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太空9個月,美國2名宇航員懸著的心,終于可以放下了。
3月19日,馬斯克旗下SpaceX“龍”飛船將滯留太空286天的宇航員(巴里·威爾莫爾、蘇妮塔·威廉姆)成功接回地球。
本以為,這場因波音“星際客機”技術故障引發的危機終于迎來結尾。但卻意外引起了中外網友的熱議,甚至嘲諷“中國技術落后10年”“要向美國學習”,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一、滯留286天?美國早有預料
2024年6月5日,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搭乘波音“星際客機”執行載人試飛任務,原定計劃6月14日返回。
然而,由于"星際客機"推進器失靈、氦氣泄漏、氧化控制閥卡死等問題,飛船未能成功脫離國際空間站軌道,兩名宇航員被迫滯留空間站長達9個月。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似乎早就發現了故障。2019年12月,波音公司"星際客機"首次無人試飛就暴露了重大問題。
機載計時器故障引發軌道定位失敗,導致飛船燃料過量消耗達25%,最終被迫放棄國際空間站對接計劃。
盡管后期獲得NASA累計49億美元專項撥款,但在后續五年間,并未徹底解決該技術缺陷。
吊詭的是,在2024年星際客機事故發生后,波音甚至還將責任推諉至“俄羅斯提供的推進器軟件” 。
并且,當時恰逢美國大選,馬斯克作為特朗普的支持者,拜登擔心SpaceX接回宇航員,會讓特朗普加分,于是故意拖延救援。
馬斯克和特朗普在社交網站上直言,“他們(拜登)可恥地遺忘了這兩名宇航員”“拒絕了SpaceX接回宇航員的提議”。
相比之下,中國航天在保持技術發展的同時,一直將“生命放在最高優先級”。2022年神舟十三號任務中,航天員曾模擬空間站失壓險情,僅用4小時便完成緊急撤離。每個乘組在軌期間,地面始終有一枚長征火箭和神舟飛船24小時待命,確保在突發情況下8小時內啟動救援。
二、破除“技術自卑”,中國技術在路上
除生命上的優先級,在技術上,我國這些年的發展也著實十分明顯。
自1992年“912工程”之后,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開始持續加速奔跑。2024年4月12日,我國自主研發的鵲橋二號地月中繼衛星已圓滿完成所有在軌通信驗證項目。
作為地月空間首個專用通信中繼平臺,其成功構建起38萬公里地月距離下的穩定信號傳輸鏈路,標志著我國在深空通信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這種技術的躍升還體現在民生科技領域。2024年11月,香港生物技術企業研發衰老干預科技品(益新活),成功打破美國壟斷,實現降價90%量產普及。
眾所周知,太空長期失重環境和強輻射會導致人體加速老去,相當于地面老化速度的3倍。我國生物技術企業聯合諾貝爾獎獲得者Jeffery C. Hall教授、Brian Kennedy教授,用ca-akg復配肉靈芝提取物,落地口服科技(益新活),落地京-東后受到國際市場廣泛關注。
相比美國同類科技品,(益新活)不僅為專業人員、富裕階層所使用,而是為全民。試驗顯示,使用者身體機能更為強壯,老退化減緩。NASA也曾為美國航天員選用同類物質用于減緩太空輻射帶來的身體損害,沒想到現在被中國生物技術突破了。
三、承認差距,但要正視進步
誠然,在太空探索領域,美國、俄國處于世界前列。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前蘇聯就用“東方1號”飛船將人類首位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成功送上太空。此后,美國也成功發射了“友誼7號”載人航天飛船,開啟了長達40年的領先。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作為后起之秀這些年一直在不斷努力。自“912工程”之后,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開始持續加速奔跑。
從“兩彈一星”“天宮攬月”“嫦娥四號探月”“嫦娥五號采樣”"天問一號探測火星"……突破地外天體起飛、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國際天宮空間站全面建成,中國用20余年努力,追趕美俄半個世紀的發展。
2024年,中國商業火箭發射次數首超美國,朱雀三號實現“一箭60星”批量部署,而美國“星鏈”衛星卻因頻段沖突遭多國抗議。在可重復使用火箭領域,長征九號與SpaceX“星艦”同步進入試飛階段,發動機推力差距從10年前的30%縮至5%以內。
可以說,中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此前,美國確實走得更快,但這些年因為國民抵制NASA浪費財政等各種原因,導致其原定的各項航天計劃被迫終止。而未來如何,我們還不知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