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區自古山高林密,時有豺狼虎豹出沒,這些野獸在對民眾的生產生活構成了威脅。狩獵不僅可以消除獸害,還能獲得收獲,彌補農業產出的不足。但是狩獵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故在福建山林地帶的村落就產生了獵神信仰及特殊的狩獵風俗,而這獵神正是車山府神系,其中又以陳六公(君)、陳七公(君)、陳八公(君)為主要信仰。
來歷傳說(一)
對于陳六公、陳七公、陳八公的來歷有個較為普遍的說法。相傳,西漢末年有陳六公(啟松)、陳七公(啟武)、陳八公(啟昌)三兄弟,原籍河南,在長安同朝為官。王莽篡漢時,三人攜母逃難至會稽地郭白鶴村山林隱居。有一天餓虎入宅,吞了母親,兄弟三人,立誓除害,殺盡天下惡獸。三兄弟一路風餐露宿分頭追蹤老虎,六公追至福建閩侯縣馬嵐山,與虎殊死搏斗,終殺惡虎,但自身也受重傷而亡。當地百姓為其立廟祭祀,尊為狩獵之神,玉帝念其孝道,封為“車山公”,七公、八公去世后,也從祀一處。
而有的傳說中,六公斃虎后并未去世,而是覺得當地山清水秀,兄弟三人結廬修道,最終成仙,六公終年八十四歲,得道于馬嵐山,玉皇大帝授以“盤古帝王”之印,敕封“車山府”;王母娘娘賜“趕擋鞭”,其鞭三十六節代表道教三十六法。后七公得道于侯官箬洋,八公得道于古田三口路,亦相繼從祀于六公殿。民間法師的請神咒中也稱“八十四歲得神道,肉身得到馬嵐山”。
來歷傳說(二)
在《中國民間文學集成 福建卷 閩侯縣分卷》中,對閩侯、古田等地口口相傳的獵神傳說作了整理,故事情節則更加豐滿。相傳,閩侯縣大湖陳厝里的陳六、陳七、陳八三兄弟都是本領高強的獵戶。陳八十六歲,善使飛叉,百步投叉,無得中。陳七二十歲,使的是梭標,野獸見了就是斃命。陳六三十歲,使用火銃獵槍,千步之內彈無虛發。某日,閩侯尚格梧峰鄉闖入一批野豬,禍害莊稼,百姓連夜請來三兄弟,三兄弟擺下天門陣,僅用三天,便將野豬全部肅清,但陳六君腳部不小心被野豬咬傷了。本來這種小傷靜養數天便可痊愈,但附近村莊遭到獸害,紛紛搬請,三個月時間從不間歇,這也導致傷口惡化,得了“爛腳臁”,從此后都是陳七、陳八扶著他行獵。陳六行動雖然不便,但是槍法卻愈打愈神,閩侯、古田一帶的獸害一時也平息了下來,農作物、人們的性命均得到了保護。
某年八月,三兄弟要回鄉祭墓,報孝父母。三人走到大湖馬嵐山時,在一棵大樹下休息。突然樹叢中跑出一個村姑,口呼惡虎來襲,陳六端起火銃相救。惡虎撲來,六公一槍給老虎胸部開了天窗,老虎的血盆大口也咬中了陳六的頭部。待陳七、陳八和一群鄉民趕到時,陳六與老虎早已雙雙斃命。陳七、陳八抱尸痛哭后雙雙撞石而死,跟隨多年的獵狗也當場嘔血身亡。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陳六君為民除害的業績,在馬嵐山上建一廟宇,供奉陳六君兄弟的香火,并在門前懸掛一塊額“車山府”。神奇的是,陳六捐軀時所躺的一塊石頭,距今時不時還有幾只蒼蠅飛泊。據說,蒼蠅喜歡“爛腳臁”。
信仰
過去,在山林地帶的村落中通常都設有狩獵壇,大一些的地方還會立獵神廟,奉祀陳六公神位,或稱車山府,或稱六公殿。供奉獵神的通常以六公為主神,從祀七公、八公,另在桌下又設“靈狗將軍”位,即當時跟隨六公的獵犬。但車山府神系龐大,除這三位外還有林四公、吳敬寶、吳敬茂、陳四、陳五等等,這些都是當地有名有姓的人物,大多生前為獵戶,有功于百姓,死后尊為地方獵神,統列入車山府中崇祀。在歷史的發展中,獵神信仰也傳播至海外,尤其是在馬來西亞等南洋華人聚居地。馬來西亞的華人組織還曾舉行過返鄉祭祖廟的活動,并捐贈了大型六公銅像。
