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天下大亂。
崇禎皇帝整日憂心忡忡、焦頭爛額,而他所在的北京紫禁城,可是李自成、多爾袞等人垂涎已久的地方。
但這絕非誰先坐上龍椅,誰就得了天下,因為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吳三桂。
我們不禁好奇,像吳三桂這樣32歲就能左右帝國命運和歷史走向的人,究竟有著怎樣的家庭背景和早年經歷呢?
北京紫禁城
吳三桂之父,改變家族命運
吳三桂之所以后來能成為一個大人物,還真得感謝他的父親,若不是父親,恐怕他這輩子只能賣馬了。
據記載,吳三桂的籍貫,應該是南直隸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大約在其祖父時期,遷居山海關外的遼東中后所。
“遼”這個地方,也就是今天的遼寧省,乃大明邊防重鎮,在其北部和西部,是蒙古部落,右側為朝鮮王朝,同時還與女真各部相接壤。
緊鄰蒙古、女真、朝鮮的遼地
起初,吳家并不是所謂的世族,吳三桂的祖父一輩,一直到父親吳襄,均以經營馬匹貿易為生。
在古代,生意人的社會地位其實是很低的,比種田、做工的都低。
但后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做了一件事,這件事不但使自己的人生發生了巨大變化,更是改變了整個家族的命運。
當時,在東北建立政權的努爾哈赤,有著嚴重的“排漢”思想,時不時對漢族人民搶掠,甚至無故燒殺。
努爾哈赤影視形象
吳襄從小生得比別人壯,長大后喜歡舞刀弄槍,雖是平民百姓,心中亦充滿英雄氣概。
他見女真人越發肆無忌憚,終于有一天忍無可忍,干脆賣掉家中全部馬匹,把錢拿來雇人對抗后金。
吳襄告訴周邊百姓,無論是誰,只要能跟他一塊趕走女真人,就能獲得相應報酬。
在他的號召下,百姓們紛紛加入其中,女真人因此收斂了許多。
吳襄影視形象
此事很快傳開,遼東有名的將軍李成梁得知后,對吳襄很是欣賞,將其招來培養。
就這樣,吳襄由一名商人,正式走上了從武之路。
不過,縱然李成梁再怎么賞識吳襄,也沒法提拔他,因為他不屬于是“體制”內的人。
于是,為了前途,吳襄便開始為武科舉考試而做準備。
到了天啟二年(1622年),弓馬嫻熟、武藝高強的吳襄如愿以償,考中了武進士,從此躋身官僚階層。
而后來吳襄之所以能步步高升,其實是與他結交的一位兄弟有關——祖大壽。
跟吳家以前的販馬產業相比,祖家那可是首屈一指的將門巨族,五代鎮守遼東寧遠,均以軍功而發家。
到了祖大壽這一輩,可以說是達到了頂峰,那時候的祖家,滿門兄弟子侄皆為將官。
有了祖大壽在背后撐腰,吳襄也得到了祖家的扶持,但更好的事情,還在后頭——在吳襄的妻子,也就是吳三桂的母親去世后,祖大壽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吳襄,吳、祖兩家就此聯姻。
借助祖大壽的力量,吳襄本人不僅一路高升,升至都指揮使,連家族內的諸多其他成員也當上了官。
到了崇禎四年,吳襄已是錦州總兵,在明代,總兵即該地區的最高將官軍職。
可見,吳家在吳襄這一代已然飛黃騰達,成了聲勢煊赫的將門望族。
可以說,吳、祖聯姻,形成了明末重要的遼東吳祖軍事集團,而明朝正是靠著這個軍事集團,才得以頑強抵抗后金向中原的入侵。
少年三桂,將門虎子
正如開頭所說,吳三桂出生在吳家這樣一個豪族,無疑是幸運的。
不過,身處動蕩年代,若是只懂享樂,怕是結局會很慘。
吳三桂的父親吳襄,雖然完成了“商—武—軍”的人生“三級跳”,但他還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不要從軍,好好讀書,考個科舉當個官就行。
為此,他還專門請了一位當地有名的大家,來給小吳三桂教書。
起初,吳三桂學習倒也刻苦,只是當他漸漸長大懂事時,便不愿繼續念書了。
那段時期的明朝,剛剛經歷了薩爾滸之戰。
這場戰役中,20萬明軍,竟被努爾哈赤所率領的6萬金兵擊敗。
薩爾滸之戰堪稱一個巨大轉折,從此,明朝在與后金的對抗中,一直處于被動地位。
而吳三桂所生活的遼東地區,正是明、金雙方交戰的戰場。
遼寧撫順薩爾滸風景區---努爾哈赤像
所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環境下,吳三桂就告訴他的父親,讀書并不能救國,他想要有一天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為國殺敵,于是去找舅舅祖大壽學習武藝。
要說吳三桂從小骨子里的英雄氣概,真的像極了當年賣馬抗金的父親。
而吳三桂在武藝方面的天賦與勤奮,也很好遺傳了吳襄——刀槍劍戟,無所不精,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又善于騎馬射箭,后來,也同樣考中武進士。
就這樣,吳三桂跟隨父親和舅舅,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此時,他還未滿20歲。
在父親軍中,吳三桂勇猛彪悍,精明練達,被人夸為將門虎子,曾在幾萬金兵的包圍中,上演過孤膽救父的“神作”,頗有《三國演義》趙子龍之風范,從此之后便揚名天下。
人們不僅對吳三桂的勇武大為驚嘆,更將其視作忠孝兩全的典范,就連后金的皇太極聽聞此事后,都感慨道:“真乃一好漢,我們若得此人,何愁得不到天下?”
