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一路走來一路讀》
林達(著)
作者用優美而流暢的文筆,帶領讀者走進一座座美國歷史名鎮,并展現美國當今有歷史意義的事件。有別于一般歷史述事,林達的筆觸掀開的是人性、人格及制度后面的人文細節。
No.2 《二胡》
陳若曦(著)
小說《二胡》寫了美國華人胡為恒與在中國大陸妻子梅玖、美國華人胡景漢與大陸妻子綺華的婚姻家庭關系,展示出東、西方兩種文化的碰撞沖突,同時也通過梅玖臨終前的諒解丈夫與胡景漢決定回大陸與綺華團聚的情節,反映了兩種文化是可以包容融合的,作者自覺或不自覺地立足于唯物史觀而使這部長篇小說的主題的豐富與深刻性達到新高度。
No.3 《人在歐洲》
龍應臺(著)
《人在歐洲》是臺灣作家龍應臺旅居瑞士期間的“跨域”書寫。雙重視域互為鏡像是其文本最顯著的特征。雙重視域既是作者在文本中呈現出來的本土與母土兩個疆界不同的文化現象,同時也是觀察這兩個疆界不同的文化視角。在《人在歐洲》中,作者一方面從中國文化視角出發觀察歐洲社會現象,另一方面則以歐洲為參照系反觀臺灣社會現實。
No.4 《十萬個為什么》
嚴濟遠(著)
此書帶領讀者探索奇妙的大自然,逐一解開“臭氧洞”、“厄爾尼諾”、“龍卷風”、“海市蜃樓”……之謎。它以科學的態度,通俗的手法,引發讀者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再以趣味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解釋地球的形成及各種地理、地質、氣象上常見現象對人類的影響。
No.5 《小王子》
安東尼·德·圣·埃克蘇佩里(著)
你兒時有沒有遇過用盡心機畫一些自以為表達心中所想的圖畫,而大人卻不明所以,還叫你不要浪費時間,不如專心讀書的情況?看這本書需要運用豐富的想象力。作者以童話式的筆觸, 闡述含意深遠的哲理寓言,透過小王子天真浪漫卻富含深意的對話,引領我們去深思,究竟什么才是生命最終的期待。不同年齡閱讀這本書,感受會不同。
No.6 《千年一嘆》
余秋雨(著)
余秋雨以一個中國文化人的身份,用三個月的時間,踏上一個充滿驚險的旅程:從希臘出發,南下埃及,再穿過中東的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再走訪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十個國家,探索“人類文明的經絡系統”。作者在書中對古代文明的興衰、當今文明沖突的根源、中華文明的獨特性都作出了細微的觀察與深刻的反省,為讀者帶來驚喜、感嘆與深思。
No.7 《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
史景遷(著)
從馬可波羅到利馬竇、伏爾泰、奧斯汀、賽珍珠,七百年來中國在西方人眼中的地位不斷變化卻又始終引人入勝。這是一本由學識淵博,文筆生動的漢學家所寫的好書。作者把西方從十三世紀到二十世紀作家筆下新奇多樣的中國,盡皆搜羅在這本足以見證其間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著作當中。
No.8《大學之理念》
金耀基(著)
本書是金耀基教授對大學的理念、性格及發展的精微論述,并涉及到人文與科學的文化觀的論爭、大學的世界精神、通識教育,以及在世紀之交大學理念與角色的轉換、現代性、全球化與華人教育等問題。
No.9 《文化苦旅》
余秋雨(著)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全書所收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
No.10 《少年凱歌》
陳凱歌(著)
認識別人不容易,認識自己更難。陳凱歌的《少年凱歌》是一部自傳式散文,講述他如何在文革中成長。文革對他而言是一種自我認識的過程,給予讀者一種很大的啟示。人確實需要面對自己,需要有勇氣否定自己,亦要有勇氣面對將來,陳凱歌在書中有深徹的自我反省,在認識自己之余亦頓悟了人生的意義。
No.11 《中國大歷史》