相傳車山府還有左三十六營,右七十二鎮,舊時狩獵前,道士、巫師需請獵神,而所請之神包括:.開天劈地盤古帝王;車上轉石林四師父、楊二舊師父;羅山捉地陳六師父;催山公;穿山透海獨腳仙師、赤腳仙師;千里眼大將、順風耳大神;吹螺喝噉師父;白靈將軍;環山把岔師父;放犬師父、收犬師父;把銃師父、牽銃頭師父、把銃尾師父;承綜挾跡師父;下雜師父;上山獵綱師父;下水布圍師父;下繃下釣師父等等。可見車山府神系內包含了打獵時所需的一切角色。
在民間閭山派中認為閭山法是巫法之首,盤古法(后世稱車山科)亦為閭山法所包容,認為閭山是文法,車山是武法。“車山科”,是為世人罕聞之科法,是以往為獵戶而設的教法獵戶亦設“車山神壇”祭祀,其中還有“車山龍”“車山虎”之稱。在閭山道壇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閭山、橫山、蒙山,這三者中以閭山居主導地位,統領三山的是“江州府閭山正堂”。而車山常與三山并列,部分地區布置道壇時會分別供奉閭山法祖、茅(茆)山法祖、車山法祖、橫山法祖,源自狩獵巫法的“車山科”(或稱“盤古法”)曾也是福州三奶派最基本的核心科法,不過隨著獵戶逐漸消失及傳承的斷代,“車山科”逐漸也就名存實亡。
此外,在畬族武術和打獵關系密切,故在閩東畬族中,陳六、陳七、陳八還被視為武術神,在一些武術世家會供奉“五門車山公下陳六、七、八師公”的香火牌位,“五門車山公”被認為是武術大師,陳六、陳七、陳八是其高徒。有的則直接立三個香爐,各插上兩根山雞尾毛,就是獵神六公三兄弟的普遍象征。
風俗
- 獵俗
舊時狩獵有單獨進行和集體行動兩種。單獨行動多獵取飛禽之類,集體行動多圍獵個頭大或兇猛野獸。行獵前向車山府諸神上香、“靈狗將軍”上香,焚燒元寶,并念咒語,咒念完畢即吹號角集合。集體狩獵分工周密,負責帶獵犬搜山的稱“趕山”,亦叫“踏耙”;守候野獸出沒,伺機射殺的的稱“把口”;發現動靜,吹螺號召集,以震懾山獸的稱“吹螺”等等。
對于獵物的分配,則是平均分配與按功勞大小分配相結合,總之是遵循見者有份的原則。首先將獵物的頭、尾巴、腳、內臟等煮熟后祭拜獵神,俗稱“燒趕湯”,也稱“做福”“做山”。在分配獵物時不拔毛,大的獵物首銃射中者分兩份,另加獸皮;趕山者較其他人辛苦分雙份;參加圍獵的獵狗也分半份,其余按人頭平分。參加分配獵物的人,不分先后到場,哪怕是路過的行人,只要在獵物四腳尚未捆好之前趕到的,也同樣分得一份,行人如果無法帶走,便要請到家中去喝點小酒,若執意不從,反惹獵戶不悅。而小的獵物一般是宰殺后煮熟共享。
祭祀完車山府諸神后,貢品眾人分食,傳說獵神喜歡熱鬧,故來人多多益善,開席斟酒時嚴肅端坐,不準說話。先由為首者用筷子戳進煮熟獵物的頭部,喊一聲“碰”,把肉放進口里時,又喊一聲“啪”然后說:“今天獵物太小了,不夠吃。”意思是告知獵神聽,希望下次能賜給更大的獵物。儀式完畢,就可以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了。席上,筷子所挾之肉不論多少,即便挾空,也要將筷子送入口中,以表示次次不空手。
- 過火坪
八月十四是六公壽誕,這天獵神苗的會首會組織娛神娛人的活動,其中的重頭戲就是夜間的“過火坪”儀式。“過火坪”就是在廟前的空地上鋪設一條由木炭組成的路面,厚度約0.5米,長寬則由活動大小決定。夜幕降臨時,由道士行科儀,念咒后,點燃炭火。燒旺后,道士帶領年輕男子,光著腳飛快從炙熱的木炭上飛奔而過。想過火坪的信男此前都要沐浴更衣,過了火坪寓意有獵神護佑,渾身是但不怕豺狼虎豹、妖魔鬼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