大凌河城,悲喜交加
然而,人生哪有這么一帆風順,吳三桂第一次受挫的地方,是在一個叫大凌河城的地方。
大凌河城就如同一把鑰匙,后金若是打通了大凌河城,便能進入遼西走廊,而遼西走廊又守護著北京城。
遼西走廊,是指從錦州到山海關之間的沿海通道。
遼西走廊上有三大據點:錦州、寧遠和山海關。
亦可理解為后金入主中原的三大考驗。
遼西走廊地圖
錦州城為遼西走廊交通要沖,而寧遠城曾在1626年正月發生過“寧遠大捷”,這是明軍首次打敗后金。
努爾哈赤還在此戰中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給轟傷了,七個月后病發身亡。
至于這第三大據點山海關,那可是“咽喉”要道,即護衛京師的最后一道屏障。
今山海關風景區---位于河北秦皇島市
山海關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美稱。
早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徐達來這里修關筑城,以防范殘元勢力。
北京城的地勢北面高,南面平,三面環山,燕山、陰山、太行山三座山脈,直接將北方的殘元勢力給隔開了,所以殘元若想進攻北京,必須經過山海關。
徐達當初到了這里之后,把歷年來屢建屢廢的長城連在了一起,筑關設防,修建了一套防御體系。
由于此地北靠燕山,南連渤海,故起名“山海關”。
山海關往西的華北地區統稱為關內,往東的東北三省(今黑龍江、吉林、遼寧)則稱為關外。
連接長城的山海關
理清地形后,我們再說回1631年9月大凌河城的那一戰。
后金的皇太極吸取了之前寧遠、寧錦兩戰失利的教訓,不采取硬攻戰法,而是采取“圍點打援”,也就是對大凌河城圍而不攻,主攻各路前來增援的明軍部隊。
皇太極下令全軍挖壕溝、筑高墻,把大凌河城圍得是水泄不通。
明軍萬萬沒想到金軍會出此狠招,他們城中的糧草根本就撐不了幾天。
皇太極歷史畫像
此時鎮守大凌河城的,正是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
對于他和城中的那些軍民來說,要么餓死,要么投降,剩下的,就只能祈禱援軍能擊退金軍了。
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斷不可能對自己被圍的兄弟坐視不管,他與遼東巡撫一同率兵,前去與皇太極交戰。
雙方各有勝負,只得暫且回營休整。
結果在差不多一個月后,皇太極忽領幾萬人馬,突襲吳襄軍營。
吳襄沒做任何防備,情急之下,只好帶著吳三桂等人倉皇出逃。
而至于祖大壽他們的結局,便是餓得忍無可忍,唯有投降了。
崇禎皇帝得知后大怒,他將吳襄等人削職,吳三桂由于年紀還小,僥幸免遭處罰。
崇禎皇帝圣旨檔案
但吳氏父子的命運很快迎來轉機,此事仍與支援大凌河城有關。
自從皇太極圍而不攻的計策被識破后,明廷加急調遣各路軍隊馳援,時任山東登萊巡撫的孫元化同樣接到了命令,他派手下孔有德赴援前線。
登州、萊州與大凌河城相距甚遠,走水路無疑最快。
然而,也許是冥冥之中的天意,河口刮起了颶風,于是只能從陸路進軍。
孫元化給了孔有德2000兵、300門大炮,讓他兩個月內必須到達大凌河城。
毫不夸張地說,這簡直就是堪比登天的任務。
孔有德的部隊要先長途跋涉至山海關,再走一遍遼西走廊,才能到大凌河。
這一路上,不但有諸多狹窄關道,更艱難的是,他們還要拖著那300門大炮趕路。
登萊→大凌河路線圖
所以,結果便是:兩個月過去了,他們連山東還沒出,軍糧卻已告急。
后來,士兵們紛紛嘩變,他們覺得,就算他們挨著餓趕到了大凌河,如果到時城池已經失守,那么他們定會被當作延誤戰機來處置,所以,倒不如干脆反了!
