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試圖將液化天然氣(LNG)作為貿易談判的“籌碼”時,中國用40天的“零進口”給出了回應。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
彭博社數據顯示,自2025年2月10日中國對美國LNG加征15%關稅以來,已連續40天未從美國進口一船LNG。這場由美國挑起的關稅博弈,不僅未能動搖中國市場,反而加速了全球能源格局的洗牌——中國轉向澳大利亞、卡塔爾等國的長期協議,歐洲被動接盤轉售的美國天然氣,而美國能源企業則在庫存積壓與市場流失中陷入困境。
一、中國反制:精準打擊美國能源軟肋
美國的關稅政策本意是施壓中國,卻低估了對手的應對能力。中國此次反制直接瞄準美國LNG出口的“命門”:
(運輸LNG船)
1.價格競爭力崩塌:
美國LNG到岸價因關稅疊加運輸成本高達每百萬英熱單位18美元,而澳大利亞現貨價僅為13美元,價格差高達20%。中國企業迅速轉向性價比更高的供應商,僅2025年3月,澳大利亞伍德賽德能源便與中國華潤燃氣簽署了15年、總量900萬噸的長期協議。
2. 供應渠道多元化:
中國LNG進口早已不依賴單一來源。2024年,美國僅占中國進口總量的5.4%,遠低于澳大利亞(28%)、卡塔爾(22%)和俄羅斯(18%)。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天然氣產量同比增長3.7%,俄羅斯管道氣、中亞液化氣等替代渠道進一步削弱了對海運LNG的需求。
3. 轉售策略反制:
與美國簽訂長期合同的中國買家將LNG轉售歐洲,既規避關稅損失,又加劇美國對歐市場的依賴。然而,歐洲天然氣需求逐年下降,疊加俄羅斯管道氣可能恢復,美國LNG的長期前景堪憂。
二、美國困境:能源霸權夢碎的連鎖反應
特朗普政府將LNG“武器化”的策略,反而暴露了美國能源產業的脆弱性:
1、企業信心受挫:
??松梨诘染揞^因利潤率下降推遲新項目投資,路易斯安那州出口終端建設陷入停滯。摩根士丹利估算,失去中國市場將導致美國每年損失15億美元,而拜登政府暫停新出口項目審批更令行業雪上加霜。
2、政治壓力加?。?/strong>
美國能源與農業是共和黨的傳統票倉,LNG出口受阻直接沖擊“紅脖子”選民利益。若貿易戰持續,特朗普的國內支持率恐遭反噬。
3、戰略誤判代價高昂:
美國曾借頁巖氣革命成為全球最大LNG出口國,但將能源貿易政治化導致其失去增長最快的亞太市場。國際能源署預測,2030年前全球LNG新增需求的35%將來自中國,而美國若無法重返這一市場,其能源霸權地位將加速衰落。
三、全球變局:多極化能源時代的來臨
中國的反制不僅是對美國的回應,更推動了全球能源秩序的重構:
1.澳大利亞的崛起:中澳15年LNG協議標志著兩國關系回暖。澳企憑借價格優勢和靈活合作模式,正取代美國成為亞太能源供應鏈的關鍵角色。
2.歐洲的被動接盤:歐洲雖吸納轉售的美國LNG,但德國Uniper等企業已轉向阿爾及利亞等更穩定供應方,美國對歐出口增長空間有限。
3. 中東與俄羅斯的機遇:卡塔爾通過“彈性長協”模式(允許買方調整20%年提貨量)鞏固中國市場;俄羅斯則借中俄管道項目擴大份額。多元供應網絡正削弱美國的話語權。
這場始于關稅博弈的能源較量,最終演變為全球化規律的勝利。中國用市場化的選擇證明:任何將經濟問題政治化的嘗試,終將在供需鐵律前敗退。正如布魯蓋爾研究所專家所言:“能源合作的核心是互利,而非脅迫?!碑斆绹栽诩m結如何揮舞“關稅大棒”時,中國已攜手新伙伴,為全球能源貿易寫下新規則——唯有尊重市場、擁抱多元,才能在未來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本文數據來源:彭博社、中國海關總署、路透社、伍德賽德能源公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