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醫生的成功轉型案例,也是一段持續突破自我、充滿思考的職業經歷。
撰文 |文慧、黃思宇
責編丨汪 航
當了十年醫生后,北京三甲醫院醫生馬于堃跳出體制,全職創業。
在這之前,馬于堃剛評上主治醫師,正處于職業上升期,但考慮到工作壓力大、性格不適合臨床等因素,她還是放棄了醫生職業。
離開公立醫院后,馬于堃繼續從事醫療相關工作。她創過業,公司獲得近億融資;進過互聯網企業,最高時年收入300多萬;離開大廠后,目前正在從事企業戰略及心理咨詢方面的工作。
如今,44歲的馬于堃已離開公立醫院11年。她的成功轉型,讓很多人看到了醫生職業外的另一種可能。
馬于堃/本文均由受訪者供圖
出生于醫學世家
選擇學醫,馬于堃的理由很簡單——家中三代從醫。
她告訴“醫學界”,外祖父母、父母都是醫務工作者,學醫對她來說最具性價比,也是理所當然的選擇。因此,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她壓根沒有考慮其他專業。
2004年,馬于堃從一所知名醫學院畢業,之后進入北京某三甲醫院內分泌科工作,臨床工作順風順水,完成3年住院醫培訓和2年專科醫師培訓后,通過了主治醫師的考試。
馬于堃(二排左三)在醫院工作時
但在臨床工作中,馬于堃逐漸發現,醫生并非她的理想工作。
“一方面是與我的性格不匹配。”馬于堃告訴“醫學界”,她渴望靠自己的能力去影響他人、取得成功,“付出同樣的心力,我希望自己能卷成頭部的10%。”
但做臨床醫生,她說自己沒有優勢。馬于堃認為,她是踩著醫院擴張的風口,才在本科畢業后進入三甲醫院工作,但幾年后,身邊的同事已全是碩士、博士。
“在這個賽道,我一輩子都不會得到想要的成績。”一些現實情況也促使她離開醫院,“在臨床生涯里,我被(患者)打了3次,兩度抑郁,有一次休息了幾個月才復工。”
31歲時,馬于堃開始考慮轉行;33歲時,她正式從醫院離職。
“我是一個謹慎的人,絕不會裸辭。”辭職前,馬于堃花了2年時間做了充分的探索和準備。“和約40個不同行業的人進行了深入交流,一步步確定了我想要走的方向,并在這期間開拓了副業,做出了一些成績。”
馬于堃的理想副業有三個要素:一是可以補足情緒價值;二是可以發揮她的個人優勢,能賺到錢;三是行業發展是可持續的、有前景。
2012年2月,馬于堃創辦了一個高端孕嬰類論壇,采用邀請會員制,進行私立醫院導診和商業醫療保險銷售等。
因是副業,論壇運營的相關工作須在完成醫生本職工作后進行,工作到深夜一兩點是馬于堃那段時間的常態。
堅持了將近一年,副業讓她的收入越來越多,“一個月賺的錢就約等于在醫院工作的年薪。”隨后,馬于堃先轉到了相對沒那么繁忙的醫院后勤崗位,并于2014年徹底辭職,全身心創業。
從創業者到互聯網大廠
“家人開始都覺得我瘋了,北京知名三甲,科室又好,頂級鐵飯碗,說不要就不要。”
馬于堃向“醫學界”回憶,父母一開始不理解她的離職決定,直到他們意識到女兒確實有能力、離開醫院也可以生活得足夠好時,才放下心來。
2016年,馬于堃(綠色著裝者)的創業項目榮獲“創新中國創業之星獎”
2014年2月,馬于堃創建的論壇網站拿到800萬元天使投資;2015年2月獲得150萬美元的pre-A輪投資;2016年5月再獲數千萬元A輪融資。
隨后,論壇也轉型為國內高端私立就診平臺,業務從最初的孕嬰類拓展到全科醫療類,包括掛號、導診、疫苗注射、保險方案、報銷支付等服務。
“累積了約60萬的高凈值用戶,合作單位覆蓋14家城市800多家的私立醫療機構。”時隔數年,提及親手打造的平臺,馬于堃對相關數據依然了如指掌。
對于這段創業經歷,馬于堃依然感慨,“人生旅途中,你會干一些喜歡的事情,這些事情可能沒有辦法當下就給到反饋,看似也與現在的學習或工作沒有什么關系,但只要持續去干,終有一日,它像命運的回旋鏢,會給你打開另一扇門。”
2020年左右,她全面退出該平臺的一切事務,結束了第一次創業。隨后,馬于堃給自己定下一個新目標——拿到大廠offer,在大型互聯網公司中學習更為成熟的運營經驗。
馬于堃的大廠工牌
基于專業背景和創業經歷,馬于堃拿到了眾多互聯網醫療的大廠offer。最終,她選擇加入某大型互聯網公司,擔任資深醫療總監,年薪百萬。
在這家大廠,她前后工作了兩年時間,帶領團隊完成了全國首個重疾百萬醫療險等多個重大項目。“在這兩年里,我也把公司內部的課都上了一遍,收獲很大。”
感謝學醫經歷,轉行仍要謹慎
如今的馬于堃,正致力于一項新的事業——為醫學生和醫生進行職業規劃。
學醫越來越“卷”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醫院就業的門檻也在不斷提高。根據2021的相關數據,有2/3的應屆醫學生考慮畢業轉行,62.2%的醫療從業者有嘗試副業的想法。
即便是在職醫生,也面臨著諸多困境。“醫學界醫米調研”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醫院人力資源現狀調研報告》顯示,57%的醫生在本年度收入下降,28%的醫生計劃在五年內“跳槽”。
作為“轉行大軍”中的一員,在經歷了臨床醫生、創業者和互聯網醫療管理者身份之后,馬于堃把自己的下一專業方向放在了心理學上,目前已考取二級心理咨詢師、NLP國際執行師、系統整合高級導師等相關證書。
“這是為40多歲之后的我找的轉型方向,心理療愈的賽道生命周期非常長,并且需要一定的社會閱歷,也希望能幫助到更多‘曾經的我’。”馬于堃說。
經過多種身份轉變后,回過頭看,盡管自己并不適合做臨床醫生,但馬于堃始終認為,學醫、從醫給她帶來了很多收獲,“決策力、邏輯思維能力、執行力、持續學習能力等是刻在醫學人骨子里的東西。
馬于堃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醫學生、醫生轉行經驗
對于那些仍在醫學道路上糾結的醫學生或醫生們,馬于堃表示,越早期了解自己是不是適合做臨床醫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情。
“經濟下行,容錯率越來越低,而相較其他行業從醫的時間成本更高,掉頭也更難。”她建議,進行詳細的職業規劃時,除了考慮性格,還要綜合評估成長經歷,家庭環境、社會資源等方面,慎重做出選擇。
“喜歡排在第一位。”馬于堃認為,人只有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才不會覺得吃苦,更容易獲得時間的復利效應,“逆著自己的本性,是堅持不下去的,吃不到時間的紅利。”
來源:醫學界
校對:臧恒佳
編輯:張金金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