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書
來源:言知有道
人生有很多難題。多數難題隨時間自然消失,但總有一些難題如影隨形。
當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人總想訴諸權威和理論。但這樣做并不能一勞永逸,更可能的情況是把一個難題變成了另一個難題。因為任何一種理論、信念,都有其自身的邊界和范圍,嚴格來講都屬于某種偏見。
人生的很多難題,恰恰在于忽視和固化這種邊界和范圍,陷入對偏見的執念。
從某種意義來講,難題的解決或者消失,正是有意無意的對邊界和范圍的突破。
想要突破這些框架,既需要寧靜的心理狀態,也需要足夠廣闊的視野。
寧靜的心理狀態很難達到,拓寬視野相對容易得多。強調一下,這里說的視野并不是認知的內容,而是認知的結構。我們也把認知的結構稱作框架、維度、模型等等。
接下就給大家分享,有道君學習到的一些令我受益匪淺的框架。這些框架雖然不是我的原創,但至少凝結了有道君吃過的土,踩過的坑,讀過的書,做過的事。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1
隱喻思考
隱喻是人類最基本的思考表達方式,源自人類最熟悉、最直接體驗的對象,讀過《人類簡史》的伙伴可能有一種感覺——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隱喻史。
為人父母喜歡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的背后有一個隱含假設,那就是“人生是短跑”,只有短跑比賽,起跑線才重要。
但是,為什么人生不可以長跑、馬拉松呢?短跑、長跑、馬拉松,就是隱喻。
我們再往深處推一層:
人生除了賽跑,還可是什么呢?可不可以是修行、旅程或者游戲呢?
比賽、修行、旅行、游戲,這種對人生根本性的假設就是根隱喻。
比如,創業者都喜歡說創業就是選擇賽道,背后的隱喻是創業是比賽。做這樣的隱喻,有利于提升團隊的緊迫感,搶抓機遇。但是,但每一種隱喻都有其局限性,比賽大家就會有壓力和緊張感,有可能抑制創造力。而每一種創新和突破正是對于隱喻的顛覆,找到隱喻背后的隱喻——根隱喻。
再比如,老板們常把把員工稱作人力資源。
這個論斷背后的隱喻是,人是資源,是和機器、設備、資金同樣的東西。
聯想公司創始人柳傳志,他說聯想提倡發動機文化,而不是齒輪文化。他自己可能沒有意識到,不管是發動機文化,還是齒輪文化,都是機器文化。富士康把組織是機器這個隱喻用到了極致
科學管理之父者泰勒1919年提出了《科學管理原理》,其本質就是機器文化。“機器”文化的效率提升創造了繁榮世界。
可是現在,人口出生率少了,教育水平高了,工人成為了知識工作者,我們應該反思:把人當成資源的隱喻是否依然有效呢?
因此,我們說隱喻思考的本質,是識別人生中那些最基本的假設——根隱喻
當你把人隱喻成比賽,那么處處都是競爭的爾虞我詐。當你把人生隱喻成旅程,處處都是同伴。當你把人生隱喻成修行,煩惱即菩提。
所以,借助隱喻思考,可以幫助我們識別自己的假設系統,把困境變成機會,把失敗變成契機。
當你開始識別和辨析自己的根隱喻,還會毫無懸念的遇到一些根本性的沖突。
2
沖突維度
人生有三大類沖突:一是”他人期待你成為的人VS你想成為的人”之間的沖突,二是“結果和原則”的沖突,三是“原則和原則”之間的沖突。
01 “他人期待你成為的人”VS“你想成為的人”
人是社會動物,被群體接納、被他人認可是一種本能。人類痛苦歸根到底來自人際關系,而人際關系的核心在于,“他人期待你成為的人”和“你想成為的人”之間的沖突。
這對沖突無法調和、不能化解,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在具體的時間點上,他人和自己喜好、價值判斷很難一致。一群人在一起的時候,一個人被看見,意味著另一個人被冷落,一個人變高必然意味著另一個變矮,效率優先不利于弱者,公平優先不利于強者,這是一種必然無解的結果。
薩特說他人即地獄正是這個意思。
因此,認清這個現實,才能卸下包袱。自由意味著責任,既然你選擇融合群體,就要接納暫時妥協的不自由,既然選擇做自己,就要接納暫時不被認可的焦慮。
02 結果VS原則
看到標題,大家會認為已經理解意思了。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來舉個例子。一個很正直的銷售,談成了一筆很大的單子。當對方正準備簽字蓋章的時候,他發現了自家產品的一個缺陷,很可能對客戶造成損失。那么,請問大家,他應不應該告訴客戶呢?