黃仁宇(著)
黃仁宇教授的《中國大歷史》很值得推薦, 因為: (一) 它易讀,作者用很平易近人的英文寫作,對任何想促進英語能力的讀者都是很好的入門書。(二) 作者對中國歷史有透徹的看法,不是以道德觀點看歷史人物,而是看人在環境中發揮的作用及環境的回應,是一本客觀的歷史書。
No.12 《中國文化要義》
梁漱溟(著)
介紹這本書給大家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關于中國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在以前,大家都覺得影響是負面的,本書作者梁漱溟也認為中國文化阻礙了中國產業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的萌芽。不過,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東亞四小龍,近二十年的經濟成長卻很快。究竟我們應該怎樣看中國文化的優劣呢?第二個原因是關于政治方面的:本書有很大篇幅講述中國文化局限了民主政制的發展。近年來,臺灣、中國大陸和香港都有一股走向民主政治改革的力量。究竟這些改革會否受到中國文化的束縛而產生重大的問題呢?這是值得大家探討的。
No.13 《中國美術史百題》
譚天(著)
本書共有一百個專題,每個專題由一千至二千字不等,從中國美術的起源一直寫到清末民初的著名畫家吳昌碩,重點地介紹具代表性的藝術品、作品、遺跡、藝術理論,并且順時代的次序來編排,從而勾劃出中國美術發展的概況。由于這一百篇短文都獨立成篇,因此初接觸中國美術的讀者無須由第一頁讀至最后一頁,可以挑選自己有興趣的專題來讀。作者歸納了近年來有關中國美術的一些研究成果,并扼要地評述和介紹,無疑是認識中國美術的一個好門徑。
No.14 《分成兩半的子爵》
伊塔洛·卡爾維諾(著)
好小說有很多,但有的太長,像《追憶似水年華》;有的太深,像《尤利西斯》;有的太難讀,像《跳飛機》;有的太沉悶,像《城堡》;有的太出奇,像《戀人絮語》,總有這樣那樣困難,不一定適合年輕讀者。卡爾維諾的《分成兩半的子爵》則有趣易讀,以超現實、諧趣的手法,寫主人翁在一場戰爭中被轟成兩半,從破碎到輾轉爭斗,然后重新找到完整的真實。這小說既有創意,又有深意;而且可以作為認識這位文學大師,以至進入文學世界的開始。
No.15 《未來城》
(A Scientist in The City)
詹姆斯·特菲爾(著)
科學家告訴我們:現代都市是一連串科學發現的結果。他認為操縱原子的能力,釋放儲存能量的能力,利用電子儲存、傳送資訊的能力 , 這三種能力改變了我們所居住的城市, 似乎很深奧。但作者詹姆斯·特菲爾身為物理學教授,深入淺出地以科技的角度檢視了都市,他談到現代都市的誕生、都市的生態,談到鋼鐵城市、琉璃城、城市地下龐雜的世界,以至未來的都市以及都市的死亡。
No.16 《生命的奮進》
梁漱溟、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著)
四位作者都屬于“新儒家”,他們的成就已為世公認,甚至收進了大英百科全書;他們的學問、思想、為人,都影響廣泛。《生命的奮進》是他們以散文方式來寫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文字清澈明白,而且感情豐富。他們在中國處于憂患的年代成長,由童年起就一直奮斗下去,真誠地做學問的工夫和尋求做人的目的。這種人生態度十分難得,對讀者很有啟發作用;從他們記述當年生活的文章中,更可以尋回許多已經失落了的中國優秀傳統精神。
No.17 《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Simplify Your Life)
伊萊恩·ST·詹姆斯(著)
原來“生活簡單”這回事,說時容易做時難,必須時刻有顆醒覺的心,在繁忙瑣碎、太多誘惑而不知所措時,可以硬下心腸,不做無謂的事、無謂的花費,不要為別人的想法而活,不強求自己及別人。簡單的生活源自簡單的思維,任何事復雜化只會令自己走入死胡同。陶淵明謂:“悠然見南山。”南山就在眼前,你看到了嗎?
