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日報》3月20日5版專版報道
“無聲呼救”被聽見
福建:打通16萬余名聽力言語障礙人士
120無障礙呼救通道
120急救電話是連接醫院與患者的生命線。對普通人來說只是簡單的撥號操作,對于聽力、言語障礙人士而言,卻是難以逾越的障礙,而一旦急救響應延遲,患者將錯失搶救良機,甚至危及生命。
在福建省石獅市,這個“無聲呼救”障礙由檢察機關以公益訴訟檢察破題。之后,福建省檢察院接續發力,助推該省主管單位在不到兩個月時間推動建成全國首個省、市、縣三級院前無障礙呼救系統功能全覆蓋——福建省71個急救中心實現文字、視頻、短信多渠道呼救報警。
今年2月21日,福建省衛健委、檢察院、殘聯在該省急救中心舉行“溝通無障礙 急救零距離”啟動儀式——福建省院前醫療急救系統無障礙呼救功能投入使用。這一功能將使16.6萬名聽力、言語障礙人士受益。
危急時刻,一鍵呼叫能救命。“現在無障礙呼救系統給了我安全感,還能幫助身邊需要急救的人。”在啟動儀式現場,聽障志愿者小陳在體驗120無障礙呼救系統后,通過手機文字道出心聲。
從個體到整體,從一域到全省,不僅是檢察機關高質效辦案的生動體現,更是以司法力度讓聽力、言語障礙群體對“生命權的平等”觸手可及。“無障礙呼救功能給聽力、言語障礙人士帶來了福音,帶來了便利。”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殘聯副主席王永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積極評價福建省檢察院充分履行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賦予的法定職責的做法,并建議最高人民檢察院推廣福建經驗做法,爭取實現120醫療急救無障礙呼救功能全國全覆蓋。
呼與救:“無聲呼救”誰人知?
2024年5月,石獅市檢察院在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中了解到,120呼救并未惠及到所有群體——長期以來,因120急救系統僅支持語音呼救,聽障群體在緊急情況下難以自主求救,生命健康安全面臨隱患。
120急救不是每一個人“生命的綠燈”嗎?是什么阻礙了聽力、言語障礙人士的緊急呼救?很快,石獅市檢察院召開聽證會,與該市殘聯、急救中心研究解決辦法,并發出檢察建議。
檢察建議發出后,相關部門迅速行動,在2024年7月便創新上線針對石獅市120急救的“聽障人士呼救平臺”,聽力、言語障礙群體可以登錄該平臺,通過文字輸入實現“一鍵呼救”,急救中心可以實時顯示呼救文字和呼救人的位置。這解決了石獅市800多名聽力、言語障礙人士的呼救難題。增設這一功能后,急救中心已處置了多起聽力和言語障礙人士求救。
自2023年9月1日實施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明確,醫療急救等緊急呼叫系統應當逐步具備語音、大字、盲文、一鍵呼叫等無障礙功能。石獅市的問題解決了,那么全省呢?還有多少地區存在聽力、言語障礙人士無法通過120急救系統自主呼救的情況?全面落地實行還有多遠?
檢察公益訴訟不能止于一案一地的救濟!2024年9月,福建省檢察院與省殘聯聯合開展調研時發現,全省持證殘疾人有91.6萬人,其中聽力、言語障礙群體有16.6萬人(包括聽力殘疾人15.3萬人,言語殘疾人1.3萬人)。全省有71家120醫療急救中心,僅8家的急救系統具備文字呼救功能,其余63家的急救系統無障礙功能建設不夠完善,僅能接收電話呼救,不具備文字信息報送和文字呼救功能,無法滿足聽力、言語障礙人士以及因病致聽力、言語障礙患者緊急情況下的自主呼救需求。
無障礙環境建設問題,是一個國家和社會文明的標志。如何通過公益訴訟補齊這塊短板,保障好這部分群體對醫療急救的現實需求?