于是,這2000人調轉方向,原路返回,朝登州進發。
借助這300門先進大炮,還有孔有德的好兄弟耿仲明在城中做內應,他們順利拿下登州。
孔有德選擇叛明,這對崇禎皇帝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本來是指望他們去支援大凌河的,沒想到轉眼間竟成了大明的敵人。
眼下,紫禁城危機四伏,東北的金軍已打入遼西走廊,若是山東地區的孔有德再兵發京師,北京將受兩面夾擊,后果不堪設想。
而且,我們別忘了,農民起義軍在關內亦是四起。
孔有德叛變后,北京受兩面夾擊
崇禎帝此刻是憂心忡忡、焦急萬分,考慮到他手頭的可用之人已經越來越少,崇禎派之前被削職的吳襄前去平叛孔有德,以將功補過。
崇禎皇帝影視形象
與吳襄一同出發的,還有祖大壽的弟弟,以及吳襄原先總兵一職的接替者金國奇,當然,青年吳三桂也在其中。
最終,他們不負所望,擊退孔有德的軍隊。
孔有德和耿仲明二人,則帶著自己的人馬和大炮,從登州坐船,投奔皇太極去了。
雖說孔、耿加入后金,會使后金的實力得到很大提升,但至少目前,京城暫時沒了腹背受敵的危險。
戰報傳入奉天殿,崇禎恢復了吳襄的總兵職位。
吳三桂在收復登州的戰役中也是表現出色,加副總兵管事。
此后的吳三桂更是愈戰愈勇、屢立戰功,成為崇禎帝手下的得意愛將。到了崇禎十二年(1639年)10月,經崇禎圣旨批準,年僅27歲的吳三桂,正式獲授寧遠團練總兵。
吳三桂畫像
松錦大戰,成也三桂,敗也三桂
崇禎十四年(1641年)初,在離錦州不遠的義州,集結了許多大清的人馬。
以前的“大金”,已不再叫大金,5年前,皇太極在盛京(今遼寧沈陽)稱帝建國,定國號“大清”,“女真”的族稱也統一改為“滿洲”。
東北盛京皇城
清軍在義州屯兵,顯然是準備開始進攻遼西走廊上的第一道考驗——錦州。
對于鎮守寧遠的薊遼總督洪承疇、遼東巡撫丘民仰和總兵吳三桂等人來說,他們再清楚不過皇太極要干什么。
也正是在差不多10年前,皇太極對著大凌河城圍而不攻,目的就是要活活耗死城中的軍民。
有意思的是,現在守衛錦州的,還是祖大壽。
肯定有人會問:祖大壽不是在大凌河之戰中已經投降了么?
祖家五代鎮守遼東,祖大壽斷不可能就這么甘心受降,他當時告訴皇太極,錦州城有他的好兄弟,他三言兩語便能說服其開城歸降。
結果,等祖大壽到了錦州后,他立刻下令加固城防,誓與皇太極死磕到底。
大凌河的教訓歷歷在目,故而,往錦州運糧,勢在必行。
吳三桂主動站了出來,表示愿意前去督運。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由于運糧車上要放置大量的糧草和物資,吳三桂他們無法攜帶太多的武器裝備。
而且,輜重部隊也不能分幾路行進,走在路上可謂相當“惹眼”。
所以,這些可能導致的最壞結果就是:不但糧食沒送到錦州,連運糧部隊也可能覆沒。
此時,正值春節臨近,吳三桂決定賭一把——在春節期間行動。
因為他知道,滿洲人最喜歡過年,一過就是一個月,而漢族人基本上在初六以后就恢復到平時的生活了。
于是,在初六這一天,裝有15000石糧食的3400輛牛、馬、驢車,就這么上路了。
果然,在往返的路上,他們居然沒有遇到一個清兵,史書記載,“并未遇警,絕無疏失”。可見,一切正如吳三桂所預料的那樣——滿洲人正忙著過年呢!