No.18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米蘭·昆德拉(著)
其實輕來自重,生命可以是輕,也可以是沉重,書中的兩個女主角就分別代表了生命中的輕與重。一個是典型的現代女性,有不少的經歷,覺得自己的生命輕得像羽毛,經常飄來飄去,沒有一處地方是據點。另一個是個較為簡單的女性,她要求的就是愛情,生活很重很痛苦,但唯有這樣她才感到自己真真正正的存在。本書已改編成電影《布拉格之戀》,讀者不妨一看。
No.19 《生命中不可錯過的智慧》
(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
羅勃·傅剛(著)
《生命中不可錯過的智慧》提供了一個新鮮的角度看人生:少一些競爭、不自私、勇于自我反省及思考。
No.20 《西潮》
蔣夢麟(著)
本書以傳記文學的方式述說中國人一百年來追求現代化的努力與甘苦,文筆流暢,情理兼備,宛如一部精美的近代史。
No.21 《共悟人間:父女兩地書》
劉再復、劉劍梅(著)
這本書是劉再復和他女兒劉劍梅的通信集。兩人都是文字優美、見解獨到的當代作家,以溫馨可愛的情懷,表達深刻的思想。讀此書的時候,就像是在作者美國科羅拉多家中的花園樹蔭下,跟他父女倆談論文學與人生。
No.22 《朱元璋傳》
吳晗(著)
本書不但史實有趣,而且作者的文筆很好, 把朱元璋描寫得活靈活現。平常農家子弟出身的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為什么在后來會變得那么兇殘,殺掉那么多人?中國歷史家都不大了解。吳晗以現代化的歷史觀來寫這個傳記,同時考慮到當時整個社會的情況、政治狀況、經濟變化等,從各方面的因素解釋一個人的行為。迄今,沒有人能像吳晗那樣把朱元璋這段故事講得那么生動透徹。作者在資料搜集和考證工夫做得一絲不茍,務求每句話都有出處,這使讀者一方面可以從豐富的史料中欣賞到有趣的故事,同時對史實更加尊重。
No.23 《安杰拉的灰燼》
(Angela's Ashes)
弗蘭克·麥考特(著)
世上基本有兩種人:擁有快樂童年的人與擁有悲哀童年的人。其實,世上還有第三種人,他擁有一個快樂地悲哀——或者悲哀地快樂——的童年,就像《安杰拉的灰燼》,盡管一切灰飛煙滅,字里行間畢竟仍覺血肉相連。童年的回憶,戀戀不去,悲喜交雜地縈繞作者與讀者一生。
No.24 《沈從文自傳》
沈從文(著)
如果要看一個作家的性情,看他的散文就最清楚了;而自傳通常是散文體。本書是作者沈從文二十歲左右時自撰的前半生傳記,由十八篇散文組成。沈從文成長的年代正值清末至民國期間, 有許多事情發生。當時社會非常動蕩,死人無數。看這本自傳令人非常感動,從作者的描寫中,讀者可以感覺整個歷史在變化,但作者很客觀,沒有悲傷,也沒有涉入那個情景場面。
No.25 《我是謝坤山》
謝坤山(著)
作者謝坤山說:“我不是從‘擁有’的角度;而是以‘成為’的角度來探索人生。我深信‘命’是沒有好、壞之分,因為一切都是體驗。人的一生,不只是求溫飽, 而是追求生命的豐富與開闊。”
No.26 《我向總理說實話》
李昌平(著)
作者出身農家,任鄉鎮干部18年。這本“為民請命”之書,生動而真實,三農歷史最值得銘記的一段,也加快了中國三農新政的出臺。
No.27 《李光耀回憶錄》
李光耀(著)
本書不但是李光耀的自傳:關于他的成長和奮斗以至成為政壇上成功的領袖的心路歷程;更是一本充滿智慧的巨作。在他非凡成就的背后蘊含著高尚的情操,“擇善而固執”地為理想堅持到底,無懼無悔,堪為年輕一代的楷模。
No.28 《林語堂傳》
林太乙(著)
作者替父親立傳,將我們帶回一個溫馨的人文世界,讓我們重溫歷史;在作者眼中看到當時民眾的遭遇,親族的流離巔沛,抗戰勝利以后,文化人又再遭劫難。
No.29 《幸福之路》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羅素(著)
羅素的《幸福之路》雖然寫于大半個世紀前,但書中分析快樂與不快樂的原因卻是歷久常新。無論處于任何時代,人都會經歷快樂與不快樂的時刻,作者特別指出導致不快樂的原因,教讀者多認識自己,更提出一些可以引領大家走向幸福之路的方法,甚富啟發性。
No.30 《物理五千年》
朱恒足(著)
寫一本有關科學尤其是物理方面的大眾化讀物是不容易的,因為既要有趣又要有相當程度的正確性。這本由朱恒足先生編著的《物理五千年》卻做到了這一點。本書以講述故事的方式闡明了物理學的歷史發展,內容豐富,選材平均,相信對青年讀者而言是一本頗富啟發性的讀物。
No.31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羅爾德·達爾(著)