有人說應該,說應該的人認為應該堅持原則,不該隱瞞實事。有人說不應該,說不應該的人擔心因此丟了單子,而且對方已經看過合同,認可了其中的條款。
如果這個人是你自己,你會如何選擇呢?如果這個人是你的朋友,你會如何評判呢?
別著急回答,我來補充一具體信息。其實,這位銷售準備結婚,單子的提成能夠讓他交上首付。了解到這個消息,你會不會更傾向于支持他隱瞞實事呢?
我來繼續補充,這個家公司的老板創業不久,公司勉力維持,小小的風波也許會導致公司破產。知道這些,你會不會支持銷售告訴他產品的問題呢?
堅持原則就失去結果,堅持結果就喪失原則,該怎么選?我個人比較喜歡領導力大師馬奇的回答。
他說:“我們應該學習堂吉訶德,因為現在大家都太不堂吉訶德了,太看重結果、太不看重原則了。當然,如果大家全都跑到原則那邊去,我大概會往相反的方向拉一拉。因此,領導者或者承擔責任的人,真正要做的是在這兩者間保持一定的平衡。”
上面的例子發生在我身邊,我有幸看到最終的結局:
實際上,客戶方老板注意到其中的問題,因為看好這位年輕的銷售,希望他能自己主動提出來。最終,銷售堅持了原則,單子黃了,首付沒交上。客戶雖然沒簽這筆單子,公司也還是倒閉了。
有時候,無論你堅持原則還是堅持結果,對最終的結果也許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影響,畢竟能否成功的先看基礎概率,其次才是你的努力。
03 原則VS原則
其實,上面兩類沖突的背后,歸根結底是一類沖突——原則和原則的沖突。
實現父母的期待,是孝道原則。實現自己的期待,是自由原則。他人期待的自己和自己想做的自己的沖突,本質上孝道原則與自由原則的沖突。
堅持結果,得到利益,滿足家庭的需求,是親情原則;堅持誠實,放棄利益,是正直原則。這時候,結果和原則的沖突本質上是親情和正直原則的沖突。
各種表面沖突的背后,是信念、價值觀等根本原則的沖突。
圣人如果遇到這些沖突會怎么辦呢?
有人問孔子,我父親偷了東西,我應不應該舉報呢?舉報的話,是堅持了法律原則;不舉報的話,是堅持親情原則。到底該怎么選?
孔子回答,“我們鄉里的正直人士跟你們不一樣,父親替兒子隱瞞過失,兒子替父親隱瞞過失,這當中就包含了正直的道理。”
從上面的回答,我們很容易認為孔子支持為了親情不顧法律。其實,對古人語言的斷章取義容易造成誤解。孔子的意思是說,萬一發生了什么事情,還是要考慮親情,做出合乎人情義理的措施,而不是不近人情地直接舉發。
我個人的理解:當原則和原則之間發生沖突時,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原則之間的沖突選擇,恐怕只能由當事人自己進行獨立判斷,做出個人化的選擇,并為自己的選擇勇敢承擔責任。
3
邏輯層次
前面兩點講的是自我認知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做事中的維度。
談到做事的認知,對我幫助最大的是,NLP(神經語言程序)頂級大師羅伯特迪爾茨的“邏輯層次模型”。
人做事的方式,往往被當時所處的思維層次所決定。
“邏輯層次模型”提出了六個層次——分別是愿景,身份,價值,能力,行為、環境,一共六個方面。這六個方面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價值觀、身份和愿景,第二個層包含環境、行為和能力。
01 愿景層
是超越個人的身份認知,是關于想要過怎樣的人生,擁有怎樣的人生使命。馬斯克和喬布斯在做事中的認知,就處于愿景層。在馬斯克的人生愿景是把人類送上火星度假,喬布斯的使命是改變世界。當一個人有強烈的使命感,便有了一種堅定的信仰,在愿景面前,其他問題認知都成為次要命題。
02 身份層
是對自己的角色的信念,是關于我是誰、我希望成為誰的認知。如果你認為自己是非常負責任的人,你會如何工作?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灑脫自由、無拘無束的人,你又會如何工作呢?
