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媒體報道,“最長壽老人”的吉尼斯世界記錄保持者——田中力子,出生于1903年,迎來了自己118歲的生日。面對記者的采訪,田中力子仍然對答如流,她表示,自己的長壽秘訣就是“好好吃東西”和“學習”,并希望能活到120歲。
目前,田中老人生活在日本福岡的一家養老院。養老院的工作人員表示,田中奶奶平時食欲很好,經常吃小蛋糕、巧克力等甜食,心態樂觀開朗,還會做廣播體操,偶爾做做計算題,非常健康。
田中奶奶是世界上最長壽的老人,但難道都要活到她這個年紀,才能算“長壽”嗎?
一、活到100歲才算長壽嗎?
不久前,老年學范疇內的相關概念獲得了官方的重新定義,其中包括“健康長壽”這一詞條。中國老年醫學會在《健康長壽專家共識》一文中明確指出了:“活得久并不等于長壽”。這意味著要判斷是否長壽,不能只看壽命的長短,還要結合身體素質、健康情況、生活能力等多個方面。
世衛組織最新發布的《2020世界衛生統計》展現了全球壽命和死亡的變化趨勢,2000年~2016年,全球人類的預期壽命增長了8個百分點,從原來的59歲增長至63歲,其中中國的整體預期壽命為76.4歲,與2000年相比增幅較大。
2020年6月5日,國家衛健委發布的《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指出,我國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由2018年的77歲,提高到了2019年的77.3歲。其中,全國各省市之間存在著預期壽命上的差異。
圖源:澎湃新聞
事實上,只要能達到國民的整體預期壽命,就已經算“良好”了。如果在長壽的前提下還能保持沒有嚴重的疾病、身體健康,就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長壽”。
二、生命在于運動還是靜止?
為了長壽,有的人選擇運動鍛煉,有的人選擇靜養生息。都說生命在于運動,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答案或許超出很多人的意料。
一項發表在《JAMA》上,以40萬余名美國成年人為調查對象的學術研究發現,進行高強度運動頻率越高的人群,全因死亡的風險就越低。而在中高強度運動的總量相同的情況下,高強度運動占比越高,全因死亡的風險就越低。這說明高強度運動的確有利于長壽。
此外,《柳葉刀》子刊《全球健康》上一篇來自劍橋大學的研究也表明,適度運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防過早死亡,能夠每年使100萬的中國人免于過早死亡。
結合上面的兩項研究我們不難看出結論:生命確實在于運動,而不是在于靜止。運動對血液循環、新陳代謝都是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的。通過體育鍛煉,我們不僅能夠獲得更強健的體魄,還能達到防止過早死亡、延長壽命的效果。
三、科學運動,請記住這個公式
那么到底要如何運動比較好呢?
由中華醫學會發布的《中國健康生活方式預防心血管代謝疾病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周至少要進行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一周至少運動3次。
而武漢市體育局全民健身專家楊翼教授則建議,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運動處方”,主要體現在運動強度、運動方式、運動量和運動周期這幾個方面。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人,無論進行哪種類型的運動,都不宜操之過急。運動要適度,強度太大反而會損傷身體。
楊教授表示,判斷運動強度是否適合自己,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監測心跳。估算可以參照以下的計算公式:最大心跳值 = 220 - 年齡。例如40歲的人,每分鐘的最高心率是180次,建議運動時心率達到最高心率的60%~70%為佳。
飲食不注意節制,生活無律,讓外邪入侵,寒濕之氣在體內逐漸增多,陰陽失調,膽囊收縮功能下降,膽汁分泌減少,食物停 留過久,部分膽汁逆行反流入胃與胃酸作用對胃黏膜憑障產生破壞,形成胃痛、胃脹、打嗝、燒心、噯氣、胃酸過多、 口苦等諸多胃的不適現象
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家都會了解點,對后來有用的,抽空到田間刨些帶根的灌南|苦菜,用時加紅糖適量,溫飲,開紫色花,趁熱喝,平時食東西清淡些少油少食生冷油辣之物,晚上不要熬夜,多休息,晚上早點休息哈。
很多人都追求長壽,但長壽并非只看生理年齡,想要“健康地長壽”不是那么容易。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從生活的各方各面入手:保持健康的飲食、開朗的心態,定期進行體育鍛煉,保持充足的社交等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