破與立:固有系統“長新芽”
▲福建省石獅市檢察院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殘聯工作人員、“益心為公”志愿者到120急救中心體驗文字呼救功能。
2024年9月,福建省檢察院結合調查情況,啟動行政公益訴訟立案程序。同年11月,福建省檢察院與主管部門磋商,建議其依法履行醫療機構、醫療服務行業監督管理以及醫療衛生應急體系和能力建設職責,制定完善120醫療急救無障礙呼叫系統的指導規范,建立全省統一的具備文字信息報送、文字呼叫、一鍵呼叫等無障礙功能的120醫療急救無障礙呼叫系統,打通聽力、言語障礙人士的急救呼叫“最后一公里”。
“省衛健委高度重視,多次與檢察機關座談交流,共商解決方案,聽取意見建議。”福建省檢察院公益訴訟和生態檢察部主任介紹,在推動問題整改過程中,檢察機關及時跟進,一起分析研判工作中面臨的堵點、難點。
記者了解到,協調推進遠比預期復雜。由于各級急救中心的建設、運營均歸屬地方管理,經費來源主要靠政府財政撥款,各地120急救調度指揮所使用的系統和建設進度存在差異。建設全省統一的120醫療急救無障礙呼救系統,若按原有模式新建需投入大筆資金,且從立項、招投標到建成、運行、推廣使用最少也要兩年時間。
資金壓力過大,建立新系統耗時久,這是擺在大家面前最為棘手的問題。“有沒有一種優化解決的路徑辦法?”“原有系統可否拓展新功能?”有了先前的司法實踐,福建省檢察院提出,可借鑒石獅市120醫療急救呼救功能改造做法,在各地原有醫療急救系統端口接入“一鍵呼救”微信小程序,就像搭積木一樣,在原有系統上增加文字呼救模塊。這樣一來,無需重新搭建新的系統,可以大大縮短時間、減少成本,患者在原有的熟悉端口就能迅速找到無障礙呼救入口。
福建省衛健委采納建議,第一時間對全省各級急救中心120急救調度指揮情況進行摸底,并組織相關數據支持部門進行研究論證。很快,“在120急救系統將文字‘一鍵呼救’功能接入調度平臺”的解題思路得到技術驗證。
隨后,福建省衛健委結合前期調研和各急救中心院前醫療急救系統信息化建設情況,研究制定無障礙呼救功能建設舉措,作為重要項目進行全面部署,分類制定建設目標,形成全省統一的規范標準;同時,協調相關部門,定期調度跟蹤各地建設進展,及時解決相關問題,確保工作順利推進。
截至今年2月14日,福建省71個急救中心已全面開通無障礙呼救功能,其中33個急救中心可通過120調度指揮系統受理患者借助微信小程序發送的報警信息;38個急救中心可通過120電話移動終端受理患者借助手機短信發送的報警信息。福建成為在全國率先實現省、市、縣三級急救中心無障礙呼救功能全覆蓋的省份,投入資金共計110余萬元。
該系統功能基本建成后,福建省衛健委相關領導表示,將進一步完善調度指揮系統和院前醫療急救小程序,上線更多群眾需要的功能,提高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保障能力和工作效率。同時,宣傳推廣普及操作方法,提高群眾對無障礙呼救功能的知曉率、使用率、滿意率。
建與用:無聲世界接通生命“熱線”
▲打開“福州急救便民服務”微信小程序,“一鍵呼救”“視頻呼救”“聽障人士呼救”等多元呼救功能一目了然。
文明的高度,取決于對弱勢群體的照護精度。
福建省院前醫療急救系統無障礙呼救功能建成,是否管用好用?2月21日,在“溝通無障礙 急救零距離”啟動儀式現場,聽力、言語障礙人士應邀體驗、評價系統功能、定位使用場景。
小陳掏出手機,點開微信小程序“福州急救便民服務”,屏幕界面簡潔:“一鍵呼救”“視頻呼救”“聽障人士呼救”等多元呼救功能一目了然,還有“建檔信息”“病史記錄”“緊急聯系人”等選項。“殘障人士或家屬只需首次建檔,突發情況時點擊呼救,系統會自動推送定位、檔案至調度臺,比傳統電話溝通節省不少時間。”福建省急救中心120調度員解釋。
話音剛落,小陳點擊“一鍵呼救”。調度員面前的電腦瞬間彈窗:地圖精準鎖定至小陳所在街道,同步顯示“聽障患者,需文字溝通”的提示。調度員立即通過短信和彈窗文字詢問病情,小陳快速打字回復“胸悶、呼吸困難”,系統隨即生成急救優先級并調度最近救護車。整個過程無聲卻高效。