03 價值觀層
是關于什么最重要以及為什么重要的認知。當你認為財富最重要,積累財富是最大的慈善,那么貧窮且不思進取,就變得不可容忍。當你認為學識最重要,就會看淡名利,鄙視蠅營狗茍的行為。
04 能力層
是關于我們的技能、狀態、策略和處事模式的認知。這一層級的認知聚焦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他們把能力看成失敗或成功的原因,也把失敗或看做能力提升的機會。另一方面,事情沒做好,他首先歸因于能力問題,往往忽略事物發展的基礎概率。
05 行為層
是關于要做什么、已經做了什么,以及具體行為和步驟的認知。處在這一層的人,更關注方法、流程、步驟等具體的行動,他們堅信不斷優化行為就能取得想要的結果。
06 環境層
是你所處的環境究竟是怎么樣的。認知處在環境層的人,不自覺的歡怨天尤人,把失敗歸因于環境,把成績歸功于自己,很容易沉溺在過去的事情里,不能自拔。
所以,將思維停留在環境或者行為層上,你思考的只是如何改變環境、改變固有的習慣。當你聚焦到愿景、身份或價值觀上時,你的行為就會順其自然的發生改變,更重要的是你將充滿激情、動力十足。
在一個層級無解的問題,有時上升一個層級,問題往往自然消失或者迎刃而解。
最后,我們來講一個最重要的維度——時間維度。
4
時間維度
時間對于動物來說是本能的、生物鐘的存在;對于人類來說,時間的概念同時存在于感知和理知中。
時間是我們最重要的認知度,也是人的終極課題。當我們生活得太過投入時,就會忘記時間的存在,一般來說,這也許是一種幸福的狀態。可當我們陷入無解困境時,也許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有時候,我們可以站在遠處,以當前的角度來觀察。
上學時,時間看起來會過得很慢,但工作后,時間就會飛逝。轉眼之間,人生已經過去了一大半,我們會突然發現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這突然意識到時間的存在,提醒我們要珍惜每一天。
有時候,我們可以站在時間的終點,以旁觀者的角度來觀察。
假設我們只剩下一年的生命,我們會繼續做現在的工作嗎?我們還會如此關注別人的眼光和評價嗎?那些曾經讓我們夜不能寐的困惑還重要嗎?我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有時候,我們可以回到起點,回顧自己的初心。
當我們踏上旅途時,我們一無所有,充滿希望、憧憬和滿足。如今,我們背負著收獲頗豐的行囊,卻傷痕累累、臉上布滿皺紋、頭發漸漸變白。
有時候,我們可以讓時間適當留白。
當我們內心充滿炙熱的熱情,無法抑制的渴望時,或許應當心平氣和,稍作停留,不貪戀多巴胺帶來的喜悅。仿佛置身于時間的湖面上,留出一片寧靜的空間,任由波紋輕輕蕩漾,順著生活的潮流,接受眼前的遭遇和安排。或許,正是如此,時間才能以更為嫻靜的方式呵護、滋養出美麗而芳香的玫瑰。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最后我想分享一句話。
無論它是出自圣人還是普通人,任何一種說法和理論都是一種偏見。
盡管是偏見,也有可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發。
Photo by Jeremy Bishop on Unsplash
— THE END —
本號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發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系。
【必學線上課程】
【全面專業系統的管理服務體系】
陪伴企業成長——幫助企業持續管理能力改進
輔導/微咨詢/實踐工作坊/定制服務
為組織賦能——幫助企業管理績效提升
線上/線下課程/專題內容
詳情請咨詢:
電話:010-65101109
微信:13811377374
提升管理功底,獲得更多管理思想與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