
在信息碎片化時代,明星婚姻已然成為大眾情感教育的特殊載體。
唐藝昕在后續采訪中的表態值得深思:“婚姻的莊重性不該靠法律限制來體現,而是藏在每天清晨給對方擠牙膏的默契里。”
這句話在微博獲得103萬點贊,或許預示著公眾開始從制度崇拜轉向對情感本質的關注。
后流量時代的婚戀價值回歸
這場由婚禮選址引發的輿論風波,最終以愛爾蘭旅游局官微發布的聲明告終。
該推文閱讀量突破4700萬,意外帶動愛爾蘭旅游搜索量增長218%。看似荒誕的傳播路徑,實則揭開了三個深層現實:
1. 法律認知的時空錯位:大眾對國外法律的了解往往停留在影視作品或過時信息,愛爾蘭離婚法改革已歷時29年,但仍有53.6%的受訪者認為該國禁止離婚(據問卷星調查)。
2. 明星話語的雙刃劍效應:唐藝昕隨口提及的婚禮細節,在算法助推下被解構成各種情感符號,這要求公眾人物必須具備更強的媒介素養。
3. 婚戀教育的代償需求:在民政部統計顯示我國結婚率連續9年下降的背景下,公眾對明星婚姻的過度解讀,實則是集體情感焦慮的另類宣泄。
當張若昀在《慶余年2》發布會上被追問婚姻觀時,他舉起劇中的“監察院”腰牌笑稱:“婚姻里最珍貴的不是禁止變心的律條,而是范閑對林婉兒說的那句'我回來陪你吃酸辣粉'”。
這句調侃,或許比任何法律傳說都更接近婚姻的本質(數據來源:愛爾蘭司法部官網、中國社科院《網絡謠言傳播報告》、知微事見輿情監測平臺)。
圖源網絡,侵權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