據介紹,該系統視頻呼救、一鍵呼救兩大模塊功能在實踐中應用較廣,前者可為呼救者提供心肺復蘇、止血等操作的遠程指導,幫助呼救者在救護車抵達前進行有效的自救和互救;后者可幫助因病情發作、情緒緊張、地點不熟、語言退化、年齡小等情況無法準確描述事發地址的呼救者準確定位和發送患者信息,縮短溝通時間,提高急救成功率。
省、市、縣三級院前無障礙呼救系統功能全覆蓋后,能否讓“生命的信號”抵達鄉村?2月26日,記者在閩清縣城區實操了一把——打開“福州急救便民服務”微信小程序,點擊“聽障人士呼救”一欄,系統即精準定位了所在位置,再填入呼救原因,即可呼救。再往山里走,距離閩清縣城40公里外的鄉村,按照同樣步驟,也能順利呼救。
“無障礙環境建設是助推城市治理現代化,讓城市更溫暖的民生工程。”福建省檢察院副檢察長許志鵬表示,在系統調試應用過程中,相關部門還需加強協作配合,及時查漏補缺,提升優化系統功能,讓這項“暖心工程”惠及廣大聽力、言語障礙群體,真正實現醫療急救無障礙呼救系統“有愛無礙”。
人大代表發言
為健康中國建設注入更多法治力量
秦源
全國人大代表
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未來技術學院院長
聽力健康是健康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約有逾2800萬聽力殘障群體和超過4000萬弱聽老年群體,急救無障礙環境建設是時不我待的民生工程,更是溫暖人心的文明事業,推動急救服務無障礙升級,體現了科技守護生命的公平與尊嚴。
自2023年9月1日實施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明確,醫療急救等緊急呼叫系統應當逐步具備語音、大字、盲文、一鍵呼叫等無障礙功能。該法同時也明確,對違反該法規定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檢察機關可提出檢察建議或提起公益訴訟。從全國看,無障礙呼救系統功能建設還不夠完善,僅能接收電話呼救,不具備文字信息報送和文字呼救功能,聽力、言語障礙人士緊急情況下自主呼救存在嚴重障礙問題,院外自救互救技能和無障礙急救相關科技成果等在聽障群體中仍然面臨低知曉率、低普及率、低掌握率和低使用率的現狀。
為切實回應聽力、言語障礙群體院前緊急情況下的急救需求,福建省檢察院以公益訴訟破題,與省殘聯、省衛健委協同促成在全省71家醫療急救中心采取在原有醫療急救系統端口接入“一鍵呼救”微信小程序或開展短信呼救的方式建成無障礙呼救系統,在全國率先實現省、市、縣三級醫療急救中心無障礙呼救功能全覆蓋,基本滿足聽力、言語障礙人士醫療急救無障礙呼救需求。
將公益訴訟的觸角延伸至社會民生最細微、最迫切的需求之中,福建省檢察機關與行政部門同向奔赴,在推進協同履職過程中傾力配合,以小切口、小投入短期內辦成“暖心”大事,讓無聲世界聽見法治進步的足音,感受公益訴訟讓生活更美好的司法溫度,彰顯了全局觀念、系統思維,展現出法治擔當和為民情懷,充分體現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辦成每一件事的閩人智慧和檢察方案,得到中國殘聯和中國聾人協會的高度評價。
2024年由中國聾人協會正式發布的《聽障人士120急救呼叫服務規范》,作為該領域內首個賦能聽障群體急救需求的團體標準,是無障礙標準化建設和公共衛生領域的一次創新融合,為執法司法提供了參照依據。福建經驗就是一個可復制可借鑒的推廣樣本。最高檢也可會同國家衛健委、工信部、中國殘聯等部門通過聯合下發指導意見等方式,推動《聽障人士120急救呼叫服務規范》落地落實,在全國實現院前醫療急救無障礙呼救功能全覆蓋,并在積累更多實踐樣本的基礎上,推動在院前急救的地方立法和國家立法中,把行之有效的經驗固定下來,促進良法善治。
來源:檢察日報、最高檢微信號
作者:張仁平 鄭恬恬 林道雨
責編:賀華鋒 李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