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到勘查技術與工程這個專業時,許多人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出一幅畫面:一群頭戴安全帽、手持地質錘的“探險家”,在深山老林里對著巖石敲敲打打,或是開著轟鳴的鉆機在戈壁灘上“尋寶”。很多人對該專業陷入了刻板印象中,甚至誤認為其就業方向單一、技術含量有限。
然而,隨著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推進、深地深海探測技術的突破,以及“雙碳”目標下新能源開發的迫切需求,這一專業正悄然成為支撐資源勘探、工程安全與環境保護的核心力量。
要論勘查技術工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絕對是打出了一手“好牌”,該校的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被評選為國家一流專業,國家特色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不僅在國內穩居榜一,在國際舞臺上也頻頻“刷臉”。
作為教育部直屬的“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以地球科學為特色,其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是國內最早開設該專業的高校之一。專業依托的“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在教育部歷次學科評估中均獲評A+等級。
縱觀2024年軟科大學專業排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勘察技術與工程專業位居第1名,無論是學校的辦學條件還是專業條件,地大都占據優勢。
來源:軟科
師資力量是專業實力的核心體現。該專業匯聚了一支由院士領銜、結構合理的高水平教學科研團隊。
該專業所在的工程學院有教師39人,其中教授16人,博導9人,碩導39人。教師師資力量強、教師職稱結構合理、86%具有博士學位、85%具有海外留學經歷。這配置堪稱“學術滿漢全席”,這些老師上得了實驗室,下得了講堂,為學生的生活學習保駕護航。
除了師資力量助陣外,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是該專業實踐育人的突出亮點。學校與湖北省地質局地質三大隊共建的產學研基地,實現了“科技攻關-資源共享-人才共育”的全鏈條合作。
在聯合開展的地質災害防治、深部鉆探技術研發等項目中,學生可直接參與巖土工程勘查、礦產資源評價等一線實踐。2024年,該校進一步聯合41家材料化工領域頭部企業成立產教融合聯盟,比亞迪、天馬微電子等企業不僅提供實習崗位,還共同設計“卓越工程師班”課程,將企業真實案例嵌入教學。
近年跟蹤調查結果顯示,本專業畢業生近3年來,一次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穩居全校前列。80%畢業生的薪資水平處于單位收入的較高層次。多數學子在畢業后進入中國地質調查局、中石化、中鐵建等央企,或赴海外參與“一帶一路”沿線資源勘探項目。
實驗基地與科研平臺是專業硬實力的直接體現。勘察技術與工程專業擁有16個國家級及省部級實驗室,因此在巖土體工程性質與穩定性、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巖土鉆掘技術、非常規新能源等方向具有前瞻的科研成果,
甚至有網友調侃道:“我們專業的畢業論文,十篇里有八篇是在荒郊野嶺的帳篷里敲完的 —— 但答辯時甩出的數據,能讓企業總工直接拍板錄用。”正是因為地大在科研方面的成功,使得更多的校企愿意接納該校的學生。
縱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的發展軌跡,其以頂尖學科為根基、以產教融合為路徑、以就業需求為導向的培養模式,不斷刷新著大眾對傳統工科專業的認知。
在全球資源競爭與技術創新浪潮中,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正在為中國乃至世界輸出一批批地質工程師。如果你對地質學感興趣,不妨多去關注一下地大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