雖然吳三桂在這件事上賭對了,但后來,另外一件事,他又賭錯了。
話說那滿洲人在過完年后,便開始干正事了——皇太極很快兵圍錦州。
身處寧遠的總督洪承疇,見形勢緊急,決定與吳三桂、丘民仰等人,共同領兵13萬,馳援錦州。
皇太極得知后,又開始“打援”。
他親率大軍,橫截大路,綿亙駐營,將這13萬人全部圍住。
洪承疇奉兵部尚書陳新甲之命,與眾將約定好時間,打算分別從四條小路突圍,撤回寧遠。
但吳三桂對此并不認同,他聽從手下蒙古降將的意見,與另一位山西大同來的總兵王樸一道,從大路突圍,在杏山至寧遠的途中遭遇清軍截擊,最后歷經千辛萬苦,總算逃回了寧遠城。
吳三桂這么一頓“操作”,剩余的明軍隨即亂作一團,不明真相的人還以為吳三桂和王樸投降了皇太極。
皇太極見狀,抓準時機,命令全軍奮勇追擊,導致洪承疇這樣的高官被清軍俘獲,而至于錦州城內的祖大壽,又一次被圍到崩潰,二度投降皇太極。
這一次,他可是真真正正地投降了。
明末戰場畫作
雖然吳三桂的決策失誤使明朝損失慘重,但他本人并不氣餒,在寧遠繼續招兵買馬,以抗大清。
皇太極曾兩次致書勸降吳三桂,包括其舅父祖大壽在內的多位明朝降將,也紛紛向其寫來勸降信,吳三桂均一一拒絕,堅決不降。
到了崇禎十六年(1643年)9月,清軍又攻陷寧遠與山海關之間的三城,這意味著吳三桂所堅守的寧遠,成了大明王朝在遼西走廊上僅存的孤城。
從放清軍入關看三桂
1644年,注定是載入中國史冊的一年。
這一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起義軍,一路平推,攻下北京。
崇禎皇帝見北京城已被重重圍困,難以脫身,又愧對天下百姓與列祖列宗,一時精神極端崩潰,自縊于煤山(今景山)。
崇禎皇帝殉國處
此時,正趕來救援的吳三桂,在半路上得知了這個消息。
哀嘆過后,三個選擇擺在他的面前:
(1)南遷以延續大明
(2)投奔李自成的大順
(3)投奔多爾袞的大清(皇太極已故,大清實際掌權人為多爾袞)
毫不夸張地說,吳三桂所做出的選擇,將決定中國今后百年歷史的發展。
吳三桂最終的選擇是:進清軍營帳,剃發留辮,與清軍一同打退了李自成的大順軍。
就這樣,滿洲人浩浩蕩蕩地走入山海關,中國,即將迎來一個全新的王朝……
關于吳三桂當初為何放清軍入關,很多人受到“沖冠一怒為紅顏”這句名詩的影響,認為其直接原因,是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掠去所致。
吳三桂與陳圓圓畫像
誠然,這肯定是原因之一,包括其父吳襄被拷打也是。
但吳三桂的這個決定,更多是基于大順與大清實力對比、自己利益與前途、所處時勢等因素,經過綜合考量后,而做出的決定。
更重要的是,吳三桂通過大順軍入京后洗劫高級官吏家的行為,看到了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倘若歸順這樣的政權,則一定無法長久。
所以,吳三桂才最后選擇了之前他寧死不降的滿洲人。
李自成畫像
我們說吳三桂之所以能成為一個鼎鼎有名的大人物,首先與他出生望族有關,相當于有了一個很高的起點,其次固然是他自身極強的軍事素養與能力。
但最關鍵的一點,是他善于攀附有權勢的人。
比如以前明廷有個叫高起潛的宦官,擁有監軍之權,結果吳三桂跟人家搭上關系了,認其做了義父。
所以,種種可見,27歲當總兵、32歲左右帝國命運、隨后成為割據一方的大清藩王,這些對吳三桂來說,其實并不難。
晚年吳三桂影視形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