羅爾德·達爾曾說:“我寫兒童故事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兒童愛上閱讀。”如果小時候不看書,長大后就不會有如此習慣。羅·達爾 (Roald Dahl)所寫的這本書非常有趣,故事精彩緊張,甚富幻想力,娛樂性和人情味都很濃厚。小朋友甚至成年人都應該看看。
No.32 《紅樓夢》
曹雪芹(著)
由清朝流傳至今,《紅樓夢》是一部極受歡迎的巨著。作者用心描寫了幾十個女性,她們各有不同面譜和內心世界,作者都寫得非常細膩,絕不平面化或黑白分明; 其中一些對白,能夠充分表現出人物性格的復雜性。此書最精彩的地方是寫人際關系,例子眾多,是無法從其它小說中找到的。如果將這些人際關系加以研究,真的有助我們待人處世。
No.33 《紅頂商人胡雪巖》
高陽(著)
近代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胡雪巖如何從身無分文,搖身變成中國巨富,兼能頭戴紅頂;高陽這六冊歷史小說用更寬闊的角度,去看他的傳奇:在清末中國的官場中,在列強的政治和經濟侵略中,在農民的生產工業化中,如何找到一個中國商人的定位;作者亦對胡雪巖最后破敗的結局,寄以無限同情。
No.34 《美麗新世界》
赫胥黎(著)
這本書的好處是用小說形式,把一個十分嚴肅的課題介紹給讀者,其中還加插了許多很有趣和很富想象力的東西。作者先知先覺,看到這些情況,加上擔心應用科學會為人類帶來不幸,因此就寫了本書來警告世人,指出我們要是不小心的話,將來便可能產生這樣的“美麗新世界”。
No.35 《娃娃看天下:瑪法達的世界》
季諾(著)
這本源自阿根廷的漫畫,作者利用一班幼稚園小孩子的世界,勾畫出成年人世界的千奇百態,用輕松諷剌的手法,反映社會現實,隨著三毛和她丈夫的先后離世,這原為西班牙文的三毛中文譯本己成絕響。
No.36 《思想方法五講新編》
勞思光(著)
勞思光是當代中國的哲學大師,中文大學榮休教授。本書用簡短的篇幅,以淺易的文字和通俗的例子,說明思想方法的意義和重要性,解釋方法論的任務和范圍,并扼要介紹了形式邏輯及經驗科學方法的基本知識,為同類作品中的首選,適合希望增強思考能力的年青人閱讀。
No.37 《美德書》
(The Book of Virtues)
威廉·貝內特(著)
本書收集大量著名經典故事、寓言、詩歌、散文、神話、名人逸事等,提供學習素材;作品優美雋永,激勵人心。這些看來“老土”的、耳熟能詳的故事,正是現今世代,每一個大學生要重溫的,從中汲取經驗和啟發,培養道德標準和正確判斷,從而裝備自己,接受挑戰,改造未來的命運。
No.38 《時間簡史》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霍金(著)
身患頑疾并缺乏活動能力的人,要寫出一本與最尖端科學研究有關的普及讀物的困難之處,絕非常人可以想象。難得的是霍金用充滿樂觀及風趣的筆法,將讀者帶往時間研究的最前線。
No.39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余光中(著)
大詩人余光中的《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文字優美卓絕,感情豐富多姿。寫香港的山水,呈現家國的情懷,每一篇章,每一段落,都令人感受無窮的欣悅。余光中的作品,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不朽風范。
No.40《站在美妙新世紀的門檻上:陳方正論文自選集1984-2000》
陳方正(著)
物理學家的訓練,對國學及西方歷史知識的素養,令作者對中國的現代化及文化、科學發展等問題見解獨到。文集共50篇,反思傳統,質疑人類發展目標;無論科學評價抑或人物回顧,都包含著不露聲色的文化探討。作者對文章結構,遣詞造句一絲不茍,幾乎每一篇都是文章及論文寫作的典范。
No.41 《從一到無窮大》
G·蓋莫夫(著)
本書的內容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學等。作者從數論開始,帶出所謂三度和四度空間的問題,并簡略地介紹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接著介紹微觀世界如原子、細胞等,最后以天體和宇宙的來源作結。本書有一套科學發展的整體概念,不但令讀者對每個學科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并且能夠激發他們對科學的思考。雖然科學發展一日千里,本書也早于1964年寫成,距今已久,但由于它主要是介紹普及的科學問題,這些基本知識是不會變更的,即使有變,也只是讓我們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帶動我們去思考,所以至今仍很有閱讀價值。
