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電商領取《1000份電商運營干貨案例》
作者 | 張逸 報道 | TOP電商
快遞行業的水,似乎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深。
昨天(3月19日),國家郵政局一紙通報,將韻達快遞推上風口浪尖。
通報稱,韻達快遞部分加盟企業對協議客戶安全管理存在重大漏洞,導致涉詐騙宣傳品進入寄遞渠道,造成受害人重大財產損失。
作為總部的上海韻達對其加盟商管理缺位,負有未按規定履行統一安全保障管理的責任,目前已被國家郵政局正式立案調查。
圖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
消息一出,話題#上海韻達貨運被立案調查#迅速登上熱搜。
不少網友在評論區表示,收到詐騙快遞,都是韻達的。
圖源:微博
事件發酵后,資本市場迅速反應。3月19日收盤,韻達股份股價下跌2.3%,市值蒸發約5億元。
今天上午,韻達快遞母公司韻達股份緊急回應稱:已成立專項工作專班,立即部署整改加盟網點,優化快遞查驗流程,并承諾加強培訓以提升“識別偽裝物品的專業能力”。
圖源:韻達控股集團
事情要從一起看似普通的快遞說起。
去年9月,河南鄭州一位女士收到一個陌生包裹,里面裝著一張“中獎刮刮卡”。刮開一看竟是“萬元大獎”,掃碼后她被誘導下載了一款所謂的“賺錢App”,最終被騙走70多萬元。
其實,類似的案例并非孤例。
央視《焦點訪談》近期就曝光了,詐騙團伙利用快遞包裹夾帶二維碼廣告,以“中獎”“刷單返利”為餌,一步步將受害者引入陷阱的案例。
圖源:焦點訪談
而這些包裹的寄送渠道,正是韻達部分加盟網點的“疏忽”——未嚴格執行收寄驗視制度,甚至直接打印虛假寄件信息,讓詐騙分子鉆了空子。
國家郵政局的通報直指核心:上海韻達貨運對加盟商管理嚴重缺位,未能履行安全保障的統一責任。
簡單來說,就是總部“管不住”下面的加盟商。
這背后的癥結,早已是快遞行業的頑疾。加盟制模式下,總部與網點之間往往“利益捆綁、責任分離”。
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加盟商不惜降低對協議客戶的審核門檻;而總部為了控制成本,對網點的實地檢查常流于形式。
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快遞業務量中,加盟制企業占比超80%,但62%的投訴直指末端網點違規操作。
這種“輕資產、快擴張”的模式,雖然讓快遞公司迅速鋪開網點,卻也埋下了隱患。
事實上,韻達的“翻車”早有預兆。
去年4月,國家郵政局就曾因浙江義烏網點違規處理用戶退貨件約談韻達總部,要求其整改。
圖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
同年11月,上海韻達速遞又因未及時錄入實名收寄信息、違規攬收詐騙快件被監管部門約談。
今年,又有媒體曝光韻達、申通等快遞企業違規寄遞煙花爆竹,暴露出基層網點為追求業績對危險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亂象。
諷刺的是,今年2月,韻達還在網絡大會上高調宣布要“強化服務質量”“提升全鏈路時效”,甚至提出要“優化包裹結構”。
口號喊得響亮,現實卻給了當頭一棒,連最基本的寄遞安全都沒守住,談何“高質量服務”?
問題的另一面,藏在快遞面單的方寸之間。
如今,電子面單普及率已達99%,但據安全團隊測試,主流快遞公司的面單系統竟存在17種安全漏洞,包括未加密傳輸、弱口令登錄等低級錯誤。
更令人擔憂的是,快遞包裹上附帶的二維碼廣告成了詐騙的“新溫床”。
圖源:十堰長安
數據顯示,38%的消費者收到過這類廣告面單,其中14%的人因掃碼遭受財產損失。
盡管廣告法規定發布虛假廣告需承擔責任,但快遞公司往往以“第三方合作”為由推諉,審核機制形同虛設。
一位消費者權益專家直言:“快遞面單上的廣告,快遞公司就是實際發布者,難辭其咎!”
更深層的矛盾,或許在于行業狂奔背后的失衡。
過去十年,中國快遞業務量從92億件飆升至1700億件,價格戰卻讓單票收入從2010年的24.6元跌至2024年的不足3元。
為了活下去,企業不得不壓縮成本:減少網點巡檢、使用廉價打單系統、放任加盟商“野蠻生長”……
這種“重規模、輕安全”的畸形生態,終于在此次事件中暴雷,也讓消費者對快遞行業信任度的產生了動搖。
微博上,就有一條高贊評論寫道:“極兔也查一下”
圖源:微博
其實,事件發酵至今,仍有兩大疑問懸而未決。
其一,詐騙包裹如何突破層層關卡?
從媒體報道看,詐騙分子往往偽裝成協議客戶,批量寄遞問題快件。而加盟網點為留住大客戶,常常“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協助偽造寄件信息。
其二,責任鏈條該如何厘清?
按《郵政法》,快遞企業必須驗視內件,但實際操作中,驗視率低、流于形式已成常態。
若按廣告法追責,快遞公司作為廣告發布者,必須對內容負責,但現實中,面單廣告的投放權早已被外包給第三方。
這種“踢皮球”式的責任分配,讓消費者維權舉步維艱。
回看韻達的崛起之路,這家成立于1999年的老牌快遞企業,曾憑借加盟制迅速擴張,2016年登陸A股后更是一路高歌猛進。
但光鮮的背后,暗瘡早已浮現。
天眼查顯示,上海韻達貨運旗下加盟商涉及運輸合同、服務合同等糾紛案件多達數百起。
圖源:天眼查
這些案例無不印證:當企業把規模擴張置于安全管理之上,遲早要付出代價。
眼下,這場風波已不僅是韻達的危機,更是整個快遞行業的警鐘。
國家郵政局此次重拳出擊,或許預示著監管風向的轉變——從追求“量”的增長轉向“質”的規范。
而對于普通消費者,我們能做的或許只有多一分警惕:收到陌生快遞,別急著掃碼。
畢竟,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更沒有憑空掉餡餅的“中獎”。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添加備注:進群】
最新電商行業資訊,盡在【Top電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