No.42 《帶一本書去巴黎》
林達(著)
作者學建筑藝術出身,卻對西方近代文明的發展與形成了解透徹,帶領讀者從巴黎的一座座建筑走進法國大革命百年史,以平靜的語調,深邃的智慧,講述血雨腥風的歷史事件,展示人類認知的艱難過程,荒誕背后的邏輯。
No.43 《梵高傳》
歐文·斯通(著)
本書趣味性十分高,是歐文·斯通的成名作。其內容是關于大畫家梵高離奇顛倒而成功的故事。作者描寫梵高短短一生中的奮斗事跡,包括戀愛、友情,以及獻身藝術的無比勇氣,令讀者對他產生無限同情。作者寫本書之前,用了十分科學的方法去研究梵高的資料,例如參考梵高給弟弟提奧的書信,到梵高生活過的地方親身體驗,對與梵高有關的人也都一一調查了解,可說做足準備工夫。
No.44 《從牛頓定律到愛因斯坦相對論》
方勵之、褚耀泉(著)
香港的一般科學書籍大都比較著重實用性,甚少接觸科學知識以及科學為我們揭示的新世界。《相對論》是近代物理學重要的基礎理論,也是很多人感興趣的理論。本書的頁數雖然不多,但很扼要和有系統地介紹了物理學對時空觀念的演變,以及《相對論》在物理學,特別是天文上的應用。所以這本書很適合對這方面有興趣而非主修自然科學的人閱讀。
No.45 《規范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
江才健(著)
楊振寧教授的《規范與對稱之美》一書,可說是近代中國傳記文學中寫得最好的一本。作者以客觀平實的手法描述楊教授的生平,得力于他十年的努力,訪問了楊教授本人和他的朋友,對楊教授的家庭亦有相當的認識,作者看到造就楊教授偉大貢獻的種種背景,也看到楊教授有血有肉的一面。
No.46 《圍城》
錢鐘書(著)
本書最獨特的地方是作者對人物的描寫很細膩貼切,并且全都以諷刺和幽默的手法來處理,非常尖銳和獨特。此外,作者對一些情節的描寫非常生動、戲劇化,他一方面描述表面發生的事情,同時又帶讀者了解每一個人物的心理狀態,讓讀者看到人物的多面,有置身其中的感覺, 可讀性很高。
No.47 《鄉土中國》
費孝通(著)
這本社會學經典作品,是一本未經介紹大家未必會閱讀的書,希望經過介紹之后,大家就會喜歡。作者在書中提出不同的民族之間有許多不同之處,包括生理、心理以及文化思想。本書非常難得,它在一九四七年出版,卻能夠引用外國的觀點而又并非純粹用這種觀點來看中國,并且看到中國人跟外國人的觀點不同之處。
No.48 《傅雷家書》
傅雷(著)
本書是著名翻譯家傅雷寫給兒子傅聰的書信輯錄。雖然書中不少內容和音樂有關,若單從藝術的觀點來說,代入任何一種藝術,同樣行得通。書中書信言詞親切坦誠,作者對兒子的勸喻提點、對人對事的看法,不論大道理小事情,都很值得讀者思考。作者文筆簡潔流暢, 可讀性十分高。
No.49 《干校六記》
楊絳(著)
推薦本書的原因有三:第一,這本書是現代寫得比較好的散文,即好的中文;第二,它是楊絳記述她下放干校勞改的情形,內容多為生活小事,反映了某個歷史轉折時期的小人物及其心態;第三,它有較高層次的視野,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美學觀點,所謂“哀而不傷”,從中亦可瞥見文學家寬闊的胸襟和敏感的筆觸。
No.50 《傾城之戀》
張愛玲(著)
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最大益處在于一讀三補,補什么?補人情世故之深;補中國人講述中國故事的手段和方法之課;補這時代匱乏的冷靜、細膩和蒼涼的文學精神。讀《傾城之戀》可說是品嘗人生的五味湯了,必將是“大補”。
No.51 《萬歷十五年》
黃仁宇(著)
歷史不易寫,中國歷史尤其不易寫。黃仁宇以獨特的手法,從尊權黑暗明朝的統治階層中取了一個橫切面,再把它放在他的“顯微鏡”式的史筆下,寫出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表面冠冕堂皇,而骨子里卻是腐朽衰敗的反差。全書末段尤其發人深省,足以為后人鑒。
No.52 《與法有緣》
余叔韶(著)
本書作者余叔韶,是大律師行業中的傳奇人物。1950年取得大律師資格,曾是香港首位華人檢察官,后轉私人執業。處理官司無數,在當時社會,名氣極高。但他對御用大律師的名銜卻極為澹薄,認為是不必要的虛榮。又拒不接受委任為大法官。余叔韶執業逾三十年,退休后執筆撰寫回憶錄,為本港法律界之第一人。作者以生動流暢,風趣幽默的文筆撰述,使人讀來趣味盎然。
No.53 《誰動了我的奶酪?》
(Who Moved My Cheese?)
斯賓塞·約翰遜(著)
此書講述兩只老鼠和小矮人哈哈在重新找尋“奶酪”的過程中,學會面對轉變、觀察轉變、接受轉變、適應轉變,以及最重要的:享受轉變。作者讓讀者明白只有勇于面對環境改變,而非沉溺過去美好時光才是走出人生迷宮的妙方。本書確實能啟發我們如何面對當前經濟困局,走出逆境。
No.54 《蔣廷黻回憶錄》
蔣廷黻(著)
作者為近代史家,在南開清華任教多年,三十年代棄筆從戎,進入行改院及國民政府外交部工作,其后代表臺灣國府出席駐美大使、聯合國代表等要職。作者出生湖南,最初在鄉間接受傳統教育。民初留學美國,20年代才返國工作。因為作者修習史學回憶錄中對鄉間的風土習慣,當時教會學校在湖南的情況,及后在美國留學時的各各方面都有詳盡們記述。本書可以透過作者記憶,活生生地重溫幾十年的近代史。
No.55 《激發心靈潛力》
(Unlimited Power)
安東尼·羅賓(著)
這是一本教人積極、樂觀、進取的書,值得我們學習,并有助加深讀者對思維的了解。文中有許多生活經驗的反省,譬如一天中順利地完成了99件事情,卻有一件不如意事,這事便足夠令人沮喪到不得了。究其原因,只因我們太看重那件不如意事而忽略了其它順利的99件事。可見世事好壞如莎士比亞所說的全看你怎么想。書中亦有許多詩人金句,有助激勵讀者勇敢面對生活挑戰。
No.56 《禪學的黃金時代》
吳經熊(著)
認識禪是相當困難的,推薦本書是因為它有兩個好處。第一,作者先展示歷史事實,由達摩禪師來中國開始,一直寫到明代各禪師的經歷,讓讀者易于掌握和理解;第二,作者并非以說教或講道的形式來介紹禪,而是純粹描述十多位禪師的日常生活及與門徒的對話,澹澹地將禪牽引出來,藉此令讀者從中開悟禪道。作者透過講故事,以及講禪師生活的方式來介紹禪,讀者會較易悟出其中道理。
No.57 《魔戒前傳:霍比特人》
(The Hobbit)
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著)
《魔戒前傳》是一個充滿傳奇、刺激的故事。它勾畫出一個令讀者向往的世界,述說了比爾博如何和矮人群在一個變幻無常、險惡的地方去尋找由一條惡龍護守的寶物。他為讀者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只要下定決心去做,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的,而且更有意義的生活正等待著讀者們。
No.58 《泯滅》
梁曉聲(著)
小說描寫兩個有手足之情的男孩兒共同生活在一條叫做臟街的胡同里:他們一個叫曉聲,一個叫子卿。在人生信念方面,他們一個代表著另一個的一半。二十年后,那個渴望并有希望當作家的子卿成了大款;而不可能成為作家的曉聲卻被時代選中成了作家。然而悲劇產生了,他們再也不能像當年那樣互相呵護。金錢對文化、文化對金錢,他們彼此輕蔑、嫉妒、傷害,并在傷害中都無可奈何地體驗到類似泯